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_跨越教育的教育思

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_跨越教育的教育思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_跨越教育的教育思第二节 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未来十多年是中国对外开放由政策主导转向制度性规范的时期,开放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宽,涉及对外开放的规则将会进一步制度化。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上海教育对外开放寄予了新的期望。二是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为上海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构筑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_跨越教育的教育思

第二节 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未来十多年是中国对外开放由政策主导转向制度性规范的时期,开放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宽,涉及对外开放的规则将会进一步制度化。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未来经济对外依存度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经济开放领域也将大大拓宽,服务业对外开放将成为经济开放的主要部门。与此同时,其他层面的开放也将有新的突破。社会开放度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出境以及非居民入境将变得更加宽松,跨国人员流动将更加频繁,在上海定居或常住的外国人以及海外其他人士将会大幅度增加。在文化和观念上,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开放度的提高,本来就具有开放特性的上海海派文化艺术以及兼容并蓄的上海市民观念也将会呈现更加开放的特点,这些新形势对上海未来时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提供新的机遇。

一、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期待

未来十多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多年,上海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上海教育对外开放寄予了新的期望。

(一)期待为上海抓住世博机遇、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作出新贡献(www.guayunfan.com)

上海承办世博会,将引发全球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技术流以空前的规模向上海集聚,为相关产业跨越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借助世博机遇,上海将尽可能参与国际前瞻性分工,勇攀世界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等的产业高峰;推动IT产业参与全球相关产业分工,使上海成为全球IT产业的制造与技术开发中心之一;积极参与国际性产业的分工,并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带动整个工业系统全面提升。

城市综合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各国共识。为了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外国优秀人才,世界各国主要城市已经纷纷制定战略,比如,扩大留学生交流,加强高水平科研合作等。上海应抓住世博机遇,为上海未来十二年内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期待为上海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与学科作出新贡献

近几年,上海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数量和校园面积都在飞速增长,如复旦大学就有四个校园,图书馆、科研设备、科研经费都可以与美国一流大学相媲美。但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上海的大学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工作,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要以科技创新平台为结合点,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高水平大学与世界著名大学的交流合作。

目前,“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与海外名校间的高层次交流与项目合作,实现国内国外互动与教育资源整合,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并从新的视点、新的层面和新的方法入手,来解析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三)期待为上海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设施的国际化作出新贡献

随着上海对外开放程度和领域的日益提高和拓展,更多的人将寻求海外教育经历和资历,本土教育需要更多地与发达国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接轨。即使教育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教育载体也需要更多国际化色彩。

(四)期待为上海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建成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上海发展战略要求上海率先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伴随新一轮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产业结构提升和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海下一步发展必然从依赖资本驱动转向依靠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驱动。上海要在未来十几年实现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追赶的任务非常艰巨。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追赶的重要平台和途径。

二、未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一)上海教育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一是如上所述,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为未来时期上海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为上海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构筑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上海已提出“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按照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制定了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提出“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新体系”、建成“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国内外人才配置的中心城市”的战略与任务,为上海确立了新形势下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新思路,为上海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构筑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二)中国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上海利用海外教育资源提供了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给上海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4.1%的水平。教育经费不足,大大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供给,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速度与质量。与此同时,我国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却急剧增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后,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相对过剩,根据WTO有关教育服务贸易的协定,国际教育资源可通过跨国教育或合作办学方式进入WTO成员国。很显然,开放教育市场是扩大教育资源、满足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上海教育水平,也为解决上海乃至中国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此外,上海教育对外开放还将促进上海教育改革的步伐,出现更多平民化教育、职业教育和兴趣教育,谋生、谋财、谋晋级的功利主义教育和精英教育观念将受到很大冲击;上海海归人员增多,出国留学人员增多,外国留学生增多等“三多”现象,将迅速提升上海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的接近程度;上海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将更广泛,合作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三、未来时期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挑战

未来十多年,上海教育在加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将有更多有支付能力的受教育者寻求海外教育经历和资历,教育市场的海外需求大幅增加;制度性冲突会增加,更多海外教育机构的进入,将会与本土固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发生冲突;外部不同意识形态以及海外观念与上海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本土观念也会发生冲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与世界主要大都市存在落差

一个城市留学生规模和留学生总数占该城市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城市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挑选了与上海发展定位相近的五个国家的五个主要城市,并分别从这五个城市中挑选两所著名高校,将这些高校的留学生总数和留学生所占比例与上海的9所高校进行比较(见表7-5),不难发现,这五个城市十所高校的留学生比例大都在10%以上,其中有5所高校在19%以上,而上海只有三所高校超过10%,由此可见,作为目标,在十二年后建成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市的上海,其教育对外的开放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7-5 2007年世界主要城市主要大学的留学生总数及其占该校在校学生比例

(续表)

资料来源:上述各高校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

(二)教育对外开放的法规政策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根据袁怡琴、闫温乐的问卷专题调查[9],目前上海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突出的瓶颈问题之一就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法规政策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引导和指导力度不够

虽然几乎所有高校对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都十分清楚,但对什么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哪些标准,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是否该有不同的举措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十分清晰。在调研中,很多院校提出,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给予引导。比如,召集各学校外事干部进行相关理论培训,组织一些国际交流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进行经验座谈,帮助民办院校联系或洽谈一些国外院校,在聘请外教的渠道和管理上给予指导,等等。此外,在学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未来规划中,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

2.部分高校对国际化办学重视不够

在现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校中,具有十分清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未来规划的学校还比较少。其他没有开展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校虽然也表示未来会在该领域进行尝试,但也没有出台详细的计划。

另外,在已经有了比较详细国际交流规划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国际交流计划不能与学校自身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应加强指导力度外,学校自身缺乏经验以及没有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专门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3.办学的配套硬件设施比较落后

不少学校在办学方面,配套设施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已经滞后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速度。例如,留学生住宿设施发展速度缓慢,部分留学生只能住在校外,对学校管理和学生自身安全等带来了隐患。还有留学生教材问题,目前一些高校使用的汉语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制的,内容陈旧;或者是北京地区编制的教材,带有强烈的北京地方色彩,其中一些词语,如“面的”、“自由市场”,如今在上海已经无迹可寻。在一些带有英语翻译的汉语教材上,由于编者自身英语水平有限,在翻译中与本来含义存在偏差,给留学生带来很大不便。

4.学校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人才缺乏

就行政人才来说,在洽谈项目和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需要较高素质和专业知识。但根据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外事负责人都没有相关经验或受过相关培训,很多都是学校教师转岗而来,这些工作人员对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没有清晰的了解,只是凭着工作热情和英语能力在摸索和尝试。

学术方面更是与国际化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高校缺乏能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教师授课任务重,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影响了学术方面的研究,参与有影响性的课题较少,出席国际上的学术会议较少,能在学术上与外方合作交流的教师数量不多。

(三)全球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

全球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国争夺国际教育生源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成了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日、韩等国瓜分的对象。据相关文献报道,2005年,全世界有305万留学生,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800万留学生,即世界大学生总量的2.5%在国外大学注册。目前美国是接收留学生数最多的国家,28%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1996年—2007年,英国高校在校外国留学生从16.5万增长到39万,学生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文化协会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87万。澳大利亚的海外学生2002年已达到14.5万人,而其国内招生数也只不过61.9万人。日本1983年提出发展10万留学生计划,2000年达成这一目标,随后又提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留学生将达700万人,日本欲吸收其中的5%即35万人,并且要将留学生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由目前的3∶7调整到5∶5。韩国在2006年制定计划,今后10年韩国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比例达到2005年日本的水平(2.2%),再过10年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5年的平均水平(6.4%)。

2008年,我国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4万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比2007年增长了14.32%。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宣布,美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将增加到10万人。2008年,上海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为5.9%,但要成为国际教育中心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发达国家对人才的竞争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流向国外,并在学成后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继续留在发达国家服务,延误了高层次人才回国贡献力量的时机,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前进步伐。上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其教育对外开放依然面临上述两方面的挑战。

此外,上海尚未形成能与国外教育机构接轨的民间教育团体和能与国外教育力量抗衡的民办院校。参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和实力尚存在差距,教育国际合作能力较弱。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上海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现实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发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