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同样离不开这两个条件的限制。从社会的发展对体育的要求看,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应着眼于中国体育无形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培养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明确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更快地为社会体育领域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是目前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运动休闲化、休闲运动化是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二节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一切专业的开设,应该以需求为前提,包括社会的需求和本专业的发展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同样离不开这两个条件的限制。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而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体育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健康、休闲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国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多元化、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但中国的疆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地区差别很大,因此,社会体育的发展也各具特点,对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在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的增多、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形成了潜在的体育市场,很自然地,社会对相关体育人才的需求就迫切。所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结合中国的国情,各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各地社会体育的发展特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针对2008北京奥运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的现状,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UTS)联合培育体育MBA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针对广东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以运动休闲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这也是很好的尝试。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竞技体育的产业化捷足先登,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社会体育的产业化接踵而至,也显示了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健康第一”的观念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我国的体育无形服务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体育有形产品市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亟待更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现有的政策法规对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的运营和管理显得力度不够,因而形成了我国体育用品业先行发展的格局。从社会的发展对体育的要求看,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应着眼于中国体育无形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培养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的增多,加上体育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对运动场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也决定了体育必须改变过去福利型的做法,走经营型的路子,要培植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按市场的规律来发展我国的体育。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继承传统东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内容,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汽车越野、野外生存等休闲运动项目的传入,“以人为本”新思维理念的出现,社会化、产业化体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所有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体育的文化内涵,人们对体育进行了多元化的思考,体育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然而,由于长期的重竞技轻群体,造成中国体育发展的失衡,社会体育明显落后于竞技体育,意识淡薄、无法可依、场馆不足、人才奇缺等成为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社会体育领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1995年开始在高校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将近70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达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但是,由于受观念、地域、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各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甚至从培养目标、规格到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培养体育教师的模式来安排,无形中把社会体育专业办成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办学目标上存在着迷茫的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明确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更快地为社会体育领域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是目前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港、澳、台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运动休闲化、休闲运动化是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港、澳、台地区基本上都是以休闲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20世纪90年代,台湾一些高等院校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推动体育运动内涵的拓展,纷纷调整体育专业的办学思路,相继开设了运动与休闲方向的专业。到2003年止,台湾的150余所大学中,已有47所开设了运动与休闲方向的院系,涵盖了与休闲密切相关的运动、管理、观光、康复保健等领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

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为休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民众双休日对健康休闲生活需求的增长,台湾当局制订了一系列对体育、健康及休闲计划的推动措施。其目的在于落实全民体育,提升民众体能,促进台湾民众休闲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了台湾地区运动与休闲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民众、工商界对运动与休闲活动的互动支持,推动了台湾运动休闲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加大了公益性休闲运动设施的投入,发展观光设施,倡导民众积极参与登山、攀岩、海水浴场、漂流、蹦极、草地滑板、急速运动、自行车、滑雪等休闲运动。同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积极推广休闲运动,制订“阳光健身方案”“运动人口倍增计划”等方案,开展了“阳光健身计划系列活动”“社区体育总体营运”等活动,积极参与到运动产业的规划和运作中来。另一方面,台湾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民营和私人企业直接面向运动产业市场,他们踊跃投资休闲运动产业,如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多功能运动休闲中心等。这些种类繁多的休闲运动场所在进入广大民众生活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各院校运动与休闲教育专业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

台湾地区运动与休闲专业院系名目众多,如“运动与休闲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运动健康与休闲学系”“运动与休闲教育研究所”等。在培养目标上呈现多元化特征,在课程规划上突出了休闲领域的课程规划,包括对休闲、娱乐、游戏、健康养护、人类服务的理解,也有运用休闲和运动原理进行有关休闲活动的策划和规划、需求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营销管理、财政管理、公共关系、职业沟通、立法等方面的课程。台湾高校运动与休闲教育在借鉴美国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博雅的通识教育,将“造就整个人格”的理念贯穿在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等方面,形成了运动与休闲学科群(表4-1至表4-3)。他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社会资源的密切配合,积极与知名企业和机关团体合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创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4-1 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休闲运动学系课程设置

img23

表4-2 台湾东华大学休闲运动学系课程设置

img24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学分。

三、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状况

自1878年以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一直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为其宗旨,同时也担负着培养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者的任务。日本高校传统的专业设置只有4个,即保健体育、健康教育、社会体育和武道教育(表4-4)。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学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减少以及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日趋多样化,开始增添一些新的专业,且社会体育专业也开始分化,一般都细分为2~3个专业方向(曲宗湖等,1999)。如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设有运动与健康、社会教育和室外休闲3个方向。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日本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各行各业都能出色工作且具有实力的毕业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加强,这类课程主要由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组成,旨在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改革后将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到70%。此外,运动经营管理和终身体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在日本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表4-3 台湾体育学院运动管理学系课程设置

img25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学分。

表4-4 日本体育大学和大阪体育大学必修课课程设置表

img26

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1999。

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健身、娱乐和职业运动的兴起,向美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社会对健康、娱乐、职业运动人才需求的变化,美国高校从实际出发,不断寻求对策,他们对体育院系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和娱乐学科从体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院系组织和课程体系,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相关专业如运动管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管理等也应运而生。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般都会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美国,与社会体育关系较为密切的是体育科学专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其中体育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在企业的体育部门、医院、健康俱乐部、心脏康复部门及公立或私立的体育组织中担任体育专家,在通过美国运动医学院考试后担任运动技术测试员、运动专家、体育规划人员和健身指导,从事医治、手术、矫形前的体育医疗工作,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体育管理专业,也成为体育和健身管理专业、公共娱乐管理专业和体育研究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各种健身和运动部门的经理或主任、运动器材商品市场销售和信息人员、体育管理员、国家公共娱乐管理员、城市娱乐部门及工厂企业娱乐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张细谦,2005)。

美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其门类繁多,学分所占比重较大,涉及到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由过去重视增强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转向提高生活质量,进行健康和终身运动教育;由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向重视理论学习;由指导方法的学习转向运动基础科学和人体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韩会君,1998)(表4-5)。

表4-5 美国部分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img27

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1999。

英国没有独立的体育院校,最初的体育专业多属短期性质。现在英国的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研究条件、场地设施以及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体育与运动科学、体育运动科学与娱乐管理专业、娱乐管理专业和复合型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多重就业机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艺术、娱乐、运动和休闲中心、剧院、旅游机构就业,从事计划、管理、营销和咨询等工作。

由于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职业体育的兴盛,英国高校体育专业由培养体育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体育人才为重点。近几年来,随着娱乐业等体育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体育人才已成为英国体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例如,著名的曼彻斯特大学体育教育与娱乐中心设置的娱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到艺术、文娱、运动和休闲中心、剧院、旅游机构谋职,可从事与娱乐相关的计划、管理、营销、咨询等工作。

英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首先特别注重和强调基础课程,力图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把娱乐、休闲和旅游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第三是开设的课程对儿童和残疾人体育给予一定的地位;第四是在课程设置中兼顾了边缘学科(表4-6)。总的来说,英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娱乐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而是拓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乃至整个欧盟,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较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表4-6 英国部分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img28

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1990。

四、运动休闲健身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社会体育专业从创办到发展壮大,适应了我国社会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需要。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办学实践,一些院校逐渐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不同类型院校都力图突显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体育教育经验,充分体现运动与休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的新需要,如户外教育模式、学徒式教育方式、团队领导者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项目,将体育教育由单纯的运动理论、技能教学扩展到多元化的运动与休闲教育领域,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社会体育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以“大类培养、夯实基础,多向发展、专业定位,能力训练、注重素质”为培养方针,同时贯彻国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调整,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两年的社会体育平台之上,按照社会和自身需求选择健身会所管理、健身休闲两个方向进行培养,进一步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我们注重加强本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本专业学生成为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及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并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分板块设置,采用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体,面向本院所有学生开设相同的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重在夯实学科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学生的择业要求。如根据当前国内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增设健身健美指导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坚持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掌握研究信息,及时补充新内容,重视教材的教育文化价值,保证所用的教材版本富有新意,推陈出新。课程内容的配置坚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注意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适当调整必修课、专项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内容,提供文化素质课程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板块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的特征,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1.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

培养方案从课程门类的设置、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课程教学顺序安排等方面都经过全盘考虑,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能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5个层次组成,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多向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与学校其他专业设置相同,有利于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按专业特点和要求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课程体系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5个层次循序渐进、整体优化。

(3)提高选修课课时的比重,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0%左右。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开出的选修课外,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

(4)注意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将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面向全校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模块,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任课教师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撰写了许多教学改革文章。如由张先松教授主持共四位老师参与的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开设的可行性探讨及学生的社会需求研究》于2007年11月5日进行了结题鉴定。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中后,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在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的思考、默念、实际练习、相互观摩分析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练结合、脑体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掌握技能与培养能力结合,能收到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与专业特色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管理与休闲类课程为中心,本类课程分基础课程、休闲管理课程和户外休闲及救生课程三大模块。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分为如表4-7所示的课群。

表4-7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img29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休闲体育管理方向可设立7个专项教练课程:普拉提、网球、健身健美运动、武术、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户外休闲与救生方向设立野外生存与急救教练、户外拓展项目教练专项课程以及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健美运动、定向越野等副项课程。

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对社会体育人才能力的需求,结合各院校的师资现状等方面的实际,应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和教学。本专业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校内实验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校外专业见习和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体育工作现状,使学生能在毕业前事先接触社会、感知社会;通过毕业实习,加深对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4个方面的素质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学生的体育教育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通过课外创新实践,增加学生参与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培养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及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表4-8所列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

表4-8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img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