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

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_在创新中前进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陈发初新时期,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外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务必直面这些变化,并且接受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工程中,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贯彻政策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_在创新中前进

新时期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挑战

陈发初

(荆楚理工学院思想政治课部)

新时期,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外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务必直面这些变化,并且接受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www.guayunfan.com)

(1)学生利益要求向“私”性与国家利益要求向“公”性的矛盾日益突出。1992年6月以来,高等教育实质上的产业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产业观念以教育服务的新理念真正撼动封建的“师道尊严”,还学生以“上帝”的地位。受这种产业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个性化与现实化倾向明显。他们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较感兴趣,对与现实联系不紧的理论非常反感。较易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他们渴望自己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后高校能为他们的利益而运转,在利益上倾向于“私”的一面;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利益上却更倾向于“公”,旨在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利益要求向“私”性与国家利益要求向“公”性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冲突虽然没有白热化,但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如果不正视这些矛盾,对此不加以合理疏导,其他的努力都将是徒然。

(2)大众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理论的简单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本科生回炉读技校已经不再是新闻。当人们开始麻木于这些新闻,深感无奈的背后,是高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工程中,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过去过于关注教学任务与目标,过于强调正面宣传而忽视了直面现实,尤其是对诸多“阴暗面”缺乏合理解释,使得理论无法产生说服力,在学生中无法产生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当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认识社会。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和认识社会以节省他们的宝贵时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全面准确地认知世界,一味地正面宣传反而收获不到好的效果。社会这个聚合体是复杂的,作为教师就不能以单纯的眼光去认识它。它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

当前正是改革进入纵深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很多社会行为并不像教科书讲的那样理性和规范,偏颇任何一方都不是正确的认知。学生易受众多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在一系列社会负面新闻面前,学生往往会以偏概全否定教材内容。否定正确的理论导向,从而放弃对理论的学习。高等院校就像一个“加工厂”。它不仅要考虑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开发、生产,还要考虑它的销售,即被社会接受。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在于“原材料”的竞争,更在于“产品”能否被社会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的竞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认识社会、不了解社会,无法融入社会,最终被社会所淘汰,那么教育效果就无从说起了。

(3)学生生理心理的“动”与教学方式的“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学生多数处于18~24周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接受那些属性偏“动”的实践性强的理论,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属性偏“静”的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的热度,其实政治理论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它之所以给学生属性偏“静”的映象,更多的原因应归咎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谁都知道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没有厚实的理论就没有可观的实践效果,好的理论会产生好的结果。贯彻政策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有些教师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并没有做更多方式方法的处理,往往牺牲学生的愿望,通过灌输“纯理论”推动,以一个又一个理论进行狂轰滥炸。在大量理论面前,学生手足无措,于是他们觉得理论深奥,自己处于理论之外,缺少参与的机会,也自然认为那些理论缺乏“动”感。长此以往,导致学习理论热情下降。面对如此窘境,在教学双方各有所求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应该检讨传播理论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因为平时教学手段和方法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不够多元,才导致学生产生接受疲劳?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多样去激活理论的“静”,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理论学习中,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矛盾的主要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的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在实践中解决这些矛盾,迎接这些挑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课”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的推动者,施教者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发展,有机协调“公”和“私”的矛盾。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私人利益。上课前对所要教授的对象必须进行一次细致的摸底调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情况等,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特点,教学不应该片面追求理论深度,而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教益,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过分注重理论深度,本意是想让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得到大的提高,但如果理论难度过大,学生听不懂或不愿听,反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其次,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当我们的教学进入学生的专业领域时,哪怕是零星的介入,学生都会感觉到亲切和被特殊照顾,从而会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喜爱和专业的热爱。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实现“公”和“私”某些方面的有机协调。这种“公”和“私”的矛盾其实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聚集“人心”,最终实现国家的安宁与强大。国家的安宁与强大给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展现的舞台。所以它与个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并不存在什么矛盾。有些人认为这里面存在矛盾,只不过是思考的局限性所致。

(2)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如何,所讲道理能否使人信服,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如果教师不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讲一套,做一套,所讲道理很难使学生信服,教学就很难取得成效。其次理论素质是硬件。理论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业务素质的根底,理论素质中尤其要注意学习原著和阅读文献。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才能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也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最后是社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到位程度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而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如果只知道教书,不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所教的基本原理,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做到“精讲”。教师要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把握社会,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3)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如果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还是一味地单向灌输和说教,不但与现实脱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的资讯来源非常丰富的时代,假如教师的授课还是停留在刻板的照本宣科上,还是一成不变地采用一本课本、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那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脚步就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步伐,就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必然被学生所抵触。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思维非常活跃,非常注重个人意识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抗拒,因此在教学中更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积极引导他(她)们发现和开辟自己的兴趣空间。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不断地创新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和探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协调。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组织讨论、辩论、经典导读,情境创设、问题教学、交互设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转变,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方式也很必要。考试不仅是考查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放弃过去那种期末一考定终身改为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学习态度相结合,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把考试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从单纯考查学生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到综合考查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学到这些知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程结束后,教师不给学生指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不给学生错误的导向,以期达成以考促学的目的,从多方面入手迎接新时期教学任务的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