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社教类专题节目

电视社教类专题节目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社教栏目的类别正确认识社教栏目的类别,是规范社教栏目创作、搞好电视社教栏目策划以及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国电视社教类节目评奖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对当年全国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一次大检阅,代表了我国电视社教类节目评价的最高权威。中国电视社教节目评奖在1991年度开始增设了人物类奖项,当年获得社教人物类奖的节目有《军中铁汉》、《扬州第九怪》等。

第二节 社教栏目的类别

正确认识社教栏目的类别,是规范社教栏目创作、搞好电视社教栏目策划以及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社教栏目题材范围十分广泛、表现形式最为多样、接受对象特别庞杂,且是电视台节目种群最多、比重最大的栏目类型,其本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节目体系,因而也是分类最为复杂的一个节目类型。

按照“同一律”分类的基本规律,任何一种分类都是以相同性和相等性为条件的。通行的分类方法是“三分法”,即按传播内容属性、传播对象属性和传播形态属性分类。

一、按节目题材(传播内容属性)分类

社会教育节目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个领域,注重开掘人文及自然环境类的题材,取材十分广泛,且互有交叉现象。要想将客观世界广阔的领域归于简洁、清晰的分类条目中,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从全国历年电视社教节目评选情况看,其分类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1990年全国首届优秀电视社教节目评选类别为栏目类、社政(社会政治)类、文教类、知识类和服务类。1991年度全国社教节目评奖类别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保留1990年度的4个类别外,另增加了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系列片类。到1998年至2000年,电视社教节目评奖类别又有较大的改变,除保留栏目类、经济节目、科教节目和系列片外,其他均不作单独评奖类别,另外增加了长、短片奖项目。2004年,电视社教节目评奖项目变化最大,项目共六项:优秀专题、优秀纪录片、优秀科普节目、优秀少儿节目、优秀电视动画节目和优秀电视广告。

全国电视社教类节目评奖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对当年全国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一次大检阅,代表了我国电视社教类节目评价的最高权威。因此,该奖项的评奖类别应是电视社教节目内容属性分类的重要依据。由于上述教育类不在本章社教栏目的狭义讨论范围内,且系列片及纪录片、专题片又属节目的结构方式和形态,那么,余下的类别当是本节的题材分类内容。

(1)社会政治类。以反映一个时期内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为题材的节目,如获首届电视社教节目奖的《神州风采》(中央电视台)、《同心曲》(北京电视台)和1999年1月2日开播、至今仍然受到欢迎的《今日说法》栏目。

(2)经济类。即以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和经济服务为中心内容的节目。这个类别是在1991年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评选中首次增设的。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在当年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颁奖会上谈到改革电视社教节目时指出:各类电视社教节目必须紧紧扣住经济建设大环境做好节目,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特有的作用,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3)文化类。即以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为主要题材的节目。文化类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访谈录》和《子午书简》,在观众中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异常活跃的《百家讲坛》更是将文化类的叙事节目推向高潮。

(4)科技类。即以普及科学技术、关注科学问题、贴近科技生活、阐释科技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展现科学魅力为题材的社教类节目。特别是于2001年7月9日正式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更是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定位亮相,展示了科技类节目的发展前景。事实上,美国的“探索”频道和“地理”频道,还有英国的“Beyond2000”等都是制作精良的科技频道,并将其视为电视传媒发展的新趋势、新标志,已成为国内外电视业内人士的共识。

(5)人物类。即以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的节目。中国电视社教节目评奖在1991年度开始增设了人物类奖项,当年获得社教人物类奖的节目有《军中铁汉》(中央电视台)、《扬州第九怪》等。近几年社教节目的评奖项目虽没有人物类,但自1998年开始设立的短片与长片奖项目,实际上都是人物类的长、短片。如2004年获得优秀纪录片奖的《嵩山丰碑》(河南电视台),反映了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的先进事迹。同年获优秀系列专题奖的《学者》(50集,山东电视台),记录了一批中国近代知名学者和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人群。

(6)生活服务类。即与个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实际需求相关,以提供直接具体服务为主的播出单位。如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中播出的《生活》、《为您服务》、《中国房产报道》、《学烹饪》等栏目。

二、按受众对象(传播对象属性)分类

当代电视乘电子传播技术发展之风,正迅速产生裂变,电视节目传播渠道资源短缺的状况基本消失,人们坐在家中可以选看到10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电视频道的增多和双向沟通的可能使受众可以在中国3600多个电视频道中任意自由选择。传媒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媒本身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收视份额被瓜分,市场“蛋糕”在减少。虽说“多频道”、“多媒体”传播是其中的一个原由,但电视传媒对受众层次细分的忽视、媒介传播方式的固守,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业内人士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调查分析,将受众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逐步提出并普遍给予重视,应该说是一剂富有效应的“良方”。因此,随着频道的增多和受众的细分化,我国电视以综合频道播出为主的栏目制作现象正在逐渐淡出,代之而起的是对栏目受众对象定位更进一步的区分,对象型节目的传播正在形成栏目编辑的共识。

我们知道,对象型节目是指向特定对象播出,并侧重表现特定范畴或兼而有之的专题节目的形态,它与电视栏目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致,一般根据观众的职业、年龄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分别设置。

按职业对象分类,可分为工人节目,如《当代工人》(中央电视台);农民节目,如《乡约》(中央电视台)、《乡村发现》(湖南电视台);军人节目,如《和平年代》(中央电视台)等。

按年龄对象分类,可分为老年节目、青年节目和少儿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十二演播室》、《第二起跑线》和《七巧板》等。

按性别对象分类,突出表现为妇女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湖南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的《21世纪我们做女人》等。

按地域对象分类,有港澳台胞节目和对外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天涯共此时》和《海峡两岸》等。

按其他对象分类,可根据特定对象的生活习性、群体爱好等特殊需要划分,如根据民族对象而设的少数民族节目,根据人种对象而设立的黑人专栏节目,还有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残疾人节目等。

三、按节目样式(传播形态属性)分类

电视社教节目是最具综合性、最能反映电视的现代性特征的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的各种体裁样式、制作方式、传播方式都可为电视社教栏目所用。因此,社教节目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介特性的节目类型。其主要类型有———

(1)纪录片型节目。电视社教栏目最基本的制作样式。电视纪录片本是报道类节目中的主要节目样式,但它适用于任何一种形态,既是新闻类节目也是社教类节目制作最基本的体裁样式。除了为专门播放纪录片而设置的栏目外,在社教类其他体裁的栏目中也大量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前者如中央电视台的《见证》栏目,后者如《第一线》。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也是采用纪录片的基本形态,以人文发现的眼光和科学探索的态度,讲述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故事,探究自然之谜、历史之谜、生命之谜,并同时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2)谈话型节目。电视社教栏目最经济的制作方式。电视谈话节目是从美国广播谈话发展而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非常流行的电视节目形式。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在全国电视界流行起来,并成为社教栏目的主要形态。2003年我国广播电视奖首设十佳栏目奖,在当年获奖的10个优秀栏目中,就有9个是谈话栏目(另一个是杂志型栏目),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对话》、《实话实说》、《相约夕阳红》,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安徽电视台《记者档案》、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湖北电视台《往事》、黑龙江电视台的《当事者说》。谈话型节目最常用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脱口秀”式,按话题、嘉宾、现场观众和主持人因素而建构,像我国著名的谈话栏目《实话实说》(中央电视台)、《往事》(湖北电视台),就是典型的“脱口秀”式谈话节目。二是访谈式谈话节目,形式上只有主持人与嘉宾的访问、谈话,以此展开叙述,表现一定的主题,如《记者档案》。节目构成形式,除了以谈话为主题,还兼容了纪录片、新闻节目形式,如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初同时分别播出的《极地跨越》和《极地之旅》,就是采用演播室谈话与极地现场纪实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3)杂志型节目。最常用的栏目编排形式。杂志式编排方式,是在一个统一名称的栏目之下,由几个相对独立的节目单元组合而成。“杂志型节目”虽然在新闻类节目编排中采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美国CBS的《60分钟》,但大量采用这种形式的还是社教类节目。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全国电视栏目改版潮中,几乎所有的社教栏目都采用“杂志式”编排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每期节目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适应了广大观众的不同要求,并且在形式上采取多样组合,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栏目过于追求“丰富性”而将每个社教栏目内的子栏目设置多达10个左右,每周7天播出几乎都是轮流置换子栏目。从表面上看,每天栏目都有新的面貌,但在浩如烟海的电视栏目中,谁还能记得住这个栏目的定位特征呢?失去个性的庞杂栏目是很难吸引住稳定的收视群体的,这种乱用“杂志型”的节目样式,给人以“杂乱”、“肤浅”之感。目前,屏幕上出现的栏目专题化倾向,似对“杂志型”的一种过正矫枉。不过,杂志型节目仍然是社教类栏目创作的一个重要形态,对杂志型节目操作中的部分失误并不影响杂志型节目形态本身的优势。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电视社教栏目进行了分类,均尽量按“同一律”原则,对同一类节目作了具有合理的“可比性”安排。但由于社教类节目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三种类型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当代作为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电视,其“拼凑”手法的流行,有时更难以对社教栏目给予非常明晰的划分。如在对象属性类别中,按职业性质划分的各类栏目,实际上绝不可能脱离老、中、青、少和男、女职业的属性交叉。在节目样式属性中,交叉现象更为普遍。诚然,任何分类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处在迅速融合发展中的电视社教节目,交叉、渗透现象将会一直存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尽可能地通过科学划分,对社教栏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要把握住社教栏目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就较容易把握住它们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