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公报》的晚报

《大公报》的晚报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公报》的晚报王 鹏《大公报》办晚报,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香港版,然后是桂林版、重庆版。当时《大公晚报》的主要编辑人员有杨历樵、温功义等。《大公晚报》于1941年12月停刊。鉴于这一情况,胡政之和王芸生商议于1944年9月1日创办重庆版《大公晚报》,日出半大张,由徐铸成负责,徐盈、罗承勋等参加工作。

《大公报》的晚报

王 鹏

《大公报》办晚报,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香港版,然后是桂林版、重庆版。那么,《大公报》为什么要办晚报呢?主要原因是日军的侵略步步逼进,《大公报》不愿做亡国奴,遂先后创办了上海版、武汉版、重庆版、香港版、桂林版,办办停停,损失惨重。由于考虑到人员安排问题以及为战后储备人员,才开始创办晚报。

1938年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后因编辑力量有富余,加之有几位有兴趣、有才华的编辑,《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决定于1938年11月15日创办《大公晚报》,日出一大张,在市内发行。当时《大公晚报》的主要编辑人员有杨历樵、温功义等。《大公晚报》于1941年12月停刊。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遭日军海陆空军围攻,13日九龙陷敌,《大公报》香港版宣布停刊。港版同人陆续撤到桂林,才有桂林版《大公晚报》的诞生(1942年4月1日)。桂林版《大公晚报》日出对开半张,只有两个版面,正面为新闻版(先由杨历樵负责,后改何毓昌编辑),背面是副刊《小公园》(先由年仅20岁的郭根负责,后改让罗承勋编辑)。由于版面少,编辑人员也就少,采访、校对等主要工作,都由日报同事兼顾,专职编辑只有3人。徐铸成每天都要为《大公晚报》撰写一篇二三百字的杂文。1944年春,日军由湖南向广西进攻,桂林局势紧张,桂林版《大公晚报》于5月间停刊,《大公报》桂林版的编辑撤往重庆。

1944年夏末,渝、港、桂3馆人员合于一处,人浮于事。鉴于这一情况,胡政之和王芸生商议于1944年9月1日创办重庆版《大公晚报》,日出半大张,由徐铸成负责,徐盈、罗承勋等参加工作。据老《大公报》人回忆:“重庆版《大公晚报》出版后,引起了国民党官方的不满。陈布雷曾对人表示,实在不明白《大公报》为什么要出这样一张晚报。在馆内的一次会议上,王芸生表示,《大公报》好像一个蓄电池,好不容易蓄满了电,却让晚报的副刊《小公园》在那里不断漏电。这显然是他在受到外界的压力以后表示的不耐烦。作为一个高级负责人,当时他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份晚报办了五六年时间,日发行3.2万份。

1948年3月,胡政之率部分骨干到香港筹备港版复刊。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但晚报没有同时复刊。直到1950年10月,在费彝民的领导下,香港《大公报》才复刊了晚报,取名为《新晚报》,也可说是创刊,至1997年8月才停刊。《新晚报》创办之初,由李侠文总负责,李宗瀛负责写时事评论,陈凡主持香港新闻,罗承勋编发要闻兼编副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后又改出两大张,以后又有发展。梁羽生、严庆澍(唐人)、查良镛(金庸)等,都是在《新晚报》崭露头角的。

(原载2001年12月29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