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焦点访谈》看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从《焦点访谈》看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焦点访谈》看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吴耀晗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以报道+评论的独特传播方式以及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直观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普遍采用这种评论方式。夹叙夹议的评论方式,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其他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是经常使用的方式。电视新闻评论要有生

从《焦点访谈》看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吴耀晗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以报道+评论的独特传播方式以及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直观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种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评论,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名牌栏目。此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纷纷效仿中央电视台的做法,一时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各台呈遍地开花之势。然而,在这类节目普遍升温的背后,一些脱离生活、粗制滥造、内容肤浅,甚至有些低级庸俗的节目,也开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至今,我们有必要用理智和审慎的态度来审视栏目所拥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求和展望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广阔前景,这对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在形式上声画结合、视听兼备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综合运用画面、字幕、语言和实况音响的新闻形式,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完美结合,并因此而区别于广播和报纸的评论。“形象化政论”是对这种模式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电视新闻评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播评论,一种是图像评论。口播评论重在说理,用语言评述来表达对事物的观点、思想和态度。图像评论主要是借助画面、同期声、字幕等电视手段来表现事实,为分析、议论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电视新闻评论以声画的完美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综合理解评论的内容,从而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生活、认识现实、把握真理。

在展现声画完美结合方面,近年来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还是地方台的评论节目,都非常重视现场实况音响的论据作用。这些节目大都采用记者现场采访、公众现场评述的方式,声音运用非常丰富。

声画结合是电视的优势,但电视评论如何更好地让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一般而言,电视工作者往往更注重画面的表现力,挖掘可“视”的评论功能。殊不知,如何充分调动声音即同期声、实况音响等在造型、画面表现、情节发展、节奏、结构乃至引发受众思考等方面的作用,也应该引起电视工作者的思考。记者采访的声音,电视评论中主持人的解说,当然在叙事、状物、抒情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然而现场的实况录音有时则显得更重要。2003年,陕西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为了展示失地农民的痛苦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农民疾苦的麻木不仁,给观众看到的画面是水河堡村的残垣断壁、枯木断枝,是跪在地上失声痛哭的妇女,是住在鸡舍和瓜棚里的村民;听到的是哭声、愤怒和控诉。这一切来自现场的画面和声音所产生的感染力,比单纯的文字转述要有力得多。像这样把声音与画面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节目并不是天天有的,有些节目,有时会出现一些累赘、多余的音响和画面,这可能是记者捕捉声画的功夫欠佳,也可能是记者对题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提炼,对本质的瞬间缺乏感受。

在展现画面论据时,也要积极运用字幕的画面作用。字幕作为电视的可视因素是对画面和画外音的有力补充。在有些情况下,字幕比声音更能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联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电视是以画面见长的,它有别于广播和报纸的正是它形象逼真的画面作用。在电视评论中,尽管画面的视觉形象占重要地位,而适时的字幕显示仍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尤其是一些数据性的字幕显示,可以诱导观众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和理解。但字幕显示并非多多益善,根据需要,应保持相对简洁的画面,留下必要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这是字幕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在评论方式上采用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叙中有议、议中有叙的评论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的特色。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普遍采用这种评论方式。

电视新闻评论对“叙”的处理是抓住一些大家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做深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的叙述。所叙事实贴近生活真实,并不追求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而是展现一个个既有典型意义又有逻辑联系的图像,甚至是一些细节性的画面。节目以叙带议,有时画面本身在叙的同时也是在评。公众直接评说既是对叙的补充,又是对叙的判断,把叙和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事实多于评论,事实支持评论,评论紧扣事实。

夹叙夹议的评论方式,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其他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是经常使用的方式。尽管其中精品很多,但有时仍不免让人感到牵强。比如,有些作品在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时,所“叙”画面经常出现空位镜头,渲染了一些无价值的画面,或摄录了一些无意义的现场音响,结果造成事实堆积,有叙无评,对事实的本质提炼不纯,因而画面也缺乏典型性和内在联系。画面主题背离节目主题,画面事实难以成为支持说理的论据。有时“叙”和“评”穿插欠当,缺少结合,评论的层次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夹”的格局。“叙”和“评”只有有效穿插才不至于成为“叙”、“评”分家的两张皮。两者在穿插的同时,必须围绕评论的主题,使叙成为评论的依据,评论则必须基于叙的事实做出准确的判断。

夹叙夹议方式在电视评论中运用时,还应注意与声画捕捉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刻意摄取一些寓意深刻的细节,对脱离主题的画面少拍或不拍;二是捕捉具有证明意义而非阐述意义的事实画面;三是尽量用事实的动态形象说话,以导出观点;四是记者、主持人少评或不评,而要让当事人、采访对象多评;五是评从叙中来,叙以评为中心。

二、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发展不容忽视的根本问题

展望未来,如何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加成熟,特别是对地方台来说,如何立足本地办出特色、多出精品,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1.强烈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评论的生命线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方式,它始终离不开新闻评论的共性而存在。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永远是评论的一个根本问题,而电视新闻评论新闻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它的时效性。时效性通常有双重含义:一是时间,即尽可能缩短评论与所反映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二是时机,即重视因时因势,增强电视新闻评论对客观实际的影响,而不能单纯地争一时之快慢,要合时宜。时效性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注重绝对时间,又要讲究相对时间。电视新闻评论要有生命力,就决不能放弃对时效性的追求,特别是那些针对特定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舆论控制的主动权,赢得先声夺人的优势,马后炮的新闻评论则会失去其本应具有的价值。然而,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作为电视新闻评论也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留下负面效应。“度”的把握在这里仍显得十分重要。

2.明确的受众性———电视新闻评论生存的土壤

受众性也即一般意义的群众性,这一特点是为大众传媒本身的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反映人民的呼声。受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评论的选题应来源于广大受众,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选择为大多数人关心,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当前,全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的原则和定位上多是遵循“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的思路。这一思路就决定了节目在选题范围上有“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如省级电视台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市级电视台,他们的新闻评论节目对“三农”问题的选题不多,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此外还应注意选题的多样化,以满足多层次受众的需要。

其次,受众性还表现在传播技术的操作上。由于多是现场拍摄,受众能直接参与,可信度较高,因此受众性比较明显。但这种受众性是通过记者来实现的,记者应具有对现场的观察、判断、描述、控制、提问等能力。唯有如此,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才能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从而给受众以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

最后,受众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通俗化,即栏目的内容应通俗、大众化,表现形式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3.强烈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功能

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感染力强,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电视新闻评论以其形象化政论的特点,使它更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能够更直接、更明确地表明对事物的立场和观点,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电视新闻评论应自觉地成为党的声音的前奏和向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适时、适当地揭露一些社会阴暗面,弘扬正气,这也正是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原则。

电视新闻评论除了政治导向外,还要注意市场导向问题。这对地方电视台来说尤为必要。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市场导向问题常常被扭曲、变形。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市场导向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驱动是显而易见的。但电视新闻评论断不可滑入有偿新闻、有色新闻的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