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课程变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职业学校课程变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在课程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反思、课程开发等多渠道实现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必须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抓起、抓紧、抓好。特别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导的“校本培训”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为了解除困惑,学校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了基本课型的教研活动。

职业学校课程变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_校长视域下的教师

第二节 职业学校课程变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基础性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性知识,适应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在课程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反思、课程开发等多渠道实现专业发展。以下以杭州中策职业学校为例,探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必须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抓起、抓紧、抓好。基于以上认识,几年来,学校坚持“创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创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个性化,教师专业化,学校品牌化”为目标,以“分层级”和“学研训”结合为策略,以学习和研究为形式,以实践和反思为过程,以考核和评价为手段,以强化管理和资源建设为保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实践德育和教学培训的模式(如图8.1所示),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图8.1 德育和教堂培训的模式图

一、整体规划,全程管理,科学规范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按照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设想,学校在全方位打造强校、名校的同时,也不断地练好“内功”。特别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导的“校本培训”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并把规划中的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教师,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切合学校实际的多向培训方式:就是以教育教学为校本培训的两条主线,立足专业进行多样性的延伸拓展。例如:

1.面向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开设班集体建设的“三级班”:初级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分别面向刚毕业和班主任教龄不足3年的教师、3年以上的教师、班主任骨干和德育管理干部进行培训。采用“培训前有调查问卷,培训中有需求选题,培训后反馈作业”等培训形式。

2.以教学改革专题为主线的“教学班”:他们率先在职业学校中成立“教学指导领导小组”和“校学术委员会”,小组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导向,从教师的自身素质需求出发,先后举办了“探究性学习”、“默会知识研究”、“ISO2000质量管理与教研组”、“项目课程与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名师工程”为专题项目的培训班。他们依据每位教师自订的五年发展规划,根据每一学年教师的具体需求制定的。校本培训的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根据培训班参加对象的不同,根据教师群体需求的不同而开发设计;校本培训的形式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有传统的讲座式,也有讲座、研讨、考察相结合的混合式,更有符合现代培训新样式的自主研讨反思、公开主题活动、导师制等形式;校本培训针对不同层面的培训对象,检测手段也是分层的,初级班结业以叙事日记为主、提高班结业以实践成果和论文为主、研修班结业以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为主。

3.为保证教师培训、管理及评价机制的正常运行,学校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和保障制度,健全了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并且本着“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校本培训的条件保障制度、校本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科研制度、校本反思制度、骨干教师率先执教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校本培训考核评价制度、教师成长档案建设制度等。同时学校制订了《关于教职工进修培训的若干规定》等政策,对教师的出国进修、学历进修、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考级、教职工的常规培训以及校本培训等各类培训在时间、经费以及进修期间的工资、奖金的发放等方面作出了制度上的保障。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培训由无序走向有序,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让老师们都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培训是最好的投资,同时也是最大的福利”。

二、立足专业,持续深入地开展“双师型名师工程”培养工程

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名师队伍。

双师型名师人选条件:

1.必须是本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能立足于本专业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沿,对专业技术的某一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能有效承担本专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规划。

2.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运用教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

3.具有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专家型”名师是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师中师”,在本行业专业技术领域中是“专家”,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更是“名师”。

学校依托三大培训基地——在高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企业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全面实施“专家型”名师培养工程,锻造一支“下得车间上得讲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积极为他们创设了“教学+实训+实习+考核”的专业课师资培养新模式。

三、积极探索“以研促训”培训模式,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幸福乐园

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五段系列化”教学教研活动。

(一)第一阶段:基本课型的研究

这些年,职业教育和各职业学校正处于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之中,中策职业学校同样也不例外。但是发现有些年青教师老教法不敢用,新教法不会用,教学一度处于迷茫状态。为了解除困惑,学校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了基本课型的教研活动。每个学科首先从基本课型中选取典型课例,大家一起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骨干教师率先执教。课后,学校组织说课、评课活动。这一培训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典型课例引路”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摆脱了处在课改的两难境地。

(二)第二阶段:知识模块的研究

第一阶段教研活动之后,学校把研究的重点过渡到对知识模块的研究。还是由骨干教师执教,同时聘请有关专家作专题培训,帮助教师建构有关“知识模块”的知识,以使教师能从更高的层次上统领教材,驾驭课堂。

(三)第三阶段:教学诊断的研究

我们在对基本课型和知识模块两个宏观层面的问题研究之后,继而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我们分大学科开展了课堂教学观摩和诊断的研究活动,首创杭州市职业学校“会诊”制,每位教师用相对评价法首先进行自我诊断,写出教学反思;其次,教研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个人反思,提出本教研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与同伴共同进行专业切磋;最后,每位教师通过上好“自录自评课”、“同伴听课评课”和“邀请家长听课评课”,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再从多个侧面进一步诊断反思和改进创新。

(四)第四阶段: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把研究的层次提升到“课堂教学艺术”这一水平。名师是具有教育理想和独特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了促进名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把课堂作为培训的场所,让名师作为培训者,面向全体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到结束,从预设到生成,全面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一切美的背后,付出的都是艰辛”,这种培训,教师的收益是多维的,不仅在专业技艺方面,而且在专业境界上。

(五)第五阶段: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思维深度的,而不是表面上的气氛活跃。但是,随着课改的推进,听课时,发现有的课堂非常热闹,学生收获甚微;有的课堂时间在频繁的提问中流失,等等问题。为了防止矫枉过正,学校开展了“有效教学”的研究。学校一是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了“有效教学”理论,二是定期组织“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五段系列化”研究活动,不仅为教师清除了课改道路上的藩篱,而且让教师有了“我研究、我成长、我快乐”的幸福体验,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幸福乐园。

四、开发资源,尽其所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

学校不仅重视学校内部培训资源的挖潜,也非常重视校外资源的引进借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特别是对专业教师,更应该衔接行业,注重市场,自主创新。

(一)请进走出,取长补短

例如该校烹饪专业,近年来学校每年都安排该专业的教师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他们到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等国度考察交流,每次一去就是一个月左右,切磋技能,以艺会友。回校后则必须在全校会议的讲台上做汇报,在全组的会议中做反馈和研讨。与此同时,烹饪专业组也要接待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家的教师和学生来校的访问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使专业教师在感受别人所长的时候,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襟。走出去拜师学艺(含技能比武)的同时,烹饪专业也实行请进来提升理论的培训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顶尖专家石伟平教授和徐国庆博士多次莅临本校,在他们的指导下,烹饪专业已有多本著作面世。

(二)接轨市场,与时俱进

身为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真切把握。因此,烹饪专业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地将“杭菜研究会”设立在了校园。此外,他们还聘请了杭州酒家总经理胡忠英等十位中国烹饪大师和省级烹饪大师成立了“烹饪专业专家委员会”,以此来提升烹饪专业的专业水准,打造现代服务业的强势精品专业。在“工作任务与课程分析”的会议上,来自雷迪森、黄龙饭店、西湖国宾馆等知名餐饮企业的餐饮总监、厨师长等参与了课程开发。行业专家不仅带来了行业前沿的宝贵信息,也为烹饪专业的课堂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独到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表明,这种尝试是极其富有成效的。

(三)面向社会,专业开放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因此,参与社会行业的技能竞赛也是学校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岗位研修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烹饪专业教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全国和市级比赛不下30次,他们与本地的杭州酒家、知味观、奎元馆等百年老字,张生记等大型私营餐饮企业同台竞技,也与省内同行和餐饮大师切磋。可以说,烹饪专业教师每次以技会友,都是摘金夺银,载誉而归。此外,应政府部门之需,烹饪专业也承接了某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教师,也让烹饪专业的学生走向了社会的大课堂。这对教师和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名师资源,实施“名师带动”培训工程,具体措施为:第一,学校加强了对名师的管理和使用。为了“培养名师、留住名师、用好名师”,学校开展了“星级教师”的评定工作,从德育管理、教学、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教育科研等五个层次选拔评定工作,借鉴企业奖励制度,逐步打造职业学校的“五星上将”。学校制定了对名师“责、权、利”三结合的管理办法,要求名师每学期必须完成“四个一”的任务,即带好一个徒弟,承担一项课题实验,举行一节示范课,做一次教学辅导讲座。第二,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和研讨活动。第三,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学校把选择名师的权利交给青年教师,并帮助他们签订师徒协议,颁发聘书。在跟踪式培训的过程中,名师倾囊相授,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期末学校对师徒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人才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人才资源。学校每年出资60余万元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几年来,学校先后有200多人次到上海、北京、青岛、济南等地参加课改培训、教材培训、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会以及名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正因为校本培训使学校各大专业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学校现有九大专业中五个是示范专业,杭州市十大双师型优秀教师中我校占据三位,浙江省特级教师三人,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业教师数的比例达94%,近五年出版著作70多册,也取得了省市两级教科研先进集体、市级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培养工程使得中策职校更加富有了活力与生气。

五、严格考核,多元评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更大的空间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如何通过考核评价把教师沉睡的能量激活起来,潜在的智慧激发出来,是学校应该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根据省、市的有关要求,校本培训的学分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之中。学校结合实际,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办法。“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本组评、家长评、考核小组评(例如,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评议,每学期都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2.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分为质性评价法(例如,学生问卷、教师座谈、师德考核、听课评课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展评等)和量化评价法(例如,教育教学理论考试、通识培训考试、教材教法考试和演讲比赛等)。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不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查教师的专业素质,内容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创新素质。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培训的内容不同,培训的目标不同,因此评价的标准也不同。对新教师、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风格三个方面。

严格的考核,多元化的评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了更大的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励着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通过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探索校本培训模式,进行校本培训实践,使教师在视野上拓展了宽度,在专业上发展了深度。骨干教师群体得到壮大,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使学校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竞争力和对于干扰因素的排斥力,推动着学校沿着既定的办学目标快速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