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

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访谈: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翁 佳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加重视沟通、交流的过程与结果,而访谈,正是进行深度交流、从容互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事实上,访谈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但在我国它又的确是随着电视访谈节目的普及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如上所述,访谈元素在多种节目类型中的广泛渗透已成事实,这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有普遍的访谈能力。

访谈: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

翁 佳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加重视沟通、交流的过程与结果,而访谈,正是进行深度交流、从容互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访谈的字面含义,有“访问”与“谈话”的元素,并暗含“调查、寻求”的意义,即是一种有目的的交流性谈话。访谈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可沟通信息,又可沟通思想与情感。

过去,访谈主要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大众传播中出现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电视访谈节目改变了这种状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视访谈的繁荣有目共睹,但也繁荣得比较粗放,还需进一步理清思路与规律以利其良性发展。本文将以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为起点展开论述,由此透视访谈在播音主持领域里的典型含义,兼及访谈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

90年代中后期,以谈话体的有声语言为节目主体的电视节目日渐增多并形成气候,这类节目被笼统地称为电视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专访和谈话节目的总称。

事实上,访谈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但在我国它又的确是随着电视访谈节目的普及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因此,从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入手进行相关分析是一个容易进行的角度。概括说来,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93~1996年,开创期

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的创办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开播,属于开创期,经过数年探索,访谈节目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初露端倪。

(二)1996~2004年左右,飞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受《实话实说》的启发和影响,各种各样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迅速推出,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和不少市级电视台在短时期内都有了自己的访谈节目,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9月,全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已多达179个,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增减减,至2004年,包括电视台制作播出和独立的节目公司制作发行的电视访谈节目的总量大约稳定在250到260个的水平线上,访谈节目已成为主流的节目类型。

(三)2004年左右至今,平稳发展期

这段时期有四个特点:

第一,访谈节目和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再迅速增加。根据2008年出版的《2007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全国广播电视“节目设置与播出”部分所提供的数据与过去四年数据的比较来看,访谈节目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名牌节目主持人队伍也基本稳定,不再“新人辈出”了。

第二,虽然典型的访谈节目发展速度放缓,但访谈元素却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节目内容中。这里的“访谈元素”,是指以谈话体的有声语言(尤指由主持人引导和参与的谈话)为节目有机组成部分的元素。我们发现,或长或短的访谈段落在许多非典型访谈节目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新闻节目中的现场连线,社教类节目中段落完整的谈话,甚至综艺节目、颁奖晚会中与嘉宾的简短对话,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访谈的意味。

第三,访谈形式多元化。除了典型的一对一专访和群言的谈话形式外,还发展出了多元化的访谈方式。

第四,访谈能力普遍化。如上所述,访谈元素在多种节目类型中的广泛渗透已成事实,这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有普遍的访谈能力。

二、访谈在播音主持领域中的典型含义

通过梳理电视访谈节目在我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尝试做如下归纳: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交流性对话,“访谈”在电视播音主持领域至少有三方面的典型含义:

一为访谈节目,即以谈话体的有声语言为节目主体的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对话》、《面对面》。

二为访谈元素,即渗透在诸多非典型访谈节目中、有目的交流性的对话元素。

三为访谈能力,即播音员主持人以有声语言来开展和引导有目的交流性对话的能力。

有层次地分析访谈在播音主持领域里的典型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本科教学中明确一个方向:我们已经为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访谈节目主持”的专业选修课,但事实上,主持访谈节目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较多的生活阅历,而大多数本科生并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因此,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并不一定是“主持访谈节目”(这个目标有些脱离实际),而是扎实地“培养访谈能力”,视访谈能力为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为学生今后的业务发展打好基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课程教材最终定题为《访谈能力培养与访谈节目主持》,并获得批准。

三、访谈能力———较高期待和较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由于可以承载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轻松亲和、在操作上又有繁简随人的灵活性,访谈元素参与到了包括新闻、体育、社教、综艺娱乐甚至颁奖晚会等几乎所有电视节目中去。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期待着播音员主持人具备较高的访谈能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节目昭示了这一趋势:

2008年初,CCTV第五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经过半年多的激烈角逐落下帷幕。由于这是行业内最具权威性的比赛,也由于每届大赛都成功地遴选出了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因而此赛事成为播音主持行业业务发展的风向标之一。这届大赛在业务考核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淡化了才艺展示、英语水平等内容,以报道和访谈为主要比赛环节,重点考核新闻素质。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大量访谈环节的运用,在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的每场比赛中,都有访谈环节出现,选手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分别与组内选手、受邀嘉宾和评委进行访谈。尽管能做一些事先的准备,选手们仍普遍感到访谈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们的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访谈目的不明确、逻辑层次不清、语言方式生硬等问题。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忖———在访谈能力如此重要的今天,我们准备好了吗?

2008年5月12日以来,抗震救灾特别报道牵动着人们的心,其报道方式也创造了中国电视报道的诸多纪录。主持人作为节目进程的重要操控者和节目内容的重要组织者,在不断和演播室嘉宾的交流、和现场记者的连线中“撑起”长时间的动态连续报道,这类“有目的的交流性谈话”都可算是广义上的“访谈”,主持人的水平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中被检验和锤炼。接着,在8月6日推出的由白岩松和欧阳夏丹主持的晚间节目《奥运全景》和接下来连续近20天的奥运会动态连续报道中,主持人的访谈之路还在不断继续,今后的电视新闻节目无疑将延续和发展这样的方式。

比较典型的例子还包括央视新闻频道经济频道分别推出的年度品牌节目———《CCTV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和《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数年来,这两个特别节目都引入了现场人物访谈元素,将访谈片段严丝合缝地嵌入颁奖典礼中,使得节目的信息量和人文气息都较传统的颁奖典礼更加充沛丰满,这种模式也被各地方台频频效仿。

虽然访谈无处不在,但却并不是处处放光彩———电视节目中访谈效率低下、语言失当的情况比比皆是;电视访谈节目数量虽多,质量却良莠不齐;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寥若晨星;许多节目对能到位地把握访谈元素、从容执行访谈环节的主持人求贤若渴却又求而不得……究其原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我们似乎缺乏科学完整的能力培养机制和训练方法来培训这种重要的能力。

如上所述,对访谈人才的渴求,对访谈能力的盼望和访谈能力培养机制与训练方法的薄弱已经成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一对矛盾。

四、对访谈能力培养机制与训练方法的探索

目前业界对于访谈节目和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研究比较丰富,对于节目主持人思维和语言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研究也有所开展,但对于访谈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关注“口才”的读本,但内容以演讲和辩论居多;也有关注“沟通方法”的实用书籍出现,但大多缺乏系统的训练体系。在高校的教学法研究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清华—哈佛高管班开设了沟通课程,并出版了专著《深度访谈———如何结交陌生人》,该书从专业调查技术角度,结合一些深度访谈案例,对深度访谈技术进行了阐述,该书虽然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切入角度大相径庭,但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与新闻业务、新闻采访相关的教材和专著比较丰富,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相关著作有两种,一为《交流访谈及其互动沟通技巧》(作者为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丹芬妮·M.基茨),另一种为《访谈技巧》(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这两本著作所介绍的访谈方法都较西化,更适合在西方文化语境下进行探索性的谈话。总的来说,能搜集到的海外资料中,涉及访谈能力培养和大众传播中访谈方法的内容比较有限。

尽管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材料十分有限,但对访谈能力培养机制与训练方法的探索已经开始———在一定的理论准备和多年关注、研究电视访谈节目的基础上,电视播音主持教研室从2006年起开始在本科生第七学期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电视访谈节目主持”的教学环节,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即通道班)。到目前,03本科和04本科的学生上了该课程,此外还给07级硕士生开设了36学时的公选课《访谈能力培养与访谈节目主持》。经过两年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实践,相关教学理念逐渐明确,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不妨尝试着小结如下:

(一)访谈过程要素和能力要素

要解决访谈能力培养问题,首先需解析访谈的过程要素。电视节目中的访谈似乎是从有声语言的你来我往开始的,但事实上,在此显性过程之前还有其他的隐性过程要素———首先,作为有目的的交流性对话,确定话题,并使之明确到可操作的程度是重要的。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教学实践中,本科学生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谈话目的不清晰、不具体,例如在练习中,学生只有访谈的大致方向而无具体目的,常常造成谈话内容的空洞。其次,占有和组织谈话材料,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优秀的电视访谈在看似轻松随便的谈话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充实而富于秩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需要事先有所准备的,对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积淀尚不厚实的本科生来说,访谈前的材料准备尤其重要。接下来,才进入谈话过程———提问、追问、转折、承接、倾听及其他的显性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把访谈的过程要素归纳为:明确谈话目的———组织谈话材料———进行谈话过程。与此对应的能力要素为:发现进而明确掌握话题的能力———收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现场谈话的能力。

(二)访谈能力训练的初级方法

在确定访谈过程要素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逐步确定了访谈能力训练的初级方法———备、说、听、问、述五步训练法,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十人以下的小组合作完成效果较好。

具体步骤为:首先将参加练习的学生按人数平分成A B两组。

备———A组学生事先准备一个话题,并作好材料方面的梳理和准备工作。

说———在有计时要求和事先准备的情况下,A组学生分工合作陈述话题。

听———在A组学生陈述的同时,B组学生倾听,可做笔记,但不得打断A组学生的陈述。

问———在有计时要求的情况下,B组学生向A组学生提问。提问通常不以质疑为目的,而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和确认A组学生所述信息。

述———经过短暂准备,在有计时要求的情况下,B组学生合作复述A组学生的话题,并可加入自己的简短评论。

最后,由教师指导总结。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语言状态积极,语言清晰流畅,富于交流感。

这一简单的基础性训练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为重在补短。一般来说,本科生语言表达状态较好,但语言内容质量不高。这个训练把语言内容质量的要求放在重要位置,重在补短,特别强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清晰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二为强调顺向交流。质疑性访谈以其鲜明强烈的风格深入人心,本科学生也能迅速模仿其外在特点,并易形成一种浅薄的质疑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浅薄的质疑习惯容易让学生浮躁,不利于访谈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因此在基础训练阶段,宜引导学生以顺向交流为主。

(三)访谈能力的培养需要层层递进的连续过程

访谈能力的培养需要层层递进的连续过程。理想状态下,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受到访谈能力的初级训练,而后层层递进,直至具备较高级的访谈能力。目前我们在本科四年级学生中开设课程,虽有一些成效,但因为起步较晚,也有很多遗憾。

访谈本来始于生活,不止于节目,但正是十余年来的电视访谈历程,见证了言路渐开、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给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动力和压力。这里,谨将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诉诸笔端,期待更多的交流和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