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微博的特点及传播模式

浅析微博的特点及传播模式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微博的特点及传播模式贺舒,女,1985年出生。本文将对微博的特点和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微博发展迅速的原因,并探讨其日后的发展道路。微博,这个近几年出现就迅速风靡全球的传播工具以其特有的特点和传播模式迅速俘获了大家的心。比如,玉树地震时,青海省玉树县检察院工作人员魏福林利用微博成为第一个对外发布地震消息的人。

浅析微博的特点及传播模式

img103

贺舒,女,1985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在读。

摘 要:从Twitter出现到其风靡全美,从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到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微博产品,短短几年,微博风从美国刮到了中国,并红遍大江南北。本文将对微博的特点和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微博发展迅速的原因,并探讨其日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微博客 特点 传播模式

用百度搜索“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中国网微博、凤凰网微博等等,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而方舟子在微博上质疑唐骏的学历,李开复将自己离职的消息率先在微博发布等事件,使微博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也引来各方媒体的关注并且争相报道。搜狐CEO张朝阳甚至认为,微博正在成为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标配”之一。而微博确实成为了各大网站重点发展的方向,甚至掀起了一轮微博大战。微博,这个近几年出现就迅速风靡全球的传播工具以其特有的特点和传播模式迅速俘获了大家的心。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国内几家中国门户网站的微博产品都是基于对Twitter的模仿。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6月,这家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用户总数达到1.9亿人,每天的Twitter消息(Tweeter)发送总量已达到6500万条,每天新增30万左右的用户。

2009年8月份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通过中国主流媒体的平台进入大众的视野。

微博能如此迅速为大众所接受,与其特点息息相关。

(一)微博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捷性

便捷表现在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从发送信息的角度而言,微博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端口,可以使用网页、邮件、手机等多种工具发布信息,多渠道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甚至可以说达到了随时随地的境界,在这经济为先的今天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接受信息的角度而言,用户只要添加关注,就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即时更新的信息,也就能看到你的微博里的人即时更新的任何信息,哪怕是你喜欢的明星们。与博客不同,用户的“关注”是处于主动关注的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微博的关注友人大多来自真实的生活圈子,用户的一言一行不但起到发泄感情,记录思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人际关系。

另外,微博每次发表的字数限制是140字,这使用户不用顾忌文体、文笔之类的问题,也不用长篇大论,思路严谨。只要如实反映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如此快速、方便的工具自然获得了用户的喜欢。

(二)微博具有“现场直播”的魅力,并且其原创性很强

微博是可以实现“即时分享”的传播工具,“即时分享”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现场直播”。

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可以直接书写,甚至在没有网络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比如,玉树地震时,青海省玉树县检察院工作人员魏福林利用微博成为第一个对外发布地震消息的人。在4月14日早晨5点40分,他被第一次地震震醒,10分钟后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写道:“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震感明显,震级不详……好可怕……”

当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引起大家关注的大事时,如果有微博客在现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将超过所有媒体。

李松博士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微博客上,信息发布的字数限制将每个人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导致各微博网站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而习惯潜水的人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草根们更是把微博当成了展示自己,聆听他人,标新立异的狂欢舞台。

(三)微博创新了社交性新闻传播

网络发展的这些年,网络诉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对网络的诉求正在从网络媒体诉求向网络社会诉求发展与深化。而不断发展中的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需求也在变得日益广泛而深入。

在网络发展的这些年红火起来的邮件、论坛、即时通信、博客、SNS、微博客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为网民拓展关系与发展关系上做出了努力。尽管网民的需求也在升级,但是,这些需求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仍然是社会关系需求。而每一种新兴工具,都是因为它比现有的工具在发展关系方面,有自己更多的特质或特长。关系导致社交的产生,从而产生了圈子。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而Web2.0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时代也是所谓的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但网络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编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对于产品的评判标准,更多地是对自己需求的满足程度与体验的舒适程度,而在网络中,用户需求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与他人的关系。

腾讯也许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它从一个即时通信工具的提供者变成中国目前的第一门户,正是因为它把握住了关系营造这一关键。QQ对使用者来说,并不仅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社交手段与平台,它甚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关系维护与拓展方式,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因为用户对使用的QQ的依赖,从而衍生出对腾讯其他产品的使用。

由社交而产生出圈子文化的交流。当谷歌访问量超越传统门户网站,人们说搜索是网络的核心;当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超越谷歌,人们又说社交是网络的核心。然而真正的核心是背后的小众。搜索小到“我”,社交小到“圈子”。通过facebook的中国版,QQ校友录、人人网(原校内网),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学生圈子,而以书评、影评、乐评等兴趣为主题的豆瓣社区,则是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这些都是小圈子交流。再看看那些QQ群、社区、博主及其追随者们都是小众甚至微众的圈子化交流。

微博客,在这方面似乎有后来居上之势,那是因为它将即时通信、论坛、博客、SNS融为一体,并有所新的发展。即时通信平台上虽然能够一对一互动甚至多对多互动,但是,即时通信平台上多是熟人的互动,接近名人明星的机会少,缺少拓展社会关系的空间;论坛是无中心多对多交流,除了少数人,其他人很难成为主角,也就难以发展出有用的社会关系;博客为个人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也提供了社交的可能,但是它相对封闭,互动性稍微差了点,社交的效果有限;SNS虽然有很密切、频繁而广泛的互动,但是能产生广泛社会意义的互动相对不足。而微博的关注处于主动关注状态,并且既能够与现有圈子保持沟通,又能够拓展社会关系,并且能够发展广泛社会意义的互动,弥补了其他传播工具的不足。

微博创造了一种社交性新闻传播,将关系生产与内容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关系的营造刺激内容的生产,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可大可小、可远可近的社交圈,也提供了社会公共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平台。

微博将便捷性、现场感及社交新闻传播融合在一起,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些特点也给微博的独特传播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微博传播模式:信息的裂变传播

在总结微博的传播路径时,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这样说:“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论坛是“大众传播”模式,每一条信息都面向所有网友,任何登陆论坛的人都可以看到帖子、跟帖、再传播;博客则属于“小众传播”模式,博主的文章只被好友等少数人点击查看,即接收信息,并且,这种接收与不接收,取决于接收者对信息的兴趣(少数RSS订阅的除外),并不具有固定性;而微博中“关注者”的设计,保证了固定受众的存在,并且,这些固定的受众随时都会接收到被关注者发出的信息,这就形成了一种“分众传播”的模式。

大量的信息在不断聚合,产生出大量的传播能量,直到承载着这种传播能量的个体在某一刻进行再传播时,信息便从一个“分众”群传递到另一个、继而另几个“分众”群。“信息的运动不像流星一闪而过,而是像原子的裂变反应,由一种信息扩充出许许多多联系;又从许许多多联系中折射出不同形式的结构。信息的力量就产生于整个的裂变过程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谭天教授曾在对电视传播模式的研究中引进物理学的核裂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他指出,“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Critical)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是引爆性话题。

那么在微博中,是什么充当了“中子”的角色呢?

从Twitter发展中发现,充当微博“中子”角色的是“公共话题”。

2006年的旧金山地震,2008年的美国大选,2009年的伊朗大选骚乱事件……在这些“公共话题”中,微博顺利地完成了其信息传播从聚合到裂变的过程。

当旧金山地震发生时,Twitter用户通过微博发布关于地震信息的时间比CNN和福克斯新闻频道早了近20分钟。这时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微博即时性、便捷性在类似旧金山地震这样的“公共话题”中发挥了自身巨大的优势,爆发出强大的传播力量。之后,Twitter又多次展现出在“公共话题”上无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如今,大家都认可了微博在“公共话题”中分享和发现的功能价值。

国内微博,方舟子质疑唐俊假学历、李开复离职等事件也都体现了微博分享与发现的功能价值。甚至,第一手从微博获得新闻的网站开始与其他频道进行资源整合,作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来。这在新闻铺天盖地的今天,这个优势更显得难能可贵。

微博传播模式将临界点选择为“公共话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受众对媒介及信息的选择性行为。受众选择的是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目前,网络、电视、报纸等,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传播信息海量化,任何一种传播形式,要想使注意、接受、甚至再传播信息的受众群最大化,就要找到能满足大多数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就是“公共话题”。因为,只有“公共话题”关乎最多人的利益,能被最多的受众选择,能引起最大面积的热议。

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国家与社会分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既不依附于国家也不依附与社会的私人领域。”

而我国的公共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的情况是,“现代化的两难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而我国互联网一直遵循的原则是:互联网从业者对网站内容负责,政府对网络生产的内容,尤其是网民自我生产的内容实行监管。这与国外创造微博时高度即时与开放、免除把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然而国情的不同,发展的思路就得相应变化。

2009年7月中旬,我国国内包括饭否、叽歪、嘀咕等在内的主要微博网站陆续停止服务事件使我们注意到“公共话题”对于微博的无可或缺和不可替代。“公共话题”对微博的重要性让我们看到微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公共话题”。因此,微博要想顺利的发展下去,网络监督势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加强信息的监管与管理,同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才是生存之道。

同时,在微博日益流行的今天,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源于微博。如何适当利用这个优点在传播上取得更大的效果对于微博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将微博与其他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传播,包括不同类型的媒体及同一媒体的不同平台,这样也可以将传播效果达到最大,这也是可以探索的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兰.关系建设:网络经营变革的关键

[2]丁海曼.电视传播的哲学

[3]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

[4]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