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节目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节目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专题报道的类型1958年5月1日19时15分至19时25分,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期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到农村去》。这是一期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干部下乡劳动的电视新闻节目。央视以此为契机,启动全方位的节目改版计划。最近以来,《新闻联播》推出一系列接地气、有人气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

一、专题报道的类型

1958年5月1日19时15分至19时25分,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期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到农村去》。这是一期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干部下乡劳动的电视新闻节目。1987年,在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电视屏幕上首次使用“专题新闻”的字样,详尽地报道了中央领导人会见港澳记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过程。通常来说,专题新闻报道可分为:典型性专题报道、思辨性专题报道及延伸性专题报道等三种类型。

1.典型性专题报道

它是指报道代表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对引领社会进步与推动全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人、事、物的报道。从内容上来看,典型性新闻专题报道又可分为:典型人物专题报道、典型经验专题报道。近年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报道相对较多。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并在活动中选出了十位最富贡献奖和爱心的“最美教师”和一个“最美教师团队”。

2.思辨性专题报道

它是指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深化公众对事物认识为目的的专题报道方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鉴别、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性分析,是思辨性专题报道的一大特点。思辨性报道不回避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侧面地报道事物的特征,多角度地剖析事件形成的原因,指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选择,引导公众进行分析与思考。电视新闻作品《郧西县“石头标语”劳民伤财》正是记者善于观察思考、善于思辨所产生的佳作。在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农村采访的途中,记者本来是为另一个草房而来,却偶然看到了出现在半山腰的巨幅“石头标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石头标语”? 这些“石头标语”是如何产生的? 记者的好奇心激发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同时,深入采访和宏观、辩证思维激发了记者的灵感,这不正是形式主义、浮夸风最典型的案例吗? 于是,记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挖掘最本质、最深刻、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并将记者的思路、见解、观点,浸润在片段字句之中[1]

3.延伸性专题报道

它是以调查性报道的方式,对专题报道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与报道,旨在发现人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事件隐藏的本质,还原事实本色。2013年2月20日《焦点访谈》播出的《再揭黑记者内幕》就是用调查性报道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一个“黑记者”的内幕。

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报道了一个叫做李德勇的人,他打着综合记者站的牌子,招聘人员,以采访为名,行敛财之事,今天我们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记者在李德勇的身边观察了多日,发现这是一个多年形成的,有一定架构的组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记者? 他们凭借着什么在社会上招摇撞骗? 他们又有哪些敛财方式? 记者进一步进行了调查。

解说:按照招聘启事上的说法,李德勇所在的是一个国家正规报纸、驻连云港工作站,那么到底是哪家报纸的工作站呢?

李德勇:我们这儿有《经济与法》《中国新农村》《农村青年》,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记者站,是我负责的,就这么简单。

解说:按照李德勇说的这些所谓媒体的名字,记者在新闻出版的总署的官方网站上查找这些单位,结果一家也没有找到。他所谓的国家级正规报纸都是假的,当然就更不存在这些媒体驻连云港工作站。接下来再看看李德勇所领导的这个假工作站的组织架构。据记者观察,在这里不只李德勇一个人在忙,他的妻子、兄弟、各路亲戚七八个人都在干靠所谓的新闻采访敛财这一行。而这些家人还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小圈子。在这个组织里,李德勇还大量招聘外来人员,这些人一开始随着他一起外出充人数,等到跟李德勇学会了以新闻采访敛财的招数后,自己单飞、单干去了,目前仍在这一行单干的还有二三十人,墙上的这份名单上记录着这些人的名字,他们和李德勇之间经常互通新闻线索

知情人蔡先生:同行之间互通有无,哪家去了,以什么媒体的名义,拿了多少钱,谁接待的,对方姓什么、叫什么,这些资料他都记着,一个本子上全是。然后他根据这个互相调配。同一个事实,以不同的媒体名义,分不同的人去,又可以产生第二次效益、第三次效益、第四次效益。

二、专题报道的选题

在专题类电视新闻报道中,选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选题必须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实际情况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判断重大题材的价值取向,确定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和取得怎样的效果。专题新闻报道的选题,在时间上应选择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经验和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在内容上应该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有关新闻事实及相关的背景材料,阐释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

1.国家大事与民间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既要挖掘出能体现国家体制建设、经济运作机制以及指导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同时又要在微观上体现人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的选题取向中看到这一趋势。

2013年,中央电视台将迁入新台址,其全新的演播室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央视以此为契机,启动全方位的节目改版计划。在举行的中央电视台2013广告招标会上,几大频道负责人纷纷亮相,详细披露了这些变化。

从发布“寻人启事”,帮桂林四兄弟千里寻母,到推广汽车上如何系好安全带的便民小贴士,从在头条位置连续推出小女孩照顾弟弟的“新闻连续剧”,到推出主题策划《你幸福吗》真实还原普通百姓心声……最近以来,《新闻联播》推出一系列接地气、有人气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

“《新闻联播》将继续加大对这类民生新闻的报道。我们希望借此来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真实心态和真实期待。”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透露,他们最近又策划了全新选题“我的小康”,它延续“幸福调查”的路数,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在内容上,它们更加贴近民生;在表现形式上,它们也更加自然、更加原生态。搁过去,这类东西上不了《新闻联播》。”梁建增表示,《新闻联播》最近还将推出专题策划“中国信心”,集中反映一些重大领域的全新举措。

明年起,改版后的《焦点访谈》将加强对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选题比例。央视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也将更加突出与新闻频道的“差异性”。除了《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包括《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在内的新闻类节目,综合频道都将不再通过新闻频道进行并机直播[2]

中央电视台的两档王牌节目《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改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表现出新闻节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2.内容客观性与主观倾向性相统一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新闻客观性一直是西方新闻业的“金科玉律”,从《纽约先驱报》创办人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将不带任何冗词和华丽辞藻记录下事实”的要求成为一条新闻准则,到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将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业的道德规范写进新闻界信条。这都说明新闻实践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媒体都应有自己的立场。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编辑、记者对新闻事件要有一个正确的主观导向,使客观内容与主观情感统一,进而可以引导社会舆论。请看下面一则专题报道:

汶川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紧急! 十万火急! 暴雨、余震……刚刚遭受特大地震重创的灾区群众急需能够遮风挡雨的住所,帮他们渡过难关。

紧急,十万火急! 全国各地的帐篷生产企业加班加点,彻夜生产,运输帐篷的火车、汽车、飞机昼夜奔忙,一顶顶帐篷,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带着全国人民的爱心,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汇集,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

保障灾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要求。全国范围内,一场紧急筹措、生产、调运帐篷的行动正迅速展开。

急需! 帐篷牵动众人心

已紧急转移出来的1136万受灾群众急需一个临时的家。帐篷——成为地震灾区急需的物资之一。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提出335.5万顶帐篷的需求,其中四川323万顶。

灾区群众那渴望、焦灼的眼神,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让灾区群众尽快住进“救灾专用”的蓝色帐篷,成为全国人民的心愿。

22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要求加快帐篷、活动板房等急需物资的生产和调运,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会议一结束,胡锦涛立即赶赴浙江省湖州市,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

以抗震救灾中所需要的基本救援物资为客观依据,以记者主观的救援情绪带动全社会对灾区人民的关注,一连串的排比句表现了抗震救灾的紧迫性。

3.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相平衡

专题类电视新闻报道既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不必完全限制负面新闻报道。因为,负面新闻也是正面新闻的重要补充,报道得法,能够成为缓解矛盾、宣泄情绪、惩恶扬善的重要途径。正如大众传媒专家约翰·马丁博士所说:“报纸之所以对负面新闻感兴趣是因为这种新闻有一种缺憾,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3]在一些具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栏目中,这样的专题报道就不少。

三、专题报道的策划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三思”就是要求对事件各方面做到周全的考虑思量。对于专题报道来说,策划无疑需要“三思”,需要制订好报道的目标、步骤,才能取得良好的报道效果。

首先,确定专题报道理念。“安德森·库伯360”是美国有线电视网(CNN)旗下的一档新兴的夜间电视新闻节目,于2003年9月8日开播,每晚十点播出,全场两个小时。节目报道理念就是“第一时间、全方位、全世界”其特点就在于将同一事件的最近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紧密结合,既有最新的事件进展又有较为深入的阐释。也正因为如此,它成功地吸引了25~54岁的受众群体。

其次,策划要有创意,能够制作出节目的“卖点”。在众多的节目类型中,专题新闻报道要想脱颖而出赢得收视率,就必须在节目策划中找到节目的“卖点”。好的卖点是由好的创意组成的,然而,有卖点的创意需要人们去捕捉、发掘、提炼。

凤凰卫视在2003年开播的一档军事强档专题节目《军事观察室》就是一个颇具卖点的专题报道节目。《军情观察室》诞生于伊拉克战争的硝烟之中。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董嘉耀与马鼎盛拍档主持《军情观察室》,全面生动解构战局,引人入胜,受到海内外观众广泛赞赏,从此《军情观察室》由一个为伊拉克战争开设的特备节目,而成为正式的专题节目,并成为凤凰高收视节目之一。

亮点:

丰富、有趣的电视动画是节目的亮点,例如动画核弹在屏幕上主持人的胸前爆出来,航空母舰围着主持人在转圈,特技效果活泼,呈现了一种视觉上的欢悦之感。小环节"叠报"取谍报的谐音,香港曾是情报收集中心,今天信息爆炸,香港仍然是亚洲信息中心,来自世界各地未经证实的数据、内幕、小道消息和分析,节目都会为您搜罗。

特色:

大量信息与快节奏是节目的特色,每周网罗很多信息,又有海内外多方视点,即使是专题部分,也辅之以快节奏的音乐,制造出紧张氛围。真实的战争是灾难,虚拟的战争却是游戏,也是娱乐。在解读金门之战、中印之战时,信息、节奏,加上恰到好处的包装与纯军情目光的解读,增加节目卖点。强烈的军情互动意识,挑战您的智慧,考验您的眼光,精彩过瘾,人人跃跃欲试。

第三,把握事件全局,优化人员配置。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个策划者而言,要使一个新闻报道获得成功,优化人员配置进行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请看《揭秘亚运开幕式:一个城市的行为艺术》专题报道中通过人员配置进行团队合作进行的报道:

揭秘亚运开幕式:一个城市的行为艺术

节目导视:独辟蹊径,亚运开幕式走出体育场,延伸至珠江。

开放盛典,邀市民共享,上演整个城市的行为艺术。这是最智慧的选择,最大胆的尝试,也是观众最多的互动和参与。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揭秘亚运会开幕式:一个城市的行为艺术》。

【演播室主持人】11月12日,一场盛大的水上开幕式将拉开广州亚运会的序幕。两年前,北京开幕式曾让全世界惊叹,那么这次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会为观众带来一场怎样的视听盛宴呢? 有哪些特点和看点呢? 请看记者报道。

【解说】 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是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一大特色。为此,本届亚运会开幕式打破了以往的体育场馆模式,选择在珠江中一个开放的小岛——海心沙岛上举行。这也意味着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水上开幕式。

【记者赖雨晨】 我现在所在的地点就是亚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场地海心沙岛,在岛的西侧是拥有25000个座位的主看台,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岛上的中央舞台。大家知道,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海洋文化的元素会在亚运开幕式中有非常多的具体表现,届时这个船型的舞台就会完全被水覆盖,而在舞台的东侧是四组以船帆为造型的、可升降的LED巨屏。

【解说】 海心沙岛是珠江上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小岛,形状酷似一艘船。置身岛上,广州的CBD珠江新城、600米高的国内最高建筑“广州塔”,都成为开幕式舞台的背景。

可以看出,对于一档新闻节目来说,各个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以及相互之间默契的团队合作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石。

四、专题类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

1.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年龄、性格、职业、职务、经历、家庭背景等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预设。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改变自己的预设问题,多跟采访对象交流,引导其按照自己的采访思路、发表更深入的见解,还应适时对采访对象的见解进行归纳和引申,以使采访的主题更加清晰明确。

2.专题报道要以培养“名记者”为目标

专题报道中,尤其是对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如何在采访中有新意、有特色,是报道记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追求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中,最后就会培养出“名记者”。

在“5·12”特大地震的采访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好几个“女强人”在现场进行报道,而她们每个人的特色都非常鲜明。张泉灵是第一个在现场进行急促式的报道;李小萌是很感人的记录式的报道;董倩是追问式的采访;柴静则是做了一个体现她自己的散文式的专题新闻片《杨柳坪七日》,从开头的时候,那个背着沉重包袱的小女孩虽然嘴里说着害怕,但仍坚定地说要回去,“毕竟是自己的家”,无不渗透着柴静自己的风格[4]

3.做深入采访需要“用事实报道”

在专题新闻报道的中,记者要深入事件进行调查访问,剖析人物心理,揭露事件真相。适当的评论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喧宾夺主”,使评论占据过多篇幅。《焦点访谈》就将事实和评论之间的关系做得比较平衡适当。

《焦点访谈》一直以“用事实说话”为口号,把节目办的有声有色。在它的一期《铲苗种烟违法伤农》的节目中,两位记者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拍摄正在发生的事实,日夜兼程,租用车况很差的“面的”,在危险的山路上行驶七个多小时,最终拍到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而且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并没有过多冗余的评论,只用寥寥数语,夹杂着事实性描述,如是说:“在农村实行的是土地承包制,承包期间,地里到底该种什么,卖什么,怎么去卖,决定权在农民自己手里。如果官阳区的有关领导真想帮助农民尽快致富的话,应该做的是,尽量多地给农民提供市场导向的意见,普及相应的农业科学知识,让农民自己去做出选择,而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逼着农民非得去种烤烟。这样种出来的烤烟如果卖得好还可以,如果卖亏了钱,你到底赔不赔钱给农民呢? 据了解,在我们的记者采访以后,巫山县的领导已经做出了决定,要迅速调查此事,对体罚殴打群众的镇干部进行查处,同时给有关的镇领导做出了相应的党纪和政纪的处分。”也正因为这期节目秉承“用事实说话“的精神,而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4.“体验式采访”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体验式采访往往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这有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从而获得更多的第一手材料。下列专题报道中就充分体现了体验式采访对于新闻采写的重要性。

新春走基层:坚守在极寒中的列车上水工

主持人:今天的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我们要把目光投向内蒙古自治区的根河市。那里每到冬天都会出现零下四五十度的全国最低温,被称为中国的“冷极”。这里有座伊图里河火车站,是牙林铁路线上唯一给列车补水的站点。春运时节,这里车站的上水工,在极寒天气下坚守岗位,保证列车上的旅客能喝上一口热乎的水。

记者:零下36度的气温,对于在伊图里河车站干了11年的上水工李友辉来说,算是暖和的天气。

李友辉:往常都(零下)五十来度四十八九度,出去就挂(冰)花、冻冰凌子,得把嘴和鼻子都捂好。

记者:列车停靠时间只有十分钟,李师傅和工友要保证给每节缺水的车厢都要加满水,所以这十分钟他要向打仗一样跑步前行。三十多米长的上水管,有60多斤重,驮着这样的管子奔跑,李师傅说摔跤是家常便饭。

哈尔滨至海拉尔的客车有14节车厢,李师傅和工友余师傅每个人要分管7节车厢,是一天当中任务最重的一次补水。由于天气寒冷,上水管和列车水箱的进入管粘在了一起,距离开车时间不到五分钟了,一旦列车将水管拖走,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情急之下,李师傅摘了手套,徒手握住了冰冷的水管。

李友辉:老妹儿,你那有那个小壶吗?

记者:两壶开水浇下去,管子终于拔了下来。

李友辉:不摘拔不下来,使不上劲儿这个大手套。

记者:手套对上水工来说是重要的保护工具,水管接头的铸铁阀门在寒冷的气温中会变成强力胶,瞬间就能把手粘住。半个月前那次寒潮,李师傅的手套也被铸铁阀门粘住了,情急之下,李师傅用力一撕,手套破了,露出了是个手指肚,直到送走了列车他才发现,手上已经冻起了一大串水泡。

李友辉:皮掉了一层,里面一股水儿,让我用针挑去了。

记者:59岁的李师傅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女儿心疼爸爸想让他早点退休,把他接到北京生活。

李友辉:(对女儿说)那不行,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临近春节,回家团圆的人越来越多,可李师傅他们的工作却会越来越忙,李师傅已经记不清有多个大年三十他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李友辉:都想回家,但终归还是有一部分人回不了家。就像我经常跟我姑娘说,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左一趟右一趟,把旅客都安全送到目的地了,自己有一种满足感,挺好!

——2016年2月5日《新闻联播》

5.负面新闻的报道可适当使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因此又被称为“暗访”或“私访”。其主要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摄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2016年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以明察暗访的形式调查了由知情者提供的许多骗局,揭露了几类违法犯罪的活动,曝光了一些坑害消费者的商业机构。其中,在揭露外卖软件中含存在违规店铺的案例中,记者打开“饿了么”网站找到了相应的店铺。这五家店登记地址各不相同,却都很模糊,五家店都没有上传实体店铺照片,但五家店铺无一例外都登上了方便客户搜索的首页。“五个店的餐都是从这里出”。“饿了么”通州北苑区域配送团队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这五家店的秘密。五家店的店长透露,就是这间小厨房,一天的订单多达400单。只有两个人,一天里是如何炒制出几百单形色各异的饭菜的? 原来,这个商铺的外间有两个大大的冰柜,里面是事先加工好的一份份塑料包装的冻菜。有人订餐,厨房工作人员就从冰柜里取出相应的品种,然后拿到后面的厨房,放进一只大电热水锅里加热。电热锅无法解冻的,就放进操作台上面的微波炉里。冻菜解冻化开后,再装进饭盒。之后配送员用印有“饿了么”字样的塑料袋包好,就配送给了订餐客户。而这些信息,正是记者通过假扮成送外卖人员才获悉的。

五、专题报道的拍摄

1.宏观拍摄与微观拍摄相结合

专题报道的摄像记者,在日常采访中要时刻注意观察采访环境。把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相结合,捕捉有创意、有意境的镜头,使其更加符合新闻主题的要求。所谓宏观观察,是针对宏大的场面,大面积大范围的场景而言,还包括采访对象相关的人事物及周边环境。而微观观察是指细节观察,是指捕捉表现事物特征的局部或细微处的能力。如在报道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时人民网专门开设了文字、图像、视频结合的专题报道。在该栏的第一部分是5张图片的组图,分别是:

“胡锦涛和习近平亲切握手”(近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讲话”(特写)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中景)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中景)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景)

这五张图片的滚动变化,让公众对大会现场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而且主要领导人的亲切照片也都被摄影记者记录下来了。

2.拍摄中用细节突出主题

在专题报道的拍摄中,细节的作用在画面中应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专题报道中,从哪几个方面来捕捉细节呢?

1)动作细节

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是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抓住那些具有偶发因素和个性特点的动作细节,用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在专题报道的细节拍摄方面运用的最多。在盘锦电视台《百姓故事》中的一档节目中在报道一对修鞋的老夫妻时,捕捉和运用了这样一组镜头:老人用贴着“创可贴”布满老茧的手,倒水、拿药递给感冒了仍然坚持出摊修鞋的老伴儿。老伴的咳嗽,老大娘轻轻地吹着冒热气开水……这些细节镜头看似不起眼儿,但表现了老两口在艰难的日子里相互照应、相濡以沫的真实情感,于细微处见真情;而且在老人吃药拿药的画面中对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的特写与停留,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2)神态细节

人们常说“喜形于色”,说明人的面部表情是人们心情的晴雨表,也是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态表。对于摄像记者来说能够抓拍到人物的面部神态,也就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给了观众。美国有一部电视剧《Lietome》(别对我说谎),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善于从面部神态进行分析,核实犯罪嫌疑人是否说谎的警务人员。他从人类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正常的事物反映出发,结合微表情分析法,找出各个事件的撒谎者,最终帮助其他警务人员找到真凶。这虽然只是电视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摄像人员没有拍到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观众就无法理解该侦探由浅入深的分析解释,也无法体味到该项侦破技术的神奇所在。所以,神态细节的抓拍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是至关重要的。

3)背景细节

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背景信息。而观众所能看到的只有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画面,而不是整个事件的全貌。如何让观众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整个事件,或者是整个人物的特征,就需要摄像者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发现细节,并将其记录下来呈现给观众。

3.多景别切换和画面对比可增加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专题报道的拍摄中,要注意运用画面的对比,使其达到最佳的视觉冲击效果。例如,在安康电视台的7·18洪灾报道中,有一个新闻专题片《大灾不倒安康奋起》,它合理运用镜头语言,采用重复强调法,让肆虐汹涌的洪水一再出现。前后镜头画面的对比增强了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专题片片尾的绿水、青山,田园、村庄,蓝天、白云,山顶日出,红光满屏,具有无穷的、耐人咀嚼的韵味,与片头的电闪雷鸣、风雨呼啸形成对比反差。而这种对比越强烈、反差越大,给观众的感官刺激、心理暗示就越强烈。片中先进人物的照片,一幅一幅地漂浮在惊涛骇浪上,其视觉冲击之大、心灵震撼之强、情感刺激之深,是单纯的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5]

另外,在专题报道的拍摄中,摄像记者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景别构图,来表现出事件或者人物的变化过程,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白岩松的一篇文章中,他曾提到这样一个经历:“在中国话里面,温饱、温饱,“温”在“饱”的前面,而对冬天的北京来说,取暖意味着什么,北方有些农村是贫困县,没有取暖的环境,那个镜头的开始,是一个长镜头,那个镜头开始的时候是两个80多岁的老年人,穿着肮脏的军大衣,白天坐在自己的炕上一动不动,不能消耗体能,太冷,裹在军大衣里面,也不好运动。然后,这个镜头开始移动,经过一个水缸,东北很多人家里都有水缸,水缸是结冰的,然后镜头又摇,摇到了墙上的一个钟,在滴答地走,然后定格在了50年前两口子年轻时候满脸笑容对未来憧憬幸福的一张结婚照,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你说这个镜头,跨越50年,冻在炕上不能动,水缸结冰,钟在走,然后回到50年前是多么地憧憬未来,没想到50年后的今天是这样,镜头里面什么话都没有说。”“镜头里面什么话都没有说”,却让人感受到了千言万语,这就是画面的说服力和叙述力量[6]

4.运用蒙太奇思维架构专题新闻的主题

蒙太奇源于建筑学,后来由法国人将其引入电影创作中,使其成为画面剪辑和组合的代名词。随着电视的诞生,蒙太奇的手法又被广泛用于电视节目中。因此,在专题新闻采访报道中,对于一些大型的重要采访活动,特别强调使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对采访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在《焦点访谈》的早期节目中,有一期节目的标题是“小玩具,大是非”,在该节目中就颇多地使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下面节选其中一部分:

画面:正在营业的玩具商店里面,记者拿起一个装玩具的纸盒,推至纸盒特写,一架日本二战时期用的带有日本国徽的战斗机。

……

画面:打开玩具盒,里面装有飞机零件和各种图案的纸片,日本太阳旗的特写。

……

画面:记者在郑州销售商邹建平的商店柜台前采访,邹手拿着玩具。

记者:这个飞机的说明您看过没有?

邹建平:这个飞机的说明我看不懂。

记者:看不懂啊,那你直接从日本进的货?

邹建平:这个不是,中国的这些玩具没有多少是从日本进的,都是从日本的转口贸易。作为这个本身来讲,小孩子主要是作为一种看、识图,哪一个对在哪一个位置上。

画面:玩具飞机尾翼特写,玩具文字说明。“第352航空队所……昭和20年(1945)4月……”等等文字

……

画面:一组老人们看到玩具气愤的镜头。

几组镜头的衔接,运用了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虽然没有解说词和记者采访记录,但是整个事件的开头部分,已经通过画面语言表现出来。正确地使用蒙太奇的拍摄和编辑手法,不仅可以增加画面语言的说服力,还能加强新闻的真实性。

六、专题报道的编辑制作

一个专题报道的成功是由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的,专题报道的后期编辑和制作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1.画面编辑

画面编辑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以及人们的视觉习惯或者是生活习惯进行的艺术连接。

1)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一编排顺序是最简单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符合观众感官感受的顺序。从事件发生到事件结束,从表面现象到事件本质,由浅入深,对事件进行剖析挖掘,探讨事件的深层含义。在报道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时,各个频道所采用的报道顺序就是按照会议进行的顺序进行的。从大会开始,到代表发言,选举主席,主席讲话等等一系列的报道,都让观众紧跟会议的进程。

2)全知视角下的共时顺序

专题报道中的全知视角能使观众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报道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处于主动的一方。请看下面一则报道:

陈先生是一名来自外地的游客,在3月1日下午和朋友背对珠江拍照,结果不小心被江边的铁链绊倒了掉入江中。听到有人呼救,当时陪岳父到医院看完病的武警郑益龙,立即跳入江中救人。

当时雨势很大,水流很急,落水者抓住郑益龙一直在挣扎,郑益龙拖了他游了一段距离,一直没办法将他拖到岸边。因为落水男子不会游泳,幸好郑益龙一直奋力抓住他,但因为江水太急,两个人最后还是被冲散了。

落水男子的朋友,随后和市民一起把找来的救生圈扔入江中。郑益龙抓住救生圈,把它推向落水男子。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在距离码头几米的地方,被江水卷走,下落不明。这时,又有一名路过的市民跳入江中,在岸上市民的合作下,大家一起把落水男子救起。落水男子获救后,这名救人的市民,却悄悄地离开。

事发后,当地立即出动救援船和潜水蛙人,在事发水域寻找郑益龙。而游船公司和观光码头也停止了营业,让出航道方便救人。公众对此也表示支持,目前搜救过程还在进行之中。

这个事件最终没能天遂人愿,英雄郑益龙还是离我们而去。但是整个事件都是在全知视角下展开的,向公众揭示了事件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易于观众的理解与思考。

3)故事性编排顺序

故事性编排顺序是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头,给观众设置一个希望了解真相的问题,引起观众的注意,把握观众的好奇心。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报道《以生命的名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艾滋病毒的扩散和中国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状况。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叙述过程中,不时地穿插着主人公与其他人的事情。这种以个体的实际情况入手,然后引出重大的社会事件的模式,其实就是为了吸引观众,为观众设置悬念。从个人的小事件切入,就会使节目人性化,进而更具有人情味,而节目的整个叙事则显得感性且富有趣味性。为接下来引出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做好铺垫,加深观众对该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达到节目的预定目标。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通过起先对故事的感性了解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

2.同期声

同期声是与电视画面同步的声响,是指在拍摄现场录下的人物讲话声以及环境声响。在同期声的剪辑中,应该注意与画面解说相结合。在剪辑现场同期声时,专题报道要以最能体现现场真实感为原则,在人物同期声的剪辑上则要选择被采访对象表情自然、预期平和的画面表现,让观众有亲切感。专题片《大灾不倒,安康奋起》中,使用了大量的同期声来表现当时的场景以及人物的思想变化。

受灾群众1的同期声:“这次的灾害就是老一辈人说的,七八十年他们都没见过的”;

受灾群众2的同期声:“确实,那是罕见的事”,进一步强化了片头对汛情的报道,让人民群众对汛情的严峻性产生深刻的认识。

转移过程中,方玮峰市长的同期声:“把群众最大限度的搜救出来。”

抢险过程中,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党支部书记黄锋同期声:“我说,既然我来了之后,你们活着的人我无论如何都要救出去。”

这些同期声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的理念。

3.解说词

在专题报道中,解说词可以有效地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和电视的其他表现手法配合起来,共同完成专题报道的创作。

首先,专题报道是事件性报道,要善于用画面讲故事,让观众从电视画面中获取信息,提升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

其次,专题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数字的解说词,在处理数字时,解说词应尽量形象化。“我们新建了一座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厂,年发电量是12亿千瓦”,这样的数字不是几十度、几百度电,观众只感觉多,到底是什么概念,其实并不清楚。应该进一步补充,“这些发电量能够解决我市百分之四十的工业用电,或150万人口的生活用电问题”。这样的表述方式,就使一个庞大的数字瞬间具体地呈现在观众的脑海里,便于受众真正理解新闻的要义。

第三,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要准确地叙说思想,传递感情,就必须有精巧的语言。专题报道的解说词最常用的作用是辅助画面表情达意,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借助于画面的连贯性,来保持解说词的完整性。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专题报道《从一个傻子屯说起》,解说和画面结合得是很严谨的,但并没因为解说词的辅助地位而忽视它的完整性。节选如下:

“假如人一生下来,他的智慧和健康就被抹煞了、摧残了,那又将是何等悲惨啊!”

“现在,就让我们从一个傻子屯说起吧。”

“这个小村庄是黑龙江省桦川县集贤村……”

解说词首先述说了地方病对人的智力和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对被害的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接下来“书归正传”,“现在,就让我们从一个傻子屯说起吧。”这句解说词承上启下,使段落之间相互呼应,然后笔锋一转,交待了事件的发生地点,过渡的非常自然。

[1] 陈岩:《思辨性报道谈》,载《新闻前哨》,2003年第8期。

[2] 韩亚栋,《〈焦点访谈〉改版,将加强突发性新闻深度报道》,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

[3]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3期。

[4] 杨华:《咱们电视有力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 肖艳萍:《电视专题:高扬主旋律旗帜——以安康7·18洪灾报道为例》,《新闻知识》2010年第11期。

[6] 杨华:《咱们电视有力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