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体育专业导论

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体育专业导论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体育专业导论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制度化体育教师培养肇始于1904年。100多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全国的区域分布面,还是在专业点的数量上,它始终排名第一,是体育学类中培养体育人才数量最多的专业。这一措施的出台,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的学科地位和体育教师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体育专业导论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在我国制度化体育教师培养肇始于1904年。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学校专业的名称几经变化,直到1988年在新的专业目录中才明确为“体育教育”这一名称,并沿用至今。100多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全国的区域分布面,还是在专业点的数量上,它始终排名第一,是体育学类中培养体育人才数量最多的专业。作为体育学类中规模最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体育教师的质量,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其他体育专业的发展。

1.近代体育教育发展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侵略,丧权失地,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救国图强之路,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洋务派主张学校西化,兴办教育,并创立了不少军事学堂和工业学校。这些学堂全部仿照英、美、日、德等国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设体操课,教员大多聘请外籍人员。(www.guayunfan.com)

1901年,清政府迫于当时的形势,提出所谓“新政”,其中一项就是办学堂、废科举,颁布实行《奏定学堂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仿照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的课程,其中包括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均无条件地开设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课,这是我国从中央政府以法无偏见形式普遍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内容的开端。体操教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逐步产生的。由于体操课在学校教育中法定地位的确立,体操教师的职业在我国也自然地取得了法定的地位,成为我国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后,新式学堂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各级学校都设体操课,需要大量体操教师,而当时尚无培养体操教师的专门学校,于是体操教师大多由军队中的退伍士兵担任。这些人没有体育专门知识,且兵痞习气严重,不仅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因此,自1904年起,一些地区已开始兴办培养体操教员的短期训练班。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兴办体育学堂或在师范学校增设体操专修科,使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和体育专业开始出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和西方体育思想的传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也不断改变。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以后,体育课中废除了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为主要内容,同时,体育教师培养的学制年限也在不断延长。1923年,南京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相继开办了四年制的体育专业。体育教师培养的日益专门化,改变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使得体育教师不再是体育课上喊喊口令、指挥兵操的退伍军人,而是要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教育学生的“一科”老师。

新中国成立以前,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校不少,但规模一般不大,其专业与课程设置先是受日本的影响较大,后来又长期受美国的影响。但是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动乱,经济和教育落后,民不聊生,使得体育得不到提倡和重视。因此,体育师资培养的职业地位也比较低下。

2.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教育地位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1951年8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乃是保证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大学二年级都要必修体育课,每周2学时。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措施和指示确立了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指明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使学校体育教育得到蓬蓬勃勃地发展。由此,体育教师在学校中和社会上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和重视。

为了适应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家还加强了对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主要在两类学校实施:一是专门的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以及其他一些省(市)属体育学院,迄今共有十几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所属体育系或体育学院,其数量最多。改革开放前,无论哪一类体育院系,其专业都较单一,当时所需的各类体育人才几乎都出自于这两类学校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更要注重师资队伍的质量。不仅在知识结构和学历上提高了要求,还在综合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小学体育教师,从过去的中专学历要求到现在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初高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大学体育教师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位。

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而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也说明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学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而体育教师是实施这一奠基工程的工程师。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推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1998年开始,国家教委又规定,在全国逐步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加试体育的制度。这一措施的出台,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的学科地位和体育教师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决定》深刻地阐明了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同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中学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指出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工作,并于2007年在全国正式实施。2005年,教育部针对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结果,印发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这些标准、意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体育教师寻求与其他主干学科教师“平等化”的地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令人担忧的状况,特别是学生体质部分体能指标持续20年下降的情况。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于2007年5月7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1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2011年5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新目录与原目录相比,增设了艺术学门类,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含原目录71个专业类和2个目录外专业类)调整为92个,并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颁布)中的一级学科基本对应;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整为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体育学仍属教育学门类,其下共设7个本科专业,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体育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

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级培养体育教师院校的地位保障与改善,不仅与体育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日益完善、自身素质的日益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的日益提高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3.当代学校教育对体育教育地位的要求

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教育则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相互割裂,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体系。

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教师的质量是决定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应地,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基于丰富的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承认,从体育课的教学到各类课余运动队的训练,从每天的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到全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从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到带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无不凝聚着体育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全体学生健康体魄的设计者与塑造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荣誉和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作用和影响往往比一般的文化课老师更全面、更长远。那种轻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观点是缺乏远见和毫无根据的,是一种狭隘过时的传统教育观念和陈腐偏见。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其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因此,体育教育工作理应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充分尊重和特别爱护,然而现实的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棒指挥下,体育教育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有些学校的管理者轻视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充分肯定。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和其他学科老师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究其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是受传统的陈腐的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的影响,也与部分体育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学水平和训练质量不高有关。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所担负的重大职责和使命,广泛宣传体育教育工作意义和体育教师的奉献精神,大力倡导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和尊重体育教育工作的良好风气。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改善和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从各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整体性提高。

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属性,不仅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还要体现体育专业教育的特色,其培养目标定位应指向既要具备教育人才素质,也要具备体育人才的特点。本节主要从体育教师培养上来分析论述体育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要求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渔猎和采集,以维持生活的需要。基本的生产知识技能与萌芽的体育只能凭经验来传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分工逐步精细,社会对各种职业的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的出现到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生产劳动不断变化,劳动对人的体力要求逐渐下降,而对智力的要求不断上升。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今天,社会对人类产生的精神负担远比体力的压力更大,伴随而来的“现代文明病”骤然增多,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呼唤体育,体育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积极地为促进人类的健康服务。在近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类追求的人才模式,他们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事业人才,从而教育更多的青少年具有健康体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体育教育职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为体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育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一方面是要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各种条件与物质保证。体育教育的工作依赖于操场、设施与器材,现代的许多学校都修建了大量的田径场、足球场、体育馆、健身房。设备条件的现代化为体育教师从业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无疑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发展很不平衡,落后的西部、落后的乡村学校体育开展的硬件设施和物质条件非常简陋,经费匮乏,而要完成国家统一的教育要求,自然困难重重。有的地方曾出现过教师的工资都无法保证的现象,使体育教育事业更难以维持。虽然近几年已有很大好转,但经济落后仍然制约着边远山区、乡村落后地区的体育教育职业的发展。因此,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当今中国的社会稳定局面的重要性,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只有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体育教育职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体育科学技术、教育科学理论与体育学科的发展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条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充实,推动了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师资培养中,每年有许多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他们关心并深入体育教学工作研究,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逐步引向深入并成为一支主力军。

(二)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制度和现行方针政策的影响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体育教育职业发展的方向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体育教育在政治上得不到尊重,经济上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穷困,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显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不稳定。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教师都是人民的教师,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师资队伍得到相当稳定的发展,国家通过一系列法令、政策来制订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引入竞争机制的时代,使体育教师的培养体系建设与发展充满活力。

2.社会现行的方针政策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经济体制调整下,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不断的调整,如师资的学历、职后的培训都有严格的要求,使体育教育发展方向朝着适应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无论是知识结构、知识技能还是学历结构等,都有不同于过去的变化,都讲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在21世纪里,在教育、人事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业与岗位的竞争初露端倪,这对体育教育职业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体育师资的培养将发生从量到质的又一次飞跃。

3.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旧中国的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大多照搬西方,教材和参考书非常缺乏,体育教育过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体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教材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用书之分,还有大量的参考资料。从简陋的教学条件到今天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代化,从教学方法的传习、运动技艺的口传身授,到今天运用如快乐教育、锻炼处方教学、投影、图片、影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学方法,足以证明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培训要求。

2)意识形态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的意识。任何社会科技的发展都带着浓厚的社会意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中,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要一起抓的哲学思想,再现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作用。反映在具体的体育工作中,素质教育思想是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观念。反映在专业思想意识形态中,健康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到每个体育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之中,这些都影响与推动着体育教师职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体育教育的发展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创造性的劳动又推动着教育和体育学科乃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有利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巩固。

(三)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化的抉择

1.体育教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

教师职业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本质和提高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根本。如果说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能者为师”“学者为师”(甚至知识稍多于被教者)的观念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使然,那么到了在高等教育日臻成熟、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代,没有进过医学院的人绝难当医生,但那些屡见不鲜的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的人凭着非教师专业的文凭而直接成为教师的情况则只能彰显教师教育专业性的苍白。人们开始寻找反思这种教师教育价值的失落,教师职业专业化受到广泛关注。

在我国体育界,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体育教师的成长模式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这一取向的体育教师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由传统经验的体育教育演进为科学的体育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很显然,学科专业的智慧不同于以学科专业为职业的人的智慧,将“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就使体育教师“专业”被替代现象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在21世纪,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寻找体育教师专业新的发展基点,实现体育教师培养与成长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体育教育专业化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体育教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国外几份调查报告表明:“人力资源比物质资源在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上更有效,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在没有昂贵的器械和设备时也可以实现体育教育。”(金季春等译,2002)受教育者的需要是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更加专门化、系统化,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形式应运而生,如何把无限丰富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就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定向或职业分配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体育教师教育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说过去仅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实现体育课由经过专业培养或培训的教师担任,而现在开始有条件满足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要,实现学校体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3.体育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与长期性需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前提,试图仅以本科阶段的师范教育去直接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的思想和做法既无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践的可能。优秀教师的各种优秀品质是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一些素质在接受师范教育前已初步具备,教师自身结构中大多核心要素更多地是在职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机制、与学生交往能力,等等。我国优秀体育教师成才规律的研究表明:“我国优秀体育教师成才过程一般要经历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期、稳定发展期4个阶段,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年龄集中在36~45岁之间,平均为45.97岁,教龄集中在11~25年之间。”(周登离,1994)此外,任何职业发展都有“高原现象”,如果教师不接受继续教育,其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等就得不到全方位的更新,如果教师不能通过研修的形式摆脱陈旧的心理习惯定势、树立超前的教学理念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其职业水平就将停滞在原有水平上,不再提高,而且就体育教师而言,整体的师资学历水平原本相对较低,因此,实施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无疑正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4.体育教育专业化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促生了新的增长点

专业性职业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建立于一定的学科基础之上,如前工业化社会的专业神甫、医生和律师职业,它们拥有处理人类早期社会三大压倒任务(灵魂、健康和正义)的知识,分别建基于神学、医学、法学三类学科之上。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教师日益成为一种专业人员也依赖于教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显示,教师专业化与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即“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解冻;教育学的形成、发展与教师职业走向初步专业化;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刘捷,2002)。显然,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促生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体育学科教学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具有积极意义。

5.体育教育专业化可以带来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位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类的传统专业,也是普通高等体育院系得以存在、发展的主体或支撑专业,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体育高等教育中的其他专业也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如运动训练专业,我国在教练员的培养上一直遵循着“学而优则教”的路线,即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渡过其竞技运动生涯后直接走上教练员的职位,或者是具备国家一级或二级的运动员经过运动训练专业的学习后充当教练员。尽管我国的竞技体育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从整个教练员的培养模式来看还是处于经验层次,以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体验为依据的教练员培养和任用思路,在当前世界竞技训练科学化的背景下必然会逐步暴露出后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体现在青少年运动人才培养以及业余运动训练等方面,中国运动训练领域出现的“早期专门化”“早衰”等现象应该都与此不无关系。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化可以推动整个体育领域其他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并进而带来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总之,教师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再到一个专业行业的过程。目前,教师职业已凸显出专业化的特征。不断提高我国师范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教师专业化之路,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也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相应地,体育教育的专业化抉择无疑会成为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