首页 百科知识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以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认为要发展贸易,必须放弃保护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阐述了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斯密直接从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经济学家,他花了10年时间,于1776年出版了一部奠定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斯密的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所处时代正是英国从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过渡时期,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军事上都超过了其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获得了海上霸权,在海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产品具有极大的竞争力,自由竞争已经可以成为英国产品打败其他国家产品的手段。这时英国新兴的工业资本家阶级急需代表他们要求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扫清封建残余束缚的思想的学说。

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时在英国产生了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出现了天赋人权和自然秩序的学说。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以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认为要发展贸易,必须放弃保护政策,允许自由贸易。休谟在其所著的《政治论谈》中,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论证自由贸易的必要,对当时英国政府所施行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和重商主义所标榜的贸易差额理论,做了猛烈批评。休谟指出,社会发展的正常途径,就是使社会每个成员的欲求得到解放,不受任何外来干涉,扩大商品经济促进贸易。这样生产力才会提高,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休谟反对重商主义者对货币的认识,在他看来,货币只不过是计算单位和流通手段,而不是财富;在交换中,货币仅仅表示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只会引起物价的涨跌,对国家的财富并不发生影响。所以,他认为重商主义者所主张的贸易平衡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受休谟等很多学者的影响,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在批判重商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政治经济学体系,从而也建立了自由贸易的理论体系。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阐述了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

二、主要内容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有利的贸易差额”的批判中产生的。斯密指责重商主义政策,认为“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者看做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做工商业的终极目的”[3]。斯密提出了生产目的问题,他说: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 ”[4]可见,斯密对生产目的的看法是和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的,他认为要实现生产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在国际开展自由贸易,以便为满足人们的消费提供更多商品。

在批评重商主义的同时,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他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在他的《国富论》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中,斯密阐明了社会财富发展的原理,指出贸易自由,生产力就会发展,财富才能增加。他认为,社会富裕水平的不同,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兴盛情况,特别是工业的兴盛情况;而在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斯密主要批判了重商主义所提倡的贸易统制理论,认为它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在对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批判中,他提出经济上自由放任的主张,指出只有个人经济活动不受到干涉,国家财富才能增加,资本积累才能增进。他认为,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能够自动调节人们通过自由贸易实现最大的贸易利益。

从劳动分工的原则出发,他认为各国的经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国民收入。斯密的贸易理论是从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出发,进而扩展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初斯密只从互通有无的角度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他认为,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开展贸易都是为了交换剩余产品;但是,当斯密从充分利用优势的角度对社会分工的必然性进行论证时,他注意到,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社会劳动,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很有创见的论点。他说,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这一格言:一件物品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裁缝不愿自己做鞋,而是向鞋匠买。鞋匠不愿自己做衣服,而是雇裁缝做。农民既不愿自己做衣服,也不愿自己做鞋,而是雇裁缝和鞋匠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 ” “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优势的方面,而以产品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5]由此可以看到,斯密要说的是,如果每个人为了自身利益都专业化于生产自己拥有优势的商品,那么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社会总产量就会增加。

斯密直接从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为,同个人一样,对于同样的商品,一个国家也要把本国生产的费用和向国外购买的费用加以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斯密主张: “如果某个外国供应我们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种商品便宜,那就不如把我们自己的劳动用于我们有某种优势的部门,而用我们自己的劳动的一部分产品向这个国家购买这种商品。 ”[6]

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上的。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优势,有的是自然所固有的,如气候、土壤、矿藏以及其他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相对固定的环境等;有的是后来获得的,如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等。英国在当时发展纺织和冶铁那样的特殊技术或技巧,就是获得性优势。他把前一种优势叫做自然优势,把后一种优势叫做后来获得的优势。按照斯密的看法,自然优势和后来获得的优势使一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形成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这种优势有时是非常巨大的,以致其他国家无法和它竞争。其他国家应该向这一具有优势的国家购买这种商品而不要自己制造它。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当专业化生产本国拥有优势的商品,而不管这种优势是自然优势还是后来获得的优势。斯密所说的优势称做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指明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本国进行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在国外进行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这样就使进行贸易的双方国家比各自在闭关自守时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产品,他们相互交换就会使各国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苏格兰可以在暖房中种植葡萄,酿造出上等美酒,但是它的成本比国外的要贵30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鼓励在苏格兰生产酒类,而禁止所有外国酒的进口,显然是荒谬的。

斯密提出的原则是: “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 ” [7]这样可以形成国际分工,这就是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为了进一步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一)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

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其他模型一样,斯密做出如下的理论假设:

1.地域上只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它们都能生产X和Y两种产品,且A、B两国分别在X、Y两种商品上拥有绝对成本优势。

2.生产过程中惟一投入的要素就是劳动。

3.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流动,但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4.两国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

6.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交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7.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8.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以及贸易所得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X和Y两种产品,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两个国家在X和Y商品上各自具有绝对优势,见表1-1。

表1-1 A国和B国分工前与分工后的绝对优势比较

img2

A国每小时生产3个X,每小时生产2个Y;B国每小时生产1个X,每小时生产3个Y。显然A国在X商品上有绝对优势,而B国在Y商品上有绝对优势,分工及贸易的基本格局应该是A国生产并出口X,B国生产并出口Y。如表1-1所示,给定A、B两国各2个小时(由于斯密假定劳动是生产中惟一的投入要素,而劳动量用劳动时间度量,因此这里给定的劳动时间可以视为一定的要素投入),在没有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下,A、B两国均平均使用劳动,即1小时用于生产X,1小时用于生产Y,则两国合计产量为4个X和5个Y。现在A、B两国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即A国将全部生产要素投于X的生产,放弃对Y的生产;B国则专门生产Y,放弃生产X。分工的结果是两国的总产量为6个X和6个Y,显然高于分工之前的产量。贸易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这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每个国家均选择生产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给出了对贸易模式选择问题的回答;结合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不难看出,斯密同时给出了自由贸易是互利的这一结论:只要交换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就可以保证贸易中的每个国家都从中获得利益,由于分工和贸易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交换价格不可能偏离合理范围,因为过度偏离会导致一国退出贸易。

四、评价

(一)贡献及现实意义

1.亚当·斯密以绝对成本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该理论首次宣称国际贸易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是进行贸易的某一方得到贸易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得到贸易利益,肯定了国际贸易可以同时为参与贸易的双方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从而为各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扫清了障碍,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将劳动分工的概念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并强调了劳动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斯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一国的绝对优势部门的形成。这一分析成为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不同于李嘉图理论的关键。

3.斯密用其劳动价值论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从商品决定成本差异的角度来讨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提出了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思路,为国际贸易中古典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亚当·斯密用于说明国际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的“两种优势”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①如何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自然优势是先天性的潜在优势,只有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而获得性优势是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同样需要利用与转化。②两种优势是相互影响的。一国的自然优势可能由于技术的低下而无法形成生产优势,也可能由于与技术优势相结合而得到增强。③一国的两种优势的转化、相互影响都与产业发展有关。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利用自然优势,积累获得性优势,努力使两种优势相结合,更大地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不足之处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只有在生产成本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分工与贸易获得利益,事实上绝对优势的存在是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2.同其他古典贸易理论一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如劳动价值论、完全竞争市场、无规模经济、机会成本不变等,由于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该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整地解释当代贸易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