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正在跨越“禁区”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正在跨越“禁区”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开始跨越一些“禁区”。樊楸榕认为,首先,在时效性和公开性上,灾难新闻报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在冰雪灾报道和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在报道救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实披露了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更加重视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汶川地震报道中,面对媒体披露的家长对于倒塌校舍质量的质疑,政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且在灾后重建中切实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强度。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正在跨越“禁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在重大灾难面前,我国新闻界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一般呈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概括性简讯;2.低调处理版面;3.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往往把党和政府对灾难的救援行为作为报道的中心;4.对灾情缺乏深度、背景、连续的报道;5.强调新闻的教化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展开,灾难新闻亦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回归新闻主体。灾害信息越来越成为公众的一种主动需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渠道的传播手段,让灾害信息几乎无法成为过去的“秘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各种原因,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也放宽了很多。

回顾2008年的重大事件,也许大部分人印象中除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多的是想起一连串的灾难新闻:年初的大雪灾、三月起的手足口病、3·14西藏打砸抢伤事件、4·28胶济铁路相撞事件、6月的南方水灾,而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5·12汶川大地震了。2009年以来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大桥垮塌事件、新疆7·5事件等等又是一系列的灾害新闻,而且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开始跨越一些“禁区”。

樊楸榕认为,首先,在时效性和公开性上,灾难新闻报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震后短短几分钟,湖南在线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的不确定消息,紧接着迅速对其真实性进行了确认;10多分钟后,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4点55分,央视发布首条视频;32分钟后央视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直播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源于我国各级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思想上的解放,很多记者,包括境外媒体在第一时间被允许抵达灾区,实时传递前线消息。媒体通过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公信力,同时合理地引导舆论,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

其次,由一味正面报道走向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在冰雪灾报道和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在报道救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实披露了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更加重视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事实证明,这样的灾难新闻报道并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有利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加显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的民族凝聚力,不断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很好地维护和印证了现存的政治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最后,新闻视角开始延伸到灾后重建、灾后心理、生存状态等领域。一场灾难过后,人们感到痛苦和悲伤,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出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因此,灾难新闻写作的人情因素要格外突出,即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关怀。

灾难新闻不能仅是短期、表面的解读和聚焦,更应该关注事件中各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形成对社会各方面的长期有效的监督。汶川地震报道中,面对媒体披露的家长对于倒塌校舍质量的质疑,政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且在灾后重建中切实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