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与《大公报》五十余载的文缘

我与《大公报》五十余载的文缘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与《大公报》五十余载的文缘马国权我与香港《大公报》始结文缘于1950年。为了祝贺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在9月中旬,我写了111字的长调《金缕曲》词寄给《大公报》。我较频密地与《大公报》交往,那是1959年后的事。我还多方介绍专家为《艺林》撰稿。

我与《大公报》五十余载的文缘

马国权

我与香港《大公报》始结文缘于1950年。为了祝贺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在9月中旬,我写了111字的长调《金缕曲》词寄给《大公报》。这是我对新中国衷诚的讴歌,也是对旧体诗词学步的一点尝试。1950年10月2日,拙作被披露于副刊《大公园》,编辑对此作外加“乌丝栏”,显得比较庄重。那时,我还是未足19岁的小青年。多年来趋步不懈,然光阴飞逝,距今已逾51个春秋了。

我较频密地与《大公报》交往,那是1959年后的事。那时《艺林》周刊新创,金石书画,诗文论析,兼收并蓄。《文采》周刊,侧重文学,宜古宜今。《古与今》周刊多取材逸闻趣事,喜见乐闻。当时主持副刊工作的副总编陈凡先生要经常出访各地组稿。他每经广州,常蒙过访,谈话中多涉及扩大稿源问题。其时我正在当容庚先生的研究生,有缘随容师遍历商周以来重要遗址,及观八省市博物馆所藏以至私人的赏玩,并有缘聆听不鲜名家们在闲谈中的高论,眼界顿开,获益匪浅。专家们这些心得,我都用心笔录下来,分别写成小品,供《艺林》选用。我还多方介绍专家为《艺林》撰稿。十册的《艺林丛录》正是这方面的部分成品。这样我持续努力了约20年,合作愉快。当时我写的稿子曾剪贴为四大册,可惜均被红卫兵所掠去,廿年心血尽付东流,无法寻回了。

文革”10年过去,百废待兴。这时陈凡先生,已超过了退休年龄,仍鼓足勇气要把《艺林》《文采》坚持办好,争取更多的读者。据说他曾在报社的社委会上提出这问题。后更直接找新华社的领导,并得到支持。大约经过了4个月,我被通知,调离大学的教学岗位,转到《大公报》任撰述员,并主持3个周刊编务,兢兢业业,一干12年,连同在国内任教的27年,直至退休,工龄已达39年了。记得在报社欢送退休职工的宴席上,我安排在新华社张浚生副社长的邻座。张社长问我,退休后怎么安排,我是专攻古文字学的,希望余生都放在有关学术方面,有所拓阐。

退休以后,应儿辈之邀小住多伦多。稍事安顿即为《艺林》撰稿;另方面为弘扬当地中华文化也谨献微力。“安省艺术学院”是一所有120余年历史、拥有3 000学生的名校,经过策划安排,中国书画学分课程由是创立。又与同好成立加拿大中国书法协会,定期举办讲座及展览。我们的努力受到祖国总领事馆的注意和支持。在1996年11月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而提早返港的前夕,陈总领事还为我小酌送行,厚意至感。返港一月即受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员之聘,使我的愿望落实到工作之中。

(原载2002年1月5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