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灾难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注意的事项

灾难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注意的事项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难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注意的事项灾难新闻报道最能体现记者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灾难报道主体的记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角色冲突中把握平衡。樊楸榕认为,现实中,网络和手机上鱼龙混杂的真假信息,也容易造成民众心理的不稳定和流言的兴起。灾难新闻报道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更是提出较高的要求。

灾难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注意的事项

灾难新闻报道最能体现记者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灾难报道主体的记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角色冲突中把握平衡。不断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修养,培养角色观念,把握角色特性,认清角色身份,规范角色行为,创造角色价值。

灾难新闻报道得当,可以为灾难事件处理“帮忙”,可以及时传播灾情,争取外援,同时也能起到稳定人心、社会的作用。不得当,则要“添乱”,产生一些问题。如信息放大引起公众过分恐惧、对处理灾害的组织和个人的过分指责引发公众的不信任感,等等。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有可靠的新闻源。灾难新闻的信息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必须准确。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在于真实、准确。报道中的阐述、议论、说明、背景等都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任意曲解。如果灾难新闻中记者所调查出来的信息不准确,分析有误,危害程度远大于其他一般新闻,也很可能大于灾难本身。灾难有时并不可怕,传递真实信息做好预防措施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但报道失实了可能会比灾难更可怕。

因此,当灾难发生时,记者应及时赶到现场,深入采访,抓住灾难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组成因素和报道要点,找出灾难发生的原因。有了丰富可靠的新闻源,接下来就是及时准确、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地报道,让受众真实地了解到灾情,而不能避重就轻、隐瞒事实。

其次,写作要严谨,不能“炒作”。灾难发生后,受众一方面急于了解真相,了解自身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灾难的受害者寄予同情,所以在写作中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悲情色彩应进行充分考虑。在写作用词上应该客观、庄重、严谨,对灾难中的人们要表现出尊重的态度,绝不能将灾难新闻娱乐化、猎奇并渲染。而有些媒体却以灾难新闻来“炒作”,利用灾难中受害者的痛苦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是道德感缺失的表现。

樊楸榕认为,信息公开不等同于在内容选择、报道流量上的放任自流。在灾难信息内容、量和度的把握上还是要慎重。地震报道中,网络上有大量死难灾民以及灾区废墟的图片,电视也长时间、不间断地播报这类灾区信息,有些媒体甚至进行放大乃至曲解的报道。这些过度报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众多的悲情信息也造成了其他受众的心理压抑。

受到重大灾难袭击的灾民,心理很脆弱。在心理学中,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病人”,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往往不愿开口,不愿交流,不愿接受采访。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和帮助。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对灾难受创者及其家属的采访应该考虑新闻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等诸多因素,理解灾民、救灾者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换个角度,弥补灾难事件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尽量使采访对象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建立信心。而不是为了挖出所谓的新闻,不顾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去撕裂他们心灵的伤口。

具体讲,首先,记者要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投入到灾难报道中。其次,现场记者除了理智地报道灾难现场外,更应该关注人在灾难中的情况,包括遇难者、受伤者以及他们的家人。用自己的报道使公众体味人在灾难中的故事,感悟在灾难中人的尊严与互助。三是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在灾难中的生存状态,一个遇难者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特别是那些处于贫穷边缘的弱势群体。

第三,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以人为本,激发干部群众面对灾难的信心、勇气和希望,保障抗灾救灾工作进行顺畅。《国务院关于加强抗灾救灾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灾害报道作出了规定:“适时报道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团结抗灾。要突出地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救灾工作的关怀,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奋力抗灾、生产自救和各地区、各部门互相支援的先进事迹。公开报道灾情,要实事求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抗灾救灾工作,防止产生消极影响。重大灾情的报道由新华社统一发稿,局部灾害一般只在当地报道。”

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主动采写灾难中的感人事迹、热情报道抗灾、救灾中的壮举、义举,对于政府的救灾措施也要在写作中积极体现。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让我们印象深刻、一次次流泪的总是那些平凡人的感人事迹:废墟中唱歌的小女孩,背着亡妻回家的丈夫,为救学生牺牲自己的老师,哭着要求再救一个的解放军战士……这样注重个体和细节的报道必然带给人们震撼、感动,还有与灾难抗争的信心。

第四,要把握好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度。樊楸榕认为,现实中,网络和手机上鱼龙混杂的真假信息,也容易造成民众心理的不稳定和流言的兴起。如广东柑蛆虫事件中,网络和手机在传播过程中,过分放大问题柑的情况,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当地政府积极解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成绩,在社会上形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造成了当地果农的重大损失。对此,国家应该逐步完善网络信息披露制度和新闻法治建设,实现信息全面、客观、及时、公开和透明,充分保证公民的知情权,避免流言四起,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

第五,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配备先进的技术条件。灾难新闻报道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更是提出较高的要求。复旦大学张志安老师认为,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在动态变化的局势中、在生命威胁的情境中,记者要善于凭借敏锐的新闻触觉采集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因此,从事灾难新闻报道的记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水平。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嗅觉敏锐、反应迅捷、体力充沛等都是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另外,在灾难事件采访过程中,优化采访的技术装备和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各类交通工具如汽车、船只、摩托乃至飞机,各类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乃至卫星传输设备,各类摄像摄影器材,各类安全保障物品如救生艇、防弹衣、求救信号弹等,对采访能够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战地摄影记者为例,除常规摄影器材外,各种通讯手段包括当地普通电话、互联网卡、卫星电话、手电、多用军刀、电热器和巧克力等都是适应战地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资。

其实,良好的技术装备既是帮助记者完成报道任务的前提,也是保障记者人身安全的要素。近年来,国内不少新闻单位尤其是电视媒体,如上海东方卫视等多次租赁直升机用来采访,对增强新闻时效、提高节目质量、改善采访条件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