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网络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2年11月,国家图书馆已经实现与全国25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的虚拟网互联互通,另外有23家地市级图书馆通过省级馆的网络接入了虚拟网,全国虚拟网已经覆盖了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49家图书馆,通过虚拟网建设,地方图书馆不仅可以访问到国家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还可以在省内各馆间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对数字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分重视,积极拓展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服务也在不断加强,它已经成为昼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全天候图书馆;成为百问不厌、百答不烦的服务型图书馆,成为开门建馆、惠及大众的全民型图书馆;成为技术先进、功能全面的智能型图书馆。它充分继承了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优秀基因,具有与生俱来的服务优势,可以整合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可以跨越区域、跨越时空,最终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高效能的信息化服务,成为大众获取价值信息的精神家园。

(一)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网络图书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和数字资源,突破了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局限,转向以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数字资源为主的格局,成为集各种数字信息于一身的资源中心。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截至2011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1.3TB,其中馆藏特色数字资源总量达458TB。资源类型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涵盖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其中超过76%的资源已发布服务。而按照《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超过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之和,相当于26亿册图书,或926万小时视频),其中电子图书达到200万种,电子期刊12000种,电子报纸2000种,音频资源20万小时/100万首曲目,视频资源30万小时/150万部集,网络信息资源1000TB。使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4TB。[1]如此庞大的数字文化资源,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网络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覆盖广泛、惠及全民

根据笔者调查,我国省市级图书馆全部拥有自己的网络图书馆,而地市、区、县级开通网络图书馆的更是数不胜数。它们大多资源完备,覆盖广泛,被人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首先,网络图书馆对读者没有条件限制,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所有人提供信息服务,特别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到图书馆读书的群体创造了良好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为个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提供多样化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其次网络图书馆对场地和时间也没有限制,人们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必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摆脱了实体图书馆只能到馆借阅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享用信息资源。我们可以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办公室,可以在社区文化站,也可以在家庭,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深夜,总之只要能够登录到网络图书馆的主页,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它的资源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供了条件,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总数超过900个,网络图书馆的服务能够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做到了惠及人民,成为普通百姓加油充电的供给基地和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

(三)开放互联、共建共享

网络图书馆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性服务,因为它具有开放性的建设平台,开放性的整合资源,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图书馆文献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促进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推动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网络图书馆作为开放的知识与信息服务中心,充分给予社会中每个成员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为所有用户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等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并且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分享、互动。网络的高速传输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科技部组织制订的国家标准GB/T 28220—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提出,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宽带接入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并要求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必须达到如下标准(见表5-1)。其中省级图书馆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级图书馆;地级馆包含地(市、地区、盟、州)级图书馆;县级馆包含县(市)级图书馆。

表5-1 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网络图书馆可以借力文化共享工程,利用文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生产,打破资源独立的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创造近乎无限的资源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网络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更提高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方便快捷、技术先进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截至2012年11月,国家图书馆已经实现与全国25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的虚拟网互联互通,另外有23家地市级图书馆通过省级馆的网络接入了虚拟网,全国虚拟网已经覆盖了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49家图书馆,通过虚拟网建设,地方图书馆不仅可以访问到国家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还可以在省内各馆间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向黑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8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开放了总量超过120TB的中外文数字资源,包括100余万余册中外文图书、700余种中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万余种图片,18万余份档案全文以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曲等,使读者在当地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全国各地建设的特色资源。[2]

(四)发挥特色、区域互补

网络图书馆在共建共享的同时,瞄准区域特点,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实现了对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为地区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撑。这不仅避免了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所谓馆藏特色资源是各个图书馆具有特色的资源,是各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结构比较完整的优势文献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能为读者提供多样的视角和具有特色的服务。例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开设的地方馆资源,便集中了一些省级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其中包括山东、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馆具有特色的资源,分为视频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两类。视频数据库有湖南图书馆的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和湖北省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库。图片数据库包括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图片、珍贵古籍善本图片、历代人物图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美术、幌子、木雕艺术图片,以及少数民族绘画艺术中富有艺术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藏族唐卡等。馆藏特色资源共有视频200多场,图片25万余张。[3]各级图书馆都已充分认识到馆藏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建成了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馆藏资源。比如天津图书馆特色馆藏有:服装装饰外刊精选、革命文献、古籍善本图录、缩微影像;安徽省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有:安徽文化、安徽国家级名城、工艺美术、廉政文化、企业信息专题文献、文化简报、安徽戏曲、红色旅游、淮河纪事、馆藏名人手札等;河北省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有:皇家陵寝、河北戏曲、红色旅游、河北杂技、唐山皮影、河北古建筑、民间遗产、文化旅游等;南京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有:轻纺艺术杂志、盲人有声读物等;长春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有:百年长春资源库、长影影片资源库、伪满十四年史料资源库、“红色记忆”专题数据库、萨满文化专题数据、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数据库等。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举全国公共图书馆之力,以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抓手,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共建优秀地方特色数字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保障的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