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创新的理念做好社教节目

以创新的理念做好社教节目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创新的理念做好社教节目路新玲在当今各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广播社教节目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社教节目应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立得住脚、经得起考验的典型人物或事件。

创新的理念做好社教节目

路新玲

在当今各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广播社教节目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创新,是新闻改革的要求,是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的要求;创新,是广播创优的要求,也是记者、编辑、主持人业务成长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创新出奇作为我们广播新闻工作者的毕生的追求。那么,广播社教节目应该如何创新呢?

一是观念创新。广播社教节目观念创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节目主持人,都要学会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考,从新的角度,以新的眼光看世界、看典型、看问题,才能使广播社教节目的作品出新出奇,使老典型、老题材别开生面。

我们烟台电台1998年采制的《农民上网赶大集》,通过莱州农民利用网络销售石材、花卉、引进新设备,不出家门发展对外贸易等事例的报道,说明了现代农民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利用,显示出他们的一种胆识。山东台1999年采制的《乡下人·城里人·现代人》,通过山东农民把蔬菜销售到全国350多个大中城市的事例介绍,生动地描述了农民置身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观念和思维由小农意识向现代意识跃升的巨大变化,其胆略和胸怀堪称农民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曙光在农民身上的投影。相信听了这样的节目,农民兄弟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就是观念的催化作用,说明节目所提示的时代潮流,人类完善自身的走向,已经极大触动了听众的心扉,崭新的观念可以锻造新型的人类。

对社教节目来说,选题是第一位的。社教节目应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立得住脚、经得起考验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一是抓住重大题材;二是要抓小中见大的题材;三是抓贴近听众、贴近生活的题材。一般化的、工作性的、陈旧重复的题材,往往只能产生出一般化的、没有竞争力的作品,也必然得不到听众的认可。

在社教节目的选题中,要特别注意题材的创新,就是努力求新,发掘新题材,选择新角度,给人以新鲜感,使人产生一种乐意听、非听下去的欲望。比如青岛台2001年获奖作品《名牌在这里延伸》,题材选取新颖,开掘深入。其次,主题的选择与开掘要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做到同中见异,老中求新。

仅从以上两篇作品中,就足以说明,选题创新的关键在于抓题材。我们就是要抓这些鲜活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典型的、重大的或以小见大的“三贴近”题材,尤其注意抓反映民情、民生等方面的题材。以小见大的题材,要在“见大”上下工夫,一滴水能“见太阳”,而不是选那些孤立的、零碎的、就事论事的、拈不上筷子的东西。

贴近的题材,还要善于运用贴近的手法,选择贴近的内容、贴近的角度、贴近的语言,反映贴近的人和事。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贴近的采访作风与平实、朴素、亲民的风格。

二是音响创新。内容用音响表达,是广播社教节目的基本要求,也是广播作品区别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基本特征。有的专家提出,广播与其他媒体同台竞争时,要靠“三色”取胜。即靠音乐、音响和广播语言取胜。因此,广播社教节目的音响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着这“三色”下工夫,突出一个“活”字,在“活”字上下工夫,把音乐、音响和广播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广播社教节目的涵盖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象面宽、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使广播社教节目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把广播社教节目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总之,广播社教节目的音响创新,就是要在突出广播特点上下工夫,把广播声音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节目的开始就要能抓住人,打动人,使广播社教节目更加鼓舞人,教育人。

三是构思创新。所谓的构思,就是谋篇布局。一个好的题材,一堆难得的材料、音响、资料,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思,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构思创新是节目策划的难点,它是一个自由度极大的想象空间,既可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也可以欲扬先抑,或先因后果;还可以结合广播纵向延伸的风格和线性传播的特点以及听觉的张弛节奏来谋篇布局。构思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独特,主线突出,节奏分明,干脆利落。

以知识类节目为例,以往的知识类节目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介绍,或主持人干巴巴的读稿,或专家学者侃侃而谈,满口的专业术语,造成知识游离于其他因素之外,听起来难免枯燥难懂,缺乏吸引力,起不到传播知识的作用。烟台台2005年采制的《亲情移植让生命接力》、2006年采制的《水中分娩——让产妇分外美丽》,在构思上就有很大的突破。两篇稿件都是选取了一个新闻故事,当中设置了一些悬念,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广播语言融入其中。吸引听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新知识、新理念。这两篇稿件在全省广播社教节目奖评比中都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获得了一、二等奖。

四是语言创新。广播语言要求简洁、优美,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对一个广播记者而言,通过一年、两年的锻炼,语言达到一般程式化要求并不难,难的是推陈出新。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内容,需要反复推敲、不断锤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同时,还要考虑这种语言创新在整体上风格是否一致,与内容是否贴合。中央台《拜金主义要不得》中:“拜金主义正越来越大胆地牵动人们的衣襟”;“如果让金钱的光环遮住了比她更美好的精神世界,人类文明将是残缺的”;“从‘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到周总理衬衫上的补丁,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一直闪烁着这种崇高的节操光彩”。这些话既具有强烈的时代语言特征,又具有通俗易懂的广播语言特征,可以说是广播语言中的经典。

五是手法创新。这要求我们启动大脑中最灵动的那根神经,根据采访对象、采访素材、采访主题的不同,不断创新出新的表现手法。比如,我们烟台台采制的《明德心香——妈妈教我读经典》,从头至尾完全采用主人公自己的口述,中间穿插采访妈妈、老师的录音,听起来真实、感人;比如, 2003年我们与山东台合作的《旷世奇案后面的故事》,则采用记者、被采访对象的录音剪辑而成;再比如青岛台反映养老问题在一家三代之间的观念冲撞的节目,采用了“背对背”对话的手法。当然,这几种方式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起很大的作用,记者的前期采访、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必须到位,大部分情况下,要采访三五次,甚至更多。

六是包装创新。目前,广播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精品的聚集会产生品牌效应。这要求我们创新精品时,不单要注重内容质量,还要注重包装质量,以使精品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广播社教节目的创新,就是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广播的各种手段,紧跟全国广播新闻改革的步伐和潮流,摒弃旧的观念和不合时宜的陈旧老套的表现手法,要在主题的深化和思辨性、哲理性以及时尚、平实、亲民的文风上下工夫,以新取胜,以深取胜,以情取胜,把广播社教节目办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