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兴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宜兴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 宜兴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一) 旅游业发展定位:依托宜兴市独具的地脉与文脉,借助长三角旅游网络组建之机,整合资源,突出长三角近层圈最佳山水生态区,环太湖旅游圈的西太湖旅游中心地,无锡市旅游的强势南翼3个层面,将宜兴建成为太湖西线一流的生态旅游城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30%,把旅游业培育成宜兴的支柱产业。

五 宜兴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一) 旅游业

发展定位

依托宜兴市独具的地脉与文脉,借助长三角旅游网络组建之机,整合资源,突出长三角近层圈最佳山水生态区,环太湖旅游圈的西太湖旅游中心地,无锡市旅游的强势南翼3个层面,将宜兴建成为太湖西线一流的生态旅游城市

发展目标:

至2010年,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0%。接待旅游总人数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30%,把旅游业培育成宜兴的支柱产业。

发展措施:

(1)以景区扩容、深度开发为抓手,强化宜兴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对现有景点和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注重融入高科技手段、现代意识,突出参与性,抓好资源的二次开发。在努力提升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推进“陶瓷商贸城”、“善卷风景区二期”、“竹海三期”工程建设,形成“秀山、丽水、名都、浓情、名人故里”五大主题系列和善卷、竹海、氿滨、蜀山四大旅游板块。

(2)积极开发以体验式旅游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宜兴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旅游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功能较强的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保健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旅游景区因地制宜地增设休闲功能。在培育一批高星级饭店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发一批汽车旅馆、青年旅舍、乡村客栈,以满足度假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

(3)以整合食宿行游购娱相关产业为契机,提升宜兴旅游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行旅游单位推荐制度,重点发展一批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和旅游文化娱乐场所。到“十一五”末,全市形成20家左右配套的旅游推荐单位。培育一批具有宜兴特色的地方美食,组织一批具有地方风情的文艺节目,开发一批面向中外游客的演出场所,着力打造宜兴的“文化之旅”。

(4)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拓展宜兴旅游的市场空间。积极与苏州、无锡、扬州、杭州、黄山等城市形成联动关系,吸引更多的国内中远程观光、度假客人;通过区域内各景区、各旅游企业的合作,降低发展旅游的成本和风险,丰富宜兴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宜兴旅游的整体优势,提高宜兴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健全联合发展机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资本与利益纽带促进旅游业的联合发展,联合进行市场开拓以及旅游宣传促销。

(5)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机构能力和企业活力。进一步转化宜兴旅游局的职能,成立旅游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和协调功能,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建立旅游项目监测机制。积极培育旅游产业主体,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把企业推向市场,通过产权重组和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扩张,以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使其在正规经营、正当竞争、树行业形象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对小型企业放宽政策,走特色化、个性化的路子,鼓励多种经济形式的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6)充分利用多种促销手段,健全旅游市场促销体系。近期国内市场主要定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增加游客数量为主要目标;中期国内市场主要定位在江浙沪皖旅游市场,以提高旅游收益为主要营销目标;远期应将旅游收益更好的国内远程市场作为目标。同时要积极开拓海外旅游市场。在保持和巩固现有旅游市场的同时,通过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来建立游客对宜兴持久的忠诚。实施旅游形象战略,塑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旅游促销基金,开展以“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为主的大联合旅游促销,重视营销手段和方法创新,运用旅游广告、节庆活动、互联网、销售激励和旅游展览等多种营销手段加强市场促销力度。

(7)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宜兴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再培训的力度,以本土化旅游教育工程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导游人员、饭店服务人员、景区购物场所经营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实施旅游人才开发制度,大力加强旅游人才特别是旅游高端人才开发力度。一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吸引旅游人才来宜兴发展,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宜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 商贸业

发展定位: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商圈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功能调整和业态创新为突破口,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信息化的购物中心和建材市场集聚区为重点,建设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整、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最终把宜兴建设成为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零售业总体上适应时尚、健康、便利、个性化、多样化、多形式的现代消费需求,经营品种、业态结构、网点布局科学合理,初步营造出富有宜兴特色的商业氛围。

到“十一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94亿元;超亿元企业达到4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1家;市场成交额达到300亿元,亿元以上专业市场达15个,其中1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6个,5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1个。

发展措施:

(1)提升宜兴专业市场的能级。

精心组建以新华东石材市场、巷头建材市场群和中国陶都陶瓷商贸城为核心的“建材集聚区”,形成一个长三角区域性的建材交易中心。整合巷头村现有专业市场,依靠市场准入,限制低档的建材家具市场入驻,积极引导现有专业市场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宜兴专业市场的知名度。

(2)优化“两个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即以宜城人民路和解放路交叉口为中心的老城区商业中心,其商业区范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向滨湖新中心发展。完善原有人民路商业街的商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设施,严格控制同类大中型新商业网点的建设;在滨湖新中心合理设置购物中心、专业店,配套设置中高档餐饮网点和文化娱乐等休闲设施,形成以品牌专卖为特色,拥有一批代表性的购物商场、精品百货、名品专卖店、超级市场的商业中心,突出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综合功能,满足市内外对中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塑造宜兴消费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形象。

市级商业副中心,即以丁蜀镇蠡蜀路为中心的丁蜀组团商业中心,重点完善发展蠡蜀路、解放路、白宕路的商业设施,在原有商业设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购物中心、中型百货、连锁超市、便民店、大型餐饮店等商业设施。同时,建设东坡路商业街、公园西路陶瓷商城、火车站站前购物广场和综合超市。

(3)打造“四条特色商业街”。

金三角茶文化一条街:以茶叶品牌展示、茶叶和茶具的现场制作表演、茶艺表演、品茶和经销活动为主,重点为外地游客和本地茶客服务。

长桥河商业休闲步行街:包括多种专业品牌商店(如陶瓷旅游商店、精品饰物商店、地方名特优商店等)和休闲茶餐馆,融购物、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集中展示宜兴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蜀山老街旅游街:依托源于宋朝的蜀山老街,保留老街风貌,改造建设一条主要经营紫砂陶瓷用品和工艺品,集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商业街,集中展示宜兴悠久的紫砂产业和陶艺文化,重点为外地游客服务。

岳堤路餐饮街:在现有酒店、饭店商业设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高档餐馆、酒吧、特色火锅店等休闲娱乐设施,适应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三) 房地产

发展定位:

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的宜居型地产,稳步发展旅游地产和商务地产,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将宜兴打造成太湖西线一流的人居城市。

发展目标:

至2010年,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住房保障体制,使房地产业在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中趋于成熟。

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统一规划布局,加强对现有开发建设用地的分类指导,合理确定各类商品房的开发比例,实施集中连片开发,限制零星分散建设,适度控制总量。

发展措施:

(1)以东氿新城建设和环科园开发为契机,精心打造“宜居”的城市品牌。东氿新城应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坚持低、中、高档住宅合理配置,规划沿龙背山麓、东氿及中央公园区规划中高档住宅,包括独立别墅、联排别墅、复式住宅、多层住宅、小高层和高层住宅等。东区地块的西侧和北侧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同时,坚持公共交通优先,设立大型公共交通换乘中心,提升东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另外,东区应建设医院、学校、大型超市、便利店等互补互动型的服务设施,并建设体育中心、图书馆、规划展示厅等立体式的文体中心,努力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社区。

(2)合理布局房地产开发,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商业、办公和住宅用房开发比例,分批分类、合理开发具有滨湖风情的别墅带,适度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定销商品房的供应量;科学引导住宅开发和建设,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楼盘和生态型、文化型、园林式的住宅小区,全面提升沿街商品房和居住小区的建设质量。

(3)合理改造老城区,积极开发新城区。积极做好城市与乡镇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促进人口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安排改造计划,优先进行沿街、沿景、沿河区域的开发和沿大型社区的改造,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滚动实施。

(4)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整顿市场秩序,特别是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及时监控房地产市场动态,引导房地产投资与消费。

(四) 现代物流业

发展定位:

充分利用宜兴市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建成立足宜兴市都市圈,辐射苏浙皖接壤市县的公共物流平台,将宜兴建成长三角区域性物流中心之一。

发展目标:

形成以批发配送、仓储中转、湖河直达运输、公路快速运输、铁路大宗运输和信息即时服务为主体的物流体系;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服务水平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满足市内生产、生活需要的市域快捷配送网络,支撑不断扩大的电子商务发展。

发展措施:

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1)中心工程——宜兴城西物流园区

依托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依托兴旺的商贸流通业和不断发展的专业特色市场,利用锡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104国道、新长铁路交叉处的交通优势,在城西建立设备完善、功能配套、辐射性强、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一体,立足宜兴,辐射苏、浙、皖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发展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等服务功能。

城西物流园区以区域物流为主,兼顾市域物流,发展大宗散货的多式联运,将其建成为企业提供代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定船、定仓、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综合型物流园区。

(2)网络工程——建设宜兴物流基础设施与企业网络

载体网络:在城西物流园区的基础上,在全市布局大型物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与综合客流中心,形成遍布全市的物流网络。

②企业网络: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培育本地龙头物流企业,援助中小物流企业。到2010年引进5家左右世界著名物流公司,扶持和建立2~3户业务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国内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与物流相关和支持行业,包括分拣、印刷、包装、广告、物流信息咨询、物流技术开发、物流系统开发等。

鼓励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加强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鼓励工商企业剥离自有物流系统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适当限制新设企业的物流场地供给。

(3)敏捷工程——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提高宜兴物流效率

成立专门的物流信息服务公司或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具体负责通讯网络系统、信息化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建设一套完整的共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支持物流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共用信息需求的支持,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层次上的信息。

建设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开发运作层客户的应用服务,包括供应链过程的跟踪、监控、报表服务。

建设海关报关系统,实现电子通关功能和关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口岸管理系统,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和税务综合管理系统的电子化。

建设银行/税务系统,建设银行、保险、税务等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信用认证中心,推动物流活动中财务结算(特别是外汇结算)电子化进程。

(五) 金融业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润滑剂作用,通过完善金融产品结构,扩大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以及融资租赁等行业的发展,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宜兴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末,宜兴市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金额达5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贷款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发展措施:

(1)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银行要和企业、政府之间建立互动、互信、互通机制,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调整信贷结构,主要将信贷资源集中于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不断扩大对弱势群体的贷款规模,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

(2)加强分类指导,实行灵活的授信方式和贷款方式。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信贷市场,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产业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贷款,比如开展存单、房产、原材料、出口退税单以及应收账款等形式的抵押或质押贷款;提倡包收包贷和以个人财产为担保,以及由担保公司全额担保的融资方式。

(3)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宜兴的金融生态环境。实施信用工程,重塑社会信用基础。依靠金融系统完备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面向社会的信息发布、查询交流和共享体系,着力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良好平台的作用,加快与工商、法院等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全面的联合信用信息的征集与评价体系,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制约与惩戒机制。在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健全个人信用的诚信制度、消费制度、担保制度和评估制度。

(4)加大宜兴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增强金融造血功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争取国内金融机构在宜兴设立分支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宜兴金融服务质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宜兴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六) 科技服务业

发展定位: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的原则,结合宜兴实际,突出重点,通过“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载体建设,推动宜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宜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宜兴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宜兴市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全省前列,为宜兴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5%。大幅度提高全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争取向国外申请专利5~10件。三项经费支出要占年度财政支出的2.5%。

发展措施:

(1)加强技术创新,为宜兴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支撑

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推进“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实施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引种示范,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集约化农业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和应用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重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企业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CAD、ERP、CIMS在重点制造企业的应用,提升宜兴市重点制造业的设计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环保、电线电缆等优势产业的壮大,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电子电气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2)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实行产学研联合,形成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研基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宜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其健康、快速成长。实行专项扶持政策,支持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等创新服务机构的功能,面向中小企业,促进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常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

突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0年将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企业累计达到200家。大力搞好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经纪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推进有条件的中介机构实现企业化管理或转制为企业。

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建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初期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或间接进入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配套改革,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吸纳、使用和激励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加快建立与完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分配机制、资金扶持、激励创新等相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3)加快环科园、工业集中区、星火密集区和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推进环科园“二次创业”。把环科园建成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基地;国内外环保信息、技术、产品交流、合作及环境工程配套、协作的窗口和辐射源;科技信息、专业技术培训、产品交易的基地;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及宜兴市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成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环保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环保产业基地。

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高地为目标,以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为重点,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综合利用已有产业、人才、技术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增强国家高新区的整体竞争力,带动省级高新区的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带动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提高。

着力提高星火密集区建设水平。星火密集区建设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幅度提高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以当前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需求为主线,围绕基地发展目标,进一步集成资源,重点实施并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做强做大基地支柱产业,提升基地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基地龙头企业和产品,加快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跟踪国内外创新动态,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升级。

(七) 社区服务业

发展定位:

以“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为方针,推动社区服务业与东氿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相结合。重点发展医疗、教育、养老、家政、物业管理、体育健身等行业,为把宜兴建设成太湖西线一流的人居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发展目标:

立足于扩大就业和方便居民生活,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动员、引导和依靠全社会力量,推动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十一五”期间,社区服务业增长适当快于GDP的增长幅度,形成以市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重点,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发展措施:

(1)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在巩固和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和单位的低偿、有偿服务项目,基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结合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开展家政服务、便民早点服务、商品销售、家庭装饰、托幼托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针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开发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物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结合社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发社区环境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社区保安、车辆看管、再生资源回收、小区物业管理等项目。

(2)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在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作用,在街道办事处设立就业服务组织,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各级就业服务组织为纽带,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的社区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尽快实现全市社区就业信息共享。培育和发展以公益性为主,公办、民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力中介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包括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社会保险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

(3)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级社区“五室四站一校一场所”(即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卫生站、社会保障站、社区学校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并建立社区事务公开栏和宣传栏;利用福彩资助资金和街道办事处(镇)配套资金,兴办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老年星光之家”;积极兴办为残疾人和儿童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实现社区无障碍化服务。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建设。进一步加快村改居、镇改办的步伐。老城区的社区设施建设以购买、置换和改造为主要途径,避免服务设施挤占公共空间和绿地。

(4)加快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按照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街道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市建立5家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各区至少有1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起龙头带动作用的社区服务业实体,在市、镇、街道形成“大社区服务业”发展格局。

(八)信息服务业

发展定位:

坚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信息化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为重点,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社会运作效率为核心,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突出重点应用工程,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为把宜兴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

发展目标:

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各种主干通信网络实现宽带化、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普遍,能为各方面提供准确、及时、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信息化综合环境等方面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建立一个完善的符合宜兴基本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全国同等县市的一流水平,初步建成“数字宜兴”。

发展措施: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宜兴”基础。加快“宜兴信息港”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确立市域基本通信平台。以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为基本组网模式,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多媒体传输信息网络,为全市各个行业和领域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服务,初步形成“数字宜兴”硬件环境。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引领信息化全面推进。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连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镇和各部门的党政信息网络,为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和事务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逐步实现同级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14个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口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公共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60%以上的政府对公服务项目上网运行,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较大的加强和改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付诸实施,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3)突出制造业信息化,加速企业信息化步伐。实施“一二三”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即在全市实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2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镇(园)、3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行业。通过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相关企业和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面提高宜兴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示范企业中新产品贡献率达到60%;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攻关10项,促进10家左右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培训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人员10000人次以上。

(4)形成信息产业优势,提高宜兴产业竞争力。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成以信息装备制造业、通信服务业、网络服务业和软件业为支撑的初具规模的信息产业体系,努力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拥有知名品牌和规模效益的重点骨干企业,继续做强做大电线电缆制造业,大力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信息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