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_创新学校管理与教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中宁县SDP项目专家组执笔人:王 琴一、项目实施的背景(一)中宁县社会经济基本状况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四面有青山环抱,中部有黄河横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辖5镇6乡,12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8个农林牧渔场,全县总面积4521平方公里,总人口31.6万。

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_创新学校管理与教

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中宁县SDP项目专家组

执笔人:王 琴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一)中宁县社会经济基本状况(www.guayunfan.com)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四面有青山环抱,中部有黄河横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辖5镇6乡,12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8个农林牧渔场,全县总面积4521平方公里,总人口31.6万。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是一个农业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兴工强县、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科教兴县与人才强县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很快。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中宁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中宁县教育发展的概况

全县共有各类公办学校134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83所、小学教学点34个、幼儿园1所),各类民办学校11所(中学1所、幼儿园10所)。全县在校中小学生59474名(小学生34667名、初中生16771名、高中生8036名),在园(班)幼儿6927名。全县中小学教师3108名(小学教师1765名、初中教师995名、高中教师348名)。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35.0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小学4.8平方米、初中6.09平方米、高中12.6平方米;全县生均图书小学16.3册、初中14.7册、高中10.8册;乡镇中心完小、初级中学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基本要求,其他学校仪器设备达到原三类标准。全县川区于1998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2003年通过自治区“两基”复验;大战场移民吊庄乡和喊叫水山区乡分别于2005年、2006年通过中卫市“两基”评估验收;2008年高标准通过了“两基”国检。

(三)项目学校的基本情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宁县实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政府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主抓,全县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城乡山川学校的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位于长山头、大战场移民吊庄地区和石空镇的偏远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还较差。

长山头、大战场移民吊庄地区基本上是回族聚居地,回民占该地区总人口的85%以上。这儿的村民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都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很不重视。周围的村民和学校关系紧张,寻衅滋事,打骂学生,甚至殴打教职工事情时有发生。石空镇偏远地区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队伍老化,结构不合理。这些学校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上要么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要么依样儿画葫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缺乏科学规划。

在充分分析中宁教育现状、各乡镇学校发展态势与发展目标之后,县教育体育局决定选择大战场乡的13所学校和石空镇7所学校作为SDP项目学校,依托项目,解决这些地区学校领导管理理念不新、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水平不高的问题,更新校长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提升相对滞后区域学校的校长、教师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服务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农村尤其是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儿童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山川、城乡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和内容

(一)工作过程

项目实施以来,在自治区教科所和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20所项目学校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区的原则,认真设计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SDP的每一过程上,遵循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原则,坚持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顺势而为,正向引领,将项目理念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行为之中,以跨越式的发展争取社区的各方面支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优良的服务来赢得社区群众的信任。在实施过程中,分三个阶段执行: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

(1)摸底遴选SDP/PTT县级专家,并组织参加省、市级“SDP”“PTT”各类培训。(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

(2)成立县项目领导小组,讨论通过中宁县项目执行计划。(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

(3)各项目学校成立“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并根据本社区实际,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继续加大“学校发展规划和参与式教学”的宣传力度。(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4)组织开展县级、校级“SDP”“PTT”培训工作。(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5)项目学校开展学校、社区基线调查,完成制定学校发展规划(SDP)前期的现状、问题分析报告。(2007年1月至2007年2月)

(6)召开学校、社区群众、家长、学生等群体人士参与的大会,以问题树的形式进行现状分析,科学排序,寻求解决途径。(2007年2月)

(7)完成学校发展规划(SDP)初步方案。(2007年3月至2007年4月)

(8)学校发展规划(SDP)初步方案以文本一式三份及word电子版本形式上报县项目办。(2007年4月)

(9)召开县级SDP论证会,聘请区级专家参加,听取省、县级专家意见,修改完成学校发展规划(SDP)方案。(2007年4月)

(10)学校发展规划(SDP)文本一式三份及word电子版本形式上报自治区教科所和项目办,在区级专家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定稿。(2007年5月)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

(1)学校发展规划(SDP)、参与式教学(PTT)正式启动实施。项目学校制定学年、学期目标与行动计划。(2007年6月)

(2)各项目校按月上报各种反馈信息,县项目办公室及时通报各种管理及教学信息、成功经验和执行中的问题。

(3)省、县级专家组成员、项目负责人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坚持到项目学校进行咨询、调研、检查、督导。

(4)参加各级各类SDP/PTT培训、实地考察,修改执行方案。

(5)征集项目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理念,创造出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并对广大师生、群众具有各自的校园标语或口号。(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

(6)开展SDP/PTT课题研究项目成果本土化经验交流会,征集SDP/PTT项目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结集出版《中宁县SDP/PTT项目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专集。(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

(7)在区级项目专家悉心指导、精心策划、全力支持下,组织SDP/PTT校际、乡镇、县级现场观摩会,学习交流经验,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并代表宁夏,以大战场完小为示范点,成功承办了SDP/PTT国家级观摩、交流现场会,得到与会领导、专家一致好评。(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1)县、校撰写项目执行综合报告。

(2)参加项目推广评估会议

(二)工作内容

1.行政参与,健全机构

2006年11月,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正式在中宁县2乡20所学校启动。在项目启动之前,我县先后选派校长、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教师等400余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学校发展规划和参与式教学培训,系统学习领会项目思想理念、内容步骤、程序措施以及操作技术。提前成立县级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依托国家级、区市级专家,建立了县级专家资源库,形成了《中宁县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SDP)项目执行计划》《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中宁县SDP执行三阶段24项活动流程》《中宁县促进农村中小学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意见》《中宁县“西发”项目实施检查评估细则》《从哪些方面观察学校发展规划(SDP)的物化表现》等系列文件,先后制定了项目实施的县、校管理职责。项目展开之后,指导项目学校召开社区群众大会,开展问卷调研、社区群众访谈、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组建等工作,并指导学校撰写《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参与式教学为切入点,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搭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平台,推动学校实现发展规划目标的行动理念。同时,为了促进学校显性变化,县级项目专家组统一设计并印发了6大类40余种纪实性档案或生成性档案的样式,使各个项目学校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有序开展。

2.培训跟进,明确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项目在20所学校更好实施,除组织县级专家组成员、项目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参加区项目办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外,我们积极借鉴外县成功经验,以外县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鉴,克服困难,力争少走弯路。加大县级培训力度,具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县级专家层。对县级专家组成员采用“理论+实践”模式的培训。组织他们认真研读《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一书,明晰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设计思路、重点,较系统地了解参与式教学的要点、操作基本环节等,以西吉、中卫等县学校制定的较为规范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及《参与式课堂教学实录》为蓝本,组织县级专家组成员研习、观看,通过分散研修,集中交流研讨等形式,加速县级专家组成员的理论内化,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二是项目学校领导层。注重对项目学校领导班子的“目标式”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交流,使他们明白项目的核心理念、实施过程、操作技术等,明确项目的实施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学校发展提升的助推器。中心目标是通过科学设计和全面规范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和资源优势,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项目实施者层面。针对师生、社区群众,通过培训、社区群众大会,发挥黑板、广播、校报、标语、传单等宣传媒介作用,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各自所在位置,群策群力谋发展”的合力,帮助大家分析现状,明确“是什么?为什么?何状况?做什么?怎么做?”的内涵与实质,对号入座之后对症下药。

3.专向引领,行有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目标、愿景及如何发展等,在过去是没有很好的、较为长远的计划的,基本都是以学期或学年度、年度制订的。在县级项目实施启动仪式之后,首先从改变理念入手,然后就是手把手指导。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县级专家组成员以《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一书理论为主线,多方搜集资料,认真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并借鉴其他省、市(县)成功经验,引导各校通过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的方式,围绕“谁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如何征求社区意见?”“如何评估学校发展规划?”“如何确定目标与活动计划?”“如何描绘学校发展愿景?”等主题进行专题培训,多次讨论形成了《中宁县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样本。在学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中,项目专家组成员深入各校,与校长、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校摸清家底,梳理问题,客观科学分析,明确发展主次和方向,逐环节指导学校科学规范制定并撰写《学校发展规划》文本。

在学期目标与行动计划的制定中,要求各校要在教师、学生最近发展区着眼,战术上主动,环节上精细,既明确重点工程(如队伍素质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创新、学校品牌建设等),又要确立推进策略(如目标管理、社区支持、校本发展、可视性物化氛围营造等),立足本校实际,围绕“校长专业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科学管理策略、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本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与学校互惠双赢形成利益共同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有目标开展工作。

在引领指导过程中,对学校、学生、教师发展力争做到定位准确、目标可行、措施得力、操作性强。随后,将所有文本汇总,召开县级评议、答辩会,逐一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反复多次定稿后,将电子文本上报自治区教科所和项目办,在区级专家指导下,进行进一步修改,从每一个细节着眼,提高规划的实践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评价性,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4.适时监测评估,保证各项指标的落实

为了强化学校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改进和完善学校实施规划的运作机制,我们成立了以政府督学为组长的督导小组,依据各校《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安排,分阶段监测项目学校实施规划的进程和成效。对各校SDP中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评价。充分运用监测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充实发展规划,改进学校管理。对做得好的学校,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发展生长点,为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监测结果,对各校实施情况进行适时评价、通报,并纳入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价,激励项目学校更好开展工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和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成果和收益

真正让教师、学生、社区群众受益,最终促进学校、师生、社区共同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也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追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校长、教师摒弃“走走过场”“装装样子”等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态度,把创建立体校园、快乐校园,办特色学校、创品牌学校,切实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作为学校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把现实与愿景通过一系列活动连接、融合起来,重视和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关注学校发展的持续性、生命力和创新力,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操作策略,使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发展。大战场完小等项目学校在县级质量测查中,成绩由过去的全县中下位置,连年攀升,如今已跻身全县中上行列,一些班级在全县80余个班级中甚至直入前20的名次;中宁县第八小学的特色剪纸、太平完小的手抄报、大战场完小的大课间活动及各项目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成为中宁教育的新亮点。

(一)校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大雁高飞头雁领”。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发展提升的关键在校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校长们的能力、素养得到了提升,逐步向着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人文管理前行。例如:大战场完小的刘明星校长,2008年8月份参加了我县第九小学校长竞聘,过五关斩六将,在12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竞聘成功,被任命为九小校长。在学校领导班子竞聘调配中,石空镇第八小学的校长被任命为中宁四小的校长,教导主任被任命为中宁九小的主任,石空镇枣园中学被合并后,校长又被任命为舟塔中学的校长……

在记者采访大战场完小刘明星校长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感谢项目!如果不是实施项目,农村学校不会有现在的变化,如果不是项目牵线,我和我的学校就像一位卑处一隅的乡间母亲,也许永远都默默无闻……尽管我们的做法尚显稚嫩、笨拙,但只要有项目理念做指引,我们就会像山涧奔流的小溪,迂回曲折,勇往直前……现在到了新的岗位,我仍将运用项目理念管理学校,向着童心走,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收获幸福的地方,力争把九小办成全县乃至全区一流的小学……”

(二)校园建设品位得以提升

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门“隐性课程”,它时时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们对美的鉴赏和追求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项目学校更加关注教育细节,在提升校园建设品位上大做文章:

1.切合学校结构布局,学校充分开掘可用资源,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如休息凳,测量身高、立定跳远的标尺,悄悄话信箱,温馨提示牌,象棋、乒乓球台,种植园……让环境育人,让花草伴学生成长。在校园内设立文化长廊,展示学校发展愿景、校训、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教风学风、激励语等,时时启发、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健康、和谐发展的人生之路。例如大战场完小针对学校所处位置(吊庄地区)和学生行为习惯,利用文化长廊和教室外的墙壁,“熏陶和培养健康的情感;形成和提升审美的情趣;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同化和演变人格内涵”。让墙壁说话,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校训“地瘦多栽树,家贫勤读书”,时时催人奋进;张贴在文化长廊、校园醒目位置的“即使你穷得只剩一件衣服,你也应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让自己穿起来有一种尊严”“知识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私用同学的劳动成果是不光彩的。不去独立完成学习、作业,是走向堕落生活的第一步”等内涵丰富的语言、警句,让孩子在驻足、诵读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2.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

利用教室墙壁,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多彩舞台,例如:展示学生习作的“芳草地”,展现学生绘画、剪纸的“才艺百花园”等,使每间教室的每个墙壁都浸润着平等、宽容与激励,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乐趣,使每个班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气质、作风,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出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3.构建起富有草根气息的养成教育文化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播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各项目学校从底线的伦理教育抓起,从最常规的习惯抓起,从最平凡、最普通、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抓起。农忙季节,大多数孩子都是空着肚子来到学校,上完两节课后,已是饥肠辘辘,针对这种状况,学校把检查学生带馍馍和水也列为学校常规工作,早操后,教师首先检查的不是家庭作业,而是检查带馍馍和水了没有,并和孩子一起吃早餐。早操后进教室时,学生养成了跺跺脚的习惯,以免把操场上的尘土带进教室。下课走出教室时,学生自觉把凳子放在课桌下面,方便同学出入,也避免桌凳损坏。见到老师和来访的客人,落落大方,主动问好……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吃完午饭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很少有午休的习惯。为了让从来没有午休习惯的农村孩子都在家午休,为了提高下午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和家长签订午休期间的安全协议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们逐步养成午休习惯,往日中午闹哄哄的校园终于安静了下来,仿佛也和孩子们一道进入了梦乡……

如今,每当看到孩子们口令响亮、精神振奋地上早操的时候;当看到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整齐地走在路边,家长啧啧赞叹的时候;当看到孩子们能自觉弯下腰捡起校园里的垃圾的时候;当看到他们神情庄重地排成一条长龙,为无钱治病的伙伴捐款的时候;当走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听到一声声稚气的问候,看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的时候,让我们真正体味到“教育要起于细心,作于细微,行于细致”的内涵。

如今,学生良好的素养已成为农村学校形象的“名片”、学生发展的“护照”。在全县“两基”工作准备阶段,20所项目学校各项工作均走在非项目学校的前例。大战场完小、大战场中学代表我县,迎接了“两基”工作国家级验收,国家领导对西部有这样的学校,深为振奋,大加赞赏。大战场完小先后接待了中卫、银川二十一小等学校100多名校长、教师的参观学习。2008年1月11日,SDP国家级现场会在大战场地区召开,50多名孩子承担了现场会班级文化展板的解说,看到孩子们自信而精彩的解说,与会专家、领导赞叹不已,对于这些腼腆的山区孩子来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现场会结束后,专家们留下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言:

优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相信学校在学生行为细节的养成中积土成塔,滴水穿石,定能成功!

——广西PTT项目代表留言

参与的理念及精神在贵校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你们是最好的,愿大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收获财富。

——“西发”项目PTT西南代表

感谢大战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感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西发”项目国家级专家陈向明

在这里分享到了教育的意义和快乐!

——首都师大王海燕

4.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课间文化

课间活动带有强烈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在课间活动中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表现得极为明显。各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对学生的课间活动加以指导,借助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游戏中的积极因素,引领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公平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发掘孩子的民间游戏文化,在校园内合理布局绘制游戏图案,为孩子创设经济实用的活动场所。教师参与,创编童谣并将其融入课间游戏中。如跳绳念白:“嬉笑声,脚步声,教室门前把绳跳。单脚跳,双脚跳,脚步越跳越灵巧。你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挺起胸,向前瞧,脚儿轻轻别摔跤”。跳皮筋念白:“皮筋长,皮筋短,皮筋上面玩花样,跳个蜻蜓水上飞,跳个燕子衔泥归,跳个鲤鱼龙门跃,跳个马儿把家回;皮筋短,皮筋长,越跳心里越欢畅。”如今,每天下午的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一个个如快乐的音符,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玩伴组长的组织下,玩跳方、攻城、跑“电圈”、堵墙墙、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打乒乓的同学各显其能,欢笑声、喝彩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奏响了快乐校园的和谐乐章。农村的孩子们享受着项目带来的实惠:爱好在这里展示,童趣在这里绽放,童心在这里放飞。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着互相协助的团队意识、活泼文明、有礼有节的儒雅作风。

(三)学校与社区建立互惠、双赢利益共同体

学校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资源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社区和学校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互补关系。

1.学校服务社区

学校通过社区调查,主动了解社区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风俗习惯、教育价值观、社区资源种类等,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和社区建立联系,利用具有社区特色的资源和文化氛围,回应社会和社区的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形成学校特色,走向自我发展。

例如,大战场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社区群众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家长很少关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设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通过召开社区群众大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教学开放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邀请当地宗教首领——阿訇及村长、村民代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了解学校目前存在问题,积极参与,共同协商,共谋学校发展大计。现在,该地区的群众与学校、教师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关帝完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社区群众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让村民直接受益。现在蘑菇食用菌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枣园中学、中宁八小、枣园完小等举办有师生、社区群众参与的趣味运动会:篮球、拔河比赛,毛毛虫比赛、绷带取物、盲人打锣等,为获胜的社区群众发放奖品:一袋洗衣粉、一盒牙膏。礼物虽小,情谊深远。社区群众在体验到快乐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的可亲、可爱。

2.社区服务学校

给社区群众创造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社区就会把学校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来关注、关心,就会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为学校提供服务。例如:关帝、枣园的村民分别义务拉土近两三千土方为学校铺垫操场;中宁电厂、536处、一七七处利用他们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关帝完小、枣园中学、枣园完小、中宁八小捐资、捐物,用于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和电教设备的配置,使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同享优质教育;大战场地区的群众一改往日动辄到学校找碴、闹事等不良行为,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自觉维护校园安全。“六一”儿童节,村民委员会主动为学校捐钱、捐物,用于表彰学校优秀学生。

“文明和谐倾情学生家校心连心,德育示范爱满校园师生手牵手”。历经近两年的实践、思考、实践,我县20所项目学校无论是在管理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较以前有了可喜的变化:健康校园、礼仪校园、童心校园、智慧校园……如雨后春笋;“左手抓着形象,右手抓着质量,头脑里放着一些文化”的校长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专业水平、素质逐步提升的教师群体;感受到学校的可爱、教师的可亲、伙伴的友爱、学习的有趣的学生,他们的童心、童趣、童真在校园里得到释放,他们的知识、智慧、能力在一天天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增长;学校与社区在创建利益共同体、工作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中实现着互惠双赢……

实践证明:好的教育策划,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教育诊断基础之上的,必定是心智与心智碰撞之下的共同愿景,必定是草根探究与专家引领的高度融合。

实践证明:学校的发展,是全体师生在参与中全面回顾学校的历史,在诊断中寻求发展方向、目标愿景,在思考中避害趋利、见贤思齐,在策划中趋同存异、凝心聚力,最终使预设变成了利益的趋同的结果。

四、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为学校开展项目工作搭建长效机制的平台,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学校发展规划和参与式教学的宣传力度。

(二)继续引导学校根据本社区实际,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建立起由学校、社区群众等广泛参与的较为科学、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中远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蓝图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更好发挥“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有效作用,使学校和社区能真正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形成制度,学校的发展得到社区全面有效地支持,学校的管理进一步民主科学,教师、社区群众、校长共同参与管理,促进管理者的决策水平、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四)完善适应地区发展的SDP操作技术,形成局部到整体的学校发展趋势,使项目理念和学校日常工作充分融合交汇,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五)继续坚持项目学校与非项目学校领导交流调配制度,深入总结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分步分层推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点带面,全力扩大项目实施范围,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