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意蕴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主体意蕴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4]在这种“从民众那里来,回到民众那里去”[115]的主导精神之下,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主体意蕴。最能体现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主体意蕴的,应该是他关于学生自治问题的阐述。[121]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所体现的主体性并不是单向的主体性,而是辩证的主体性,是一种主体间性。

主体意蕴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四)主体意蕴

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不是简单的颠倒,而是一种教育主体的转换。也就是说,“这一教育观是在压迫和被压迫下,为了消除支持实践关系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把教育和知识从‘小众’手中夺还给人民‘大众’,促使人民自觉地形成主体。而且,从这一教育观来说,既然人民‘大众’的‘生活’是从现存权力建立以前开始而不断地继续下来的,教育也是民‘大众’本身的”。[111]陶行知曾写过一首题为《主人教育》的诗:

做自己的主人, 

做政府的主人, 

做机器的主人, (www.guayunfan.com)

做大自然的主人。

此诗即强调,“人民是民国的主人;小孩子是民国的小主人。主人与小主人不该当作奴隶教。中华民国,顾名思义,所需要的教育是主人教育。主人教育的目的是教民众联合起来做主人”。[112]在陶行知看来,民主政治的理想只能通过大众在生活教育中发现生活、解放生活来实现。因此,要教人们“自立、自治、自卫”,[113]让人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习惯与能力。[114]在这种“从民众那里来,回到民众那里去”[115]的主导精神之下,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主体意蕴。

陶行知指出:“一切需要民众做的事,强迫不如说服,命令不如志愿,被动不如自动。”[116]领导者总是想由上而下,但是,纯粹的由上而下的方式只能造成被动的群众,而被动的群众是发挥不出力量来担负责任的。其实,领导者只有愿意被群众领导才能领导群众,这便需要使群众有自下而上的自动的机会。也只有使群众有了自动的机会,他们才能使自己和领导者成为有力量的人,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解决教育的方案要容许上层与下层的“对流”,“应当打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中间的隔板,使他们可以对流而互相教育。若把教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专门培养领导者,另一部分专门培养被领导者,结果必定是教领导的人脱离群众的要求”。[117]这也就是说,教育领导者要相信被领导者,要尊重并发挥被领导者的主体性,事实上,也只有给予被领导者以主体性,领导者的领导才可能是有效、合理的。

最能体现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主体意蕴的,应该是他关于学生自治问题的阐述。他指出:“专制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自治”就是“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让学生自治,可以使他们通过“时常练习自治的道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们也就能够自治了”。[118]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好处:其一,学生自治可以给予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使自治成为修身伦理的试验;其二,学生自治可以使各种规则合乎实在情形,适应学生之需要,从而避免规定与法则错置和失效的问题,使规则更加易行;其三,学生自治可以通过每个人对大家负责的行为,使大家都能够守法,辅助风纪进步;其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

陶行知之所以倡导学生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当时社会兴起的“自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119]这种思潮强调对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现代性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然而,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陶行知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接受这种现代性思想,片面地强调主体和自治上,而是能够预见到一味强调主体与自治可能存在的问题。他在讨论学生自治好处的同时,也指出如果处理不妥,学生自治也会形成各种弊端:“把学生自治当作争权的器具”;“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将学生自治与学校管理对峙起来,“闹意气”。[120]因此,他主张:“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121]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所体现的主体性并不是单向的主体性,而是辩证的主体性,是一种主体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