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_底层视野

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_底层视野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_底层视野_现代学5.2.1 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歌谣是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这一真实的地方政治事件被当地民众传为笑谈,也成为促使当地民众产生认同“民国成立”的政治观念的“关键事件”。这种学校教师利用歌谣传播现代政治观念的做法,在20世纪40年代推行国民教育制度期间也有人采用。

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_底层视野_现代学

5.2.1 学校与乡村歌谣中传播的现代政治观念

歌谣是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由人民群众创作并且在群众中传播的,词句简练,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是人民群众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工具。自古以来,歌谣的传播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先秦时期官府设有负责“采风”的官员收集整理歌谣;汉代的乐府也有类似职责;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则直接将歌谣整理为《诗经》中的一部分(“风”),并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教材。可以说,知识分子参与歌谣的创作和传播是一个历史传统,很多歌谣都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经过知识分子的加工改造而传唱开去的。在近代这一传统同样延续着,并增加了新的内涵。

比如松阳县樟溪乡的晚清秀才李廷芳,在民国成立后致力于办理现代学校。1913年他在樟村四坦公所创办松阳县立第四小学,任校长兼教务。他曾以浙西南山区民间传唱着一种“十二花事”歌谣为蓝本,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时事政治、风俗变迁等内容编出歌谣教给给学生传唱,并由此扩散到校外,在民间流行开去。其歌词如下[8]78-82:

正月春兰花清芳,   赶走宣统出皇宫。 二月桃花淡淡亮,   百姓剪辫如和尚。 三月花开是牡丹,   农民刀砍满清官。 四月石榴花开红嗒嗒, 女人开始放小脚。 五月黄栀满山坞,   黄秋光留辫罚银五万五。 六月荷花水面浮,   世凯银元无用头。 七月尖兰节节开,   世凯帝皇已垮台。 八月桂花满地香,   中秋团圆心欢畅。 九月黄菊满山黄,   废除私塾办学堂。 十月鸡冠紫丹丹,   选举总统孙中山。 十一月茶花满山岗,  农民稻谷满满仓。

十二月腊梅盛开冰雪天,百姓杀鸡杀鸭过新年。(www.guayunfan.com)

这首歌谣以12个月不同的花卉为引子,琅琅上口、便于传唱。无独有偶,在地方文史资料上还录有另一首与此类似,但更加精致优美的歌谣。这是一位叫宋兴汉的老人回忆民国初年在学校求学时老师教唱的歌谣,其内容如下[18]99-100:

正月春兰花心芳,头次革命来得凶,警察巡防吹洋号,洋烟赌博作强盗。 二月桃花淡淡容,男儿剃头如和尚,女人放脚赶潮流,旁人看了做怪样。 三月牡丹花为王,妇女时装进学堂,三从四德要反对,恋爱自由开篇章。 四月杜鹃映天红,学生戎装去旅行,考古探胜采标本,校外处处有课程。 五月百花风雨摧,亡国条件东洋来,群众激愤抵日货,奸细篡权百事哀。 六月杨梅果累累,强身救国运动会,虎跳狼奔竞争烈,斯文扫尽病夫鬼。 七月神樟遮太阳,货郎摇鼓歇荫凉,洋油洋布洋头绳,件件椿椿都是洋。 八月夏风稻梁黄,宣讲先生进庙堂,先开匣子唱洋戏,移风易俗表端详。 九月菱藕肥又鲜,黄家财主拖上船,只因藏辩观望派,罚款五万五千元。 十月木樨风送香,双十提灯喜洋洋,强邻虎视燕巢暮,外患内忧堪悲伤。 冬月菊花傲霜开,西洋和尚尼姑来,手拿圣经念上帝,意在愚民育奴才。 腊月茶花开出墙,筹安帝制景不常,讨袁护国各省应,洪宪登基梦一场。

相比之下,后一首歌谣除了包含前一首的内容,还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在后一首歌谣里有三条线索,分别涉及民国初年的政治、社会风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迁,并以这些线索铺陈内容。民国初年政治变迁是贯穿歌谣的主线,其内容有:宣统逊位和民国建立、大地主黄秋光抗拒剪辫而被罚巨款、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庆祝双十节、袁世凯称帝及其败亡等。涉及社会风俗变迁的内容则比较生动,其中包括:男子剪辫、警察查禁赌博吸毒、妇女放脚和服饰变化、恋爱自由、举办运动会强身健体、洋货渗透、教会势力的渗透等;涉及文化教育变迁的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女子入学、学生军训和郊游、用留声机社会教育等。这些内容是不可能出自乡村中未受过教育的文盲民众之口的,而只能出自于思想开明、视野开阔、有明确的政治教育意识的学校教师之手。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男人剪辫子的内容。对于乡村民众来说,民国成立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志就是剪辫。从身体政治的角度来看,在清代,辫发一直是个具有丰富政治内涵的问题。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辫发不但是满汉习俗在身体外观上最显著的差异,更是鉴别汉族民众是否服从满族统治的标尺。同样对于建立民国的革命者来说,剪辫与否也成为人们是否拥护新国体的一种表现,剪辫与否成为革命与否的最为明显的外在身体标志[19]79-88。在上述两首歌谣中,都提到了男子剪辫,而且都提到了当地一个很轰动的事件——一个姓黄的财主因为抗拒剪辫而被罚款5万5千元(详见5.1.1关于阙麟书的介绍部分)。这一真实的地方政治事件被当地民众传为笑谈,也成为促使当地民众产生认同“民国成立”的政治观念的“关键事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民谣是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舆论。当一种共识形成广泛的舆论力量之后,便会借助某一种传播媒介传递开来。民谣以其简洁精练、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传易记等特点,非常符合民众对于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评论欲求[20]8-9。上面列举的两首形式相同、内容有简有繁的歌谣都创自学校教师之手,虽然其外在形式是传统的“十二月花事”,但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方新闻和社会风气变化情况,并且把地方关键政治事件和外部宏大政治事件结合在一起,加入作者的评论意见。这实际上是学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将民众对于社会新闻、问题和现象的评论欲求提炼加工的产物。当包含着新的政治内容的歌谣通过学生传播开去、并在乡村民众中传唱时,其传统歌谣的形式能够使民众感觉熟悉亲切,其现代政治观念的内涵则能够帮助民众将地方知识与超越地方的公共知识之间发生有效的联想,从而有助于民众建立公共知识背后的现代政治观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在民众中传播现代政治观念的良好效果。

这种学校教师利用歌谣传播现代政治观念的做法,在20世纪40年代推行国民教育制度期间也有人采用。国民教育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把成年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和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结合在一所学校中进行。成年民众不仅要接受基本的识字教育,还要接受时事政治教育。为此,一些办学者往往会利用歌谣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民众展开政治教育。20世纪40年代的云和县国民教育示范区,为了对失学民众展开时事政治教育,办学者就创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来教唱。比如“二五减租好主见,农民从此见青天,种得粮食仓库满,安心抗日上前线”,这是宣传二五减租政策的。又如“哥哥你去当兵,小妹妹来送行,上前线杀敌人,为着救国要拼命,哎咳唉咳呦要拼命”,这是直接鼓励民众参军杀敌的。这些歌谣简短直白,立足现实,因此也能在民众中传唱,并发挥出政治教育效果[21]1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