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概况

社会体育专业概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要求,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地区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需要。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是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的进程应运而生的。

第二节 社会体育专业概况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社会体育具有4层含义:

(1)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

(2)在业余时间进行。

(3)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

(4)活动形式多样化。

社会体育专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有相关专业的调整和改革而建立的,是一个以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体育学为基础,为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相关人才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大众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休闲型社会转变,休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运动的中心地位将会逐渐得以加强,人们的休闲运动观念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领域里的人才需求日益高涨,具备休闲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经验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要求,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地区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需要。据教育部这几年新专业的审批结果统计,1994—1999年,全国共有10余所院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2000—2001年,全国有40余所院校开办了此专业;2002年达到80余所;2004年已达到200余所。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涵盖的领域相对较为宽泛,就业途径较多,但我国的体育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就业市场还不成熟。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理论上预测的就业岗位目前还只是潜在人才市场,比如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质量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相吻合;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供他们就业的单位和岗位较少,使很多毕业生只好从事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反映出就业市场不规范。

社会体育是一个大概念,专业口径相对于专科教学的要求显得过于宽泛,不能明确突出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而休闲运动是专门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健身、娱乐、消遣、放松和探寻刺激等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休闲活动,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运动,它不仅仅追求强身健体,更注重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兴奋感和愉悦感,更强调健身和娱乐功能,特色也更鲜明。因此,该专业在已有的体育保健方向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有特色化的健身休闲专业服务与管理培养体系,确定对健身运动与户外休闲运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案例:中国中产阶层拥抱国外时髦运动

超长马拉松、严冬里滑雪、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骑山地自行车,对许多中国人而言,这些只是那些疯狂的外国人为找乐子做的事。但如今已经不同了。随着中国喜爱休闲的中产阶层持续壮大,近年来参与此类冒险运动的人迅速增多。许多公司蜂拥而至争相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另一些公司则将此趋势视为推广产品的新途径。去年,当中国第一个大型超长马拉松赛事开始接受报名时,组织者只为从长城出发的长达62.14英里(1英里=1.61km)的比赛预留了100个名额。但报名者却多达300人,组织者目瞪口呆,“我们没想到这个项目如此受欢迎”。

几十年来,在中国从事运动的人多为从学校选拔的年轻精英。尽管毛泽东热爱游泳,邓小平喜欢网球,但大多数中国人则在为生计奔波。多余收入都用在了吃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上,而非是能跑完超级马拉松的90美元的跑鞋。不过,随着中国新兴中产阶层人口持续增加,一切已不可同日而语。运动咨询公司Helios Partners中国区总裁克里斯托弗·雷纳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有钱有闲进行消遣,休闲运动则成了那些紧盯有钱消费者的公司的“过滤系统”。

“如果作消费者调研,你会惊讶地发现,和美国不同,(在中国)那些参与者,散步的、跑步的、打羽毛球和游泳的人,全都属于高收入群体”,雷纳表示,这种增长潜力巨大,“随着收入越高、教育程度愈高、休闲时间愈来愈多的良性循环,这逐渐会成为一种时尚”。

英国经济学家智库在2009年10月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的体育赞助市场大约价值15亿至20亿美元,只占全球600亿美元的一小部分。该报告指出,尽管政府仍在体育中占支配性地位,但商业化已经扎根。

戴蒙·凌就是酷爱健康运动的白领族一员。这位31岁的副总经理表示,他们这类人以往喜欢玩麻将打发时间。但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转向山地和公路自行车运动。凌这种人正是争先恐后挤入这一市场的户外运动公司的理想对象。

(美联社威廉·弗曼,2010年1月8日报道)

一、社会体育专业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体育专业是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的进程应运而生的。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 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将下降10个百分点,这说明人们在衣、食、住、行的消费减少,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精神消费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高等教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革几乎震撼了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社会成员。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实惠,诸如技术社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迅捷,优裕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带给我们广泛的社会参与机会,等等。这些变化会从许多方面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生产型经济方式向休闲生活型经济方式的转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后,更加注重文化娱乐消费。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增长趋势,200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2 295元,其中用于娱乐耐用品的支出人均1 114元/年,用于教育的支出人均1 181元/年。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1985年增加5.59个百分点。

全国城镇实行5天工作制以后,现在中国的每个职工平均每天的余暇时间是2小时37分钟。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然而,居民对于自己评价生活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个人经济状况、当前职业满意度和社会保障满意度普遍较低,说明生活方式变革的实际空间还很大。由于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发生得十分突然,使我们在很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给社会体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余暇时间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我国职工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为5小时37分钟,上下班路途时间为39分钟,家务劳动为2小时24分钟,睡眠时间为7小时41分钟,学习阅览时间为55分钟,文体娱乐时间为1小时37分钟,教育子女的时间为42分钟,聊天时间为1小时21分钟。目前,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闲暇时间已达每周19.16小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到21世纪可达每周30小时左右。

电视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余暇时间支配方式中,每天看电视0.5~2小时的有61.50%,2~4小时的有33.90%,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每天停留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较长,这基本反映了我国居民在余暇时间内的普遍情况,与发展中国家居民支配余暇时间的基本方式相吻合。如何将居民从电视机前动员起来,去参加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如何从电视时代转入后电视时代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体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的种种困扰

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给社会成员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确实会给不适者带来许多健康方面的麻烦,并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快节奏生活给人们造成的抵触、恐惧、怨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身心紧张与焦虑,“A”型反应等,使社会成员的各种心理疾病迅速攀升。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为20.23%。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顾牛范教授调查告称:上海有75万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其中大多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过大,长年超负荷运转的青年人,大学生发病率高达25%,社会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

(三)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生活方式的转变须注重社会体育的注入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体力支出的减少,我国城镇居民的疾病死亡原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营养性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转为90年代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文明病。深圳15岁以上人口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病率高于其他城市,此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使其处于“养尊处优”的生存状态,多坐少动、热能积累有关。这一转变给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方法手段都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发布——成年人未老先衰

2000年开始,国民体质监测每五年进行一次。2011年初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等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进行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公布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监测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3方面。本次监测的对象为3—6岁的幼儿、7—19岁的儿童青少年、20—59岁的成年人、60—69岁的老年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有所增长,这种增长的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中均有所体现。同时,与2000年体质监测结果比较,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成年人未老先衰

工作中的体力活动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摄入的能量提高、工作繁忙等因素,导致成年人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未老先衰。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据了解,2010年成年人的超重率为32.1%,比2005年增长3.0%;成年人的肥胖率为9.9%,比2005年增长1.9%。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成年人肺活量、台阶指数比2005年有较大提高,但与2000年基本持平,成年人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反映力量耐力的俯卧撑和1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的平均数,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成年人身体素质中的握力、背力、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平均数略低于2005年,更低于200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指标平均数则低于2005年,高于2000年。

老年人越活越年轻

虽然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略有增长,但是反映老年人身体机能水平的肺活量,比2005年有较大提高,与2000年基本持平,表明2010年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同时,老年人的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力量素质等指标有所降低,其中男性的降低幅度在0.6%~6.2%之间、女性的降低幅度在1.3%~6.9%之间。全民健身初显成效。

幼儿发育水平稳步增长

2010年,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幼儿多数年龄组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素质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有关专家表示,本次监测数据充分说明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使我国国民的体质总体水平持续提高。国民体质表现出体格增强、有氧能力全面提高的特点。但也反映出部分年龄人群的体质水平还有波动,中老年人的力量素质下降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等问题。

国人10年增长体重相当于西方人30年

“过去10年,中国人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体重一直偏瘦,西方都说中国没有体重问题。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中国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大幅增长。不论中小学生,还是成年或老年,中国人超重与肥胖率都在持续增长。王梅表示肥胖和超重是全球性问题:“这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比如以前我们是走路、骑车上班,而现在很多人是开车或乘坐快速公交上班。此外,我们工作中的体力活动也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摄入的能量又高,很容易导致肥胖和超重。”王梅介绍,与上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相比,20—59岁的成年人,在柔韧性、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方面有所下降。按通常的理解,随着营养的丰富和锻炼意识的提升,这些身体素质指标应该随之增长才对。但王梅解释说:“近几年,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虽然增强,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们往往更重视有氧锻炼,对力量和柔韧度的锻炼相对不够重视。”王梅建议人们在体育锻炼中应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锻炼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目标,比如减肥、锻炼耐力、柔韧性。但也要考虑全面发展,如不能为了减肥,只是有氧锻炼,不吃饭,忽视其他方面”。(据新华社)

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正是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何通过社会体育这个减压器、缓冲器来减轻社会压力?如何根据居民疾病死亡原因重新认识社会体育的重要性?如何根据中国城乡居民的身体变化制订新的健康计划和锻炼方案?都是社会体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社会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

(一)社会体育的需求

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到2000年底,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经过5年的努力,中国城乡居民社会体育的参与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

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以下简称《调查公报》中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显示为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比较高,但多数频度较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但是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反映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极。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的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

《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目前体育硬件设施的缺乏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22.2%。

通过本次全国调查,除了场地设施的缺乏,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等。

(二)与社会体育共进的社会体育产业

1.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在大力发展体育公共事业的同时,迅速发展了体育产业。在中国进入WTO后,体育产业更是得到了国家和经济部门的重视。在2001年国家召开的新兴产业研讨会上,“体育产业”被列位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也预示着我国体育产业将会在新世纪得到迅猛的发展。

21世纪的前30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0年,确立体育产业理论体系和法规体系,重点发展优先产业,渡过体育产业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目标是: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0.5%以上;全国可解决就业人口的数量达到500万人以上;体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平均达到5%以上。

在这一时期,体育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是体育健身娱乐业。第一,当前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重要动力,1995年医疗保健消费明显增长,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购买健身器材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我国居民对体育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82.23%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体育。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掀起了家庭健身的热潮,花上千元买个健身器,一时成为时尚。由此看来,体育、健身在“花钱买健康”观念的引导下,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行5年多来,人们参加身体锻炼、身体娱乐的热情空前高涨,体育人口迅速增加;第三,体育健身娱乐业可以迅速带动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体育空间产业、体育服装器材产业、体育咨询产业等。

第二阶段,到2020年,建立起我国体育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其目标如下:

(1)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0.7%~1.0%。

(2)全国可解决就业人口的数量达到1 000万人以上。

(3)体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平均达到7%~10%。

第三阶段,到2030年,建立起比较健全的体育市场和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使体育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

2.中国社会体育的市场预测

1)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在21世纪,全国人民生活基本上实现小康水平,逐步向较富裕的后小康消费迈进,其中,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将接近世界中等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将达到城镇居民中等略偏下的水平,进而实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由温饱到小康、后小康消费的历史性跨越。

2)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随着后小康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居民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更为合理的良性结构变动。

居民食品支出总量增加,但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穿着消费支出比重稳中有升;用品消费支出比重有所增加,其中城镇居民对高档用品需求急剧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幅度更大;住房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居住质量得以改善;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大幅度增长。随着后小康时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生活空间距离的扩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轿车国产化的实现,居民行的消费支出将更多地投入到家庭通信方面,同时小轿车进入部分家庭,行和通信的消费支出比重急剧上升。

劳务消费以及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非商品性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呈上升趋势。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的休闲方式将更加丰富,娱乐、文化、劳务消费将进一步加大支出比重,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消费领域逐步扩展

进入21世纪后,对消费领域最具直接影响的科学技术仍然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学等。在电子技术中,主要是微电子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消费品生产和使用之中,使消费品的功能不断更新、完善,使用更加方便、舒适;而生物技术的进展,可能使食品加工及其原材料结构有关键性突破。国际国内食物消费的发展趋势是食品卫生安全化、营养化、方便化。国际流行的低热量、低脂肪、全天然、低盐、低糖、低胆固醇、不含合成添加剂、高纤维含量等符合健康潮流需要的食品及其与之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备受人们的青睐。

4)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是用来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正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应有选择,也是我国小康和后小康消费战略的创新之处。

5)消费行为更加科学

消费行为广义地包括各类消费行为主体进行消费或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活动及其过程。消费行为科学与否,取决于消费行为主体的心理状况、消费观念、个性特征及其自我保护意识等诸多方面。

后小康消费行为更加科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届时我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心理稳定方面;②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③追求消费个性特征。

3.21世纪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预测

在1980年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为300美元。那时居民消费中,在吃方面的消费比重为59.7%;穿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为13.1%。日本在300美元收入时这两项比重分别为57.3%和12.3%;印度在接近300美元的1987年时这两项比重分别为58.6%和9.2%;韩国在收入300美元时这两项比重分别约为51%和10.8%;巴基斯坦在收入300美元时这两项比重约为54%和9%。

我国199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600美元时,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吃方面的支出比重为55.3%,穿方面的支出比重为2.7%;日本在1960年收入600美元左右时,在吃和穿两项的支出比重为39.8%和11.6%。

2000年我国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000美元。我们利用参加国际比较项目的53个国家的数据推算,今后中国对应的消费结构是食品支出为40%~45%,衣着支出为9%~11%,住房支出为11%~12%,交通、通信支出为6.5%~7.5%,医疗保健支出为3%~4%。

4.我国社会体育消费水平

关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1991年我国家庭体育消费特点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家庭户均体育消费为191.55元,人均为50.81元,其中运动服、鞋帽消费占61.5%,体育器材消费占22.39%,体育书刊消费占4.64%,观摩体育比赛消费占0.02%,体育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3.62%(张召棋等,1993)。

199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有67.8%的家庭在体育消费上有投入,平均投入20~50元之间的占体育有投入家庭的67.4%,平均投入60~80元之间的占体育有投入家庭的21.4%,平均投入100元以上的家庭占体育有投入家庭的11.2%(刘德佩,1994)。

1995年武汉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占年均收入的1.7%,年均体育消费为69.54元(按年平均收入4 170元计算)(唐宏贵,1997)。

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体育消费调查显示,海淀区家庭人均体育消费为536.7元,占居民总消费的42.37%(朱洪晨,1998)。

从199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得知,当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为383.83元,相隔4年之后,对相同的地区进行调查得到我国城市居民年家庭体育消费情况。1999年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75.58%的居民有体育消费。我国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为559.73元,比1996年增加191.21元,增长率为70.22%,年均增长率为17.56%。在1996—1999年的4年间,体育消费增长比率最多的城市是:包头为219%,福州为150.69%,郑州为80.79%。4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再次肯定了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然而,1996年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78%,1999年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占家庭支出的3.56%,这是一个很小的比例。

5.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我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依然以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以中青年、高文化程度人群为主,16—35岁年龄段的占63.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9%。

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除日常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11项消费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占15.9%。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分别占7.4%和4.4%,居于第五位和第九位。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能承受的价格在10元以下(包括10元)的占75%,10元以上的占25%。与1996年10元和10元以上的占15.5%相比,有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

6.中产阶级的体育消费不容忽视

21世纪上半叶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将主要在以中产阶级为主题的小康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小康社会作为由温饱向富裕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不仅仅是一些明确的经济指标,而且还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状况。可以断言的是,他们是最注重健康在价值观中地位的人群,他们是社会体育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是未来世纪体育消费的主力人群。

7.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产业的率先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呈二元结构的发展态势,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已经率先发展,已经进入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全省GDP的0.92%,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广东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将达到1 105.85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将达到3.02%。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促使人们对体育、娱乐、教育这一门类的支出比例显著增加。据此可以大致判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未来10年人民用于娱乐和教育的消费支出将会越来越多。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将首先表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