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在题材选取上下工夫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题材的正确选择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基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定环境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能拍到典型环境中典型镜头的记者才是好的电视记者。”

一、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一)在题材选取上下工夫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题材的正确选择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基础。只有选对了题材、选好了题材,才能够在报道中突出主题,才能发挥现场直播的新闻效应。

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做现场直播,有些意义不大、缺乏情节、过程拖沓、进展迟缓的事件不适宜做现场直播。现场直播的题材选取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要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现场对于表现新闻价值有重要意义的、能让电视的图像传播特性发挥最大效应的。就选材而言,现场报道不能仅限于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应该扩展到更广的社会层面,也就是要实现选材的多样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材:

1.从现场感强的重大突发事件中选择题材。诸如战争、地震、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矿难等一些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这类事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场感强、不可预知性大。现场本身就极具新闻价值,因为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集中在一个新闻现场,新闻事态发展的不可预知性能通过现场唤起受众的心理期待,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样的新闻现场报道,电视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从政治性强的重大事件中选择题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大都是一次性的,常常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正是“新闻即历史”(也就是“今天的新闻”构成了“明天的历史”)的观念影响,人们都迫切希望即时了解这些事件的真相,满足一睹为快的欲望。由此电视现场直播报道就是满足人们这种欲望的最佳渠道,人们也养成了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声形并茂的事件现场的习惯。例如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每年的全国“两会”、“神舟”飞船上天等都是电视现场直播的最佳题材。

3.从群众关心的社会“难点”和社会“热点”中选择题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中央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同时群众又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现场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只有直面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传播人民群众的意愿,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服务性才会体现,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同时通过现场报道,人们也能够从现场的客观事实出发,进行理性思考和综合分析,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二)在报道上下工夫

1.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

重大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尽管现在很多新闻媒介都有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预案,但由于每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不尽相同。现场报道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现场发生的事件,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可以感受到现场的瞬息变化,把握事件的发展脉搏,这样可以排除受众对新发生的事件认识上的怀疑,较大程度减少受众对事实的误解。这就要求电视记者一定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现场信息鉴别力,并在瞬间将汇集的信息过滤,尽快进行报道。因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效性也越强。

首先,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场报道要真实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能够抓住重点,突出主要内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定环境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记者第一时间要赶到现场,在现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时刻注意拍摄新闻现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并迅速作出反应,抢拍、抓拍典型画面。还要能尽快在现场找到当事人、目击者,多方听取现场知情人的看法、有关部门的意见,了解事件进展情况和人员伤亡及组织抢救情况,了解到这些基本情况后,才能准确地将新闻事件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

其次,在现场报道中要注意抓住身边的细节。突发事件不管大小,记者都很难把每个方位的情况一一详细报道,因此在现场报道时,记者都要讲述自己所在之处的情况是如何险要、如何组织营救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身边现场的细节,用现场的细节来展示,说服受众,感染受众。“能拍到典型环境中典型镜头的记者才是好的电视记者。”这里所说的“典型镜头”指的就是突出细节的镜头。朱羽君等人也曾经说过:“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往往被无数的枝蔓繁杂的细节所掩盖,所以对纪实题材来说,不是去创造、想象细节,而是去选择、捕捉那些具有表现力的、能深入本质的、能深入人内心世界的细节,记者要在繁杂的生活中认识和判断形象的价值,认识某些细节在揭示主题上,表达人的情感方面具有的最大的视觉价值,然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角度和景别将它们强调出来。”[9]因此,通过呈现事件现场的细节这一直观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阐明新闻事件的本质。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就有许多感人细节的展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现场气氛,种种在倒塌房屋底下救人的感人细节,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展示在受众的眼前,加之图像再现现场情景,使受众能够感同身受,与现场记者产生共鸣。现场具有表现力、震撼力、冲击力,扣人心弦的细节画面比任何解说词、现场描述都符合事实本身,更真实生动,也更容易打动受众。

再次,现场报道一定要注意报道口径。突发事件正因为是突然发生,往往使人们措手不及,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事件发生后,人命关天,现场总是在争分夺秒组织抢救,根本顾及不了记者的采访,因此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要注意消息来源的准确性,在抢时间的情况下,最好先讲述自己目击的情况,采访目击者的情况和当事人的感受。同时要与当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联系,尽量从正规渠道获取确切的信息,防止为了抢新闻而误发信息,误导舆论。对于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可以作后续跟进报道。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并不是把画面呈现在受众面前就算了事,而是要让受众透过现场画面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记者还要及时介绍背景情况。此外,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可以抓住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报道,记者可以有意识地从大多数受众的兴趣出发,向当事人或目击者直接提出问题,让他们直接回答,减少中间环节,增强现场报道的可信性。

2.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现场报道

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因为事先预知,往往成为很多新闻媒介的同题作文,是否能够做好这类报道关键在于报道组记者的功底。因为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都是事先有计划、有安排,每个新闻媒介都知道所要报道的主要内容,所以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也可以预先有安排,做好了报道预案,事先踩好了位置点,架设好了报道的机位,预演了开机时间和记者的报道内容,相对来说有保障一点。但是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报道容不得一丝的差错出现,如有一丁点失误,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因为机不再来。如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程,六天时间,在全球设立了26个直播点,作为我国首次对载人航天飞行发射进行的直播,这次报道开创了中央电视台直播史上对同一事件报道用时最长、布点最广、演播室最多的全新纪录。尤其是发射阵地上工作人员“按钮”的镜头非常完美,后来这个镜头的使用率极高。这类现场报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构建立体报道

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进行,无数的新闻媒介在关注,中外新闻媒介的记者都在现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应构建立体的报道,突出电视传播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同步传播大量信息,将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事件及时传播给受众。因为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开展事先知道,事先有报道预案,现场报道也不是简单的单一现场画面的呈现,为了让受众能够对新闻现场有全面的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设置大范围、多角度的直播摄像机位,在空间上让新闻事件的发生同受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限度,将事实的发展进程及现场环境、气氛、声音同时呈现给受众,促使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增加,对事件的各个环节都有新奇感和身临其境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这里需要提到多机位拍摄,这种拍摄是电视实况转播中常用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导演的二度创作,在电视节目制作现场根据内容的需要,切换不同景别的画面来表现主题和展示环境空间的主要手段。在以往的电视新闻、纪录片等拍摄中,大部分是由一台机器进行拍摄的,摄影每次只从一个角度来拍摄画面形象,这一工作方式,对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难免会漏掉一些细节,影响了事件记录的完整性,降低了信息量。多机位拍摄通过多台(一般是3到10多台摄像机)摄像机拍摄不同的角度和景别,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形成立体报道,电视受众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观看同一事件、同一进程,形成强烈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多机拍摄、现场编辑是电子技术带来的优势,也是最能突出电视个性与本质,目前我国重要的新闻事件都采取了多机位拍摄、现场编辑的直播方式。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对有多个现场的新闻事件,则要尽量做到每个现场都有自己的记者到场,即使不能传回图像画面,也要争取用其他通讯手段传回最及时的信息报道。上文提到的中央电视台直播“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按钮”的镜头,因为中央电视台直播组的同志事先没有考虑到“按钮”,所以没有架设拍摄按钮的机位,但是在发射前一天直播导演发现了这个问题后,马上想法弥补,想方设法联系到新闻评论部的拍摄人员,终于顺利完成“按钮”拍摄,所以,受众在听到零号指挥长倒数数字的时候,也看到了“按钮”的画面。这一画面成功完成了飞船发射时的直播报道,视觉冲击力极强,唤起了受众极大的参与热情。如果没有按钮镜头,受众不禁要问:飞船是怎么发射出去的?可想而知,那样的直播可以说是有遗憾的。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报道,仅仅有直播报道也是不够的,还应将连线报道、背景资料片、演播室评论等不同的报道方式应用到现场报道中来,丰富报道内容。

(2)记者出镜表达与现场画面的配合

现场报道缺少不了记者的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表达及其状态,构成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特有的传播效果。出镜记者表达的状况如何,往往与新闻报道整体质量密切相关,记者出镜表达应有助于加强报道的现场感,出镜记者在现场不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是面向受众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就算了事,而是要立足于新闻现场,必须细化对现场氛围、细节的感受,进行深入分析后梳理重点信息,抓住受众理解现场新闻事件的关键点,进行叙述与评述。记者出镜时的表达要和画面密切配合,语言表达画面,画面说明语言,不能“声画两张皮”。出镜记者为受众描述现场、即兴采访、即兴评述新闻事件都要与眼前景象、现场氛围融为一体,让受众产生亲临现场之感,仿佛目睹了新闻事件的进程。记者出镜用有声语言阐明对事件的看法时,语言要恰如其分,应当将看到的现场情况、内心的真情实感、真实观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的流露要自然。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不能过分,感情流露不能做作,任何过火的表演或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都会使受众不能接受,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作为出镜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备的,越是紧张时刻,越是需要沉着冷静,准确无误地完成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

3.群众关心的社会现象或事件的现场报道

就群众关心或关注的某个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报道,这是电视记者日常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内容,这类现场报道,有时间预先准备,但更多的是记者临场发挥,观察事件现场,快速思考分析问题,组织语言,准确表达事件的经过和报道的主题,这也是在考验记者的基本功。这类报道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精选报道场景。现场报道贵在“现场”上下工夫,特别是作为现场报道时空切入点的第一个“亮相”的现场就显得至关重要。成功的场景选择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的效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应立足于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及现场各方反应都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听觉,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场景选择很重要,场景选择得好,画面冲击力强,同期声传播到位,能够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对于揭示主题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现场场景中附属信息的传递。现场画面本身可以传递很多信息,但是有些从画面中看不到的信息就需要记者的描述,比如滚滚浓烟,受众可以看到,但是浓烟的气味是否刺鼻,受众闻不到,这时现场报道的记者就要在现场报道中把这些附属信息表述出来,要把自己在现场闻到的刺鼻气味说出来,这样的现场信息传递就能使受众有立体感了。

第二,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是在与受众面对面地进行人际化交流。这种交流是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受众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消化,能够使受众产生心理参与感与现场参与感。电视记者向受众当场讲述事件发生的一切,就好像把事件现场和新闻人物一起带到了受众面前,让受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真实又亲切,也符合现代受众的收视心理。因此,电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必须符合现场的要求,尽可能采用“一时一地”才能说出的语言,即现场语言。在现场报道中,语言的形象化是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运用口语化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报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央视多次现场报道了台风登陆,那些电视记者的语言表述都很形象,有感染力,既把自己看到的乌云密布、海浪翻滚的场面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了,而且还把自己听到的狂风呼号、自己感觉到的风力大、雨点打在身上的感觉等附属信息表述出来了,受众能产生强烈的紧迫感。此外还必须与报道事件的基调和节奏合拍,传递是“一时一地”才能具有的特殊情绪,才能打动受众、感染受众。在表达上要注意语气和语言的节奏,现场报道是记者在现场的播报,要用语气和节奏来传递语言的附加信息。如果遇到重大工程开工、竣工的场面,要用欢快喜庆的语气表达,节奏要明快;如果是重大伤亡事故,那么记者的语气应该凝重,语言节奏也要舒缓些;如果是舆论监督,批评有关部门办事推诿的,那么语气就要严肃;如果是欢快的群众文体活动,如趣味性运动会中的背妻比赛,就可以用俏皮的话语说,语气是轻快的。在现场报道中,语气和语言节奏的恰当把握对提升新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重视受众参与互动。面对面的交流是电视新闻的传播特色,传受双方平等相处、受众全方位参与形成互动交流才是最理想的交流方式,也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受众可以通过和媒介的互动成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尤其是群众关心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这类事件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同步传播新闻事件信息,除了采访现场群众,让他们发表意见和看法外,还可以让电视机前的受众进行实时的信息反馈。受众同步接受新闻信息,可以将自己对新闻现象或事件的理解和思考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节目讨论,实现及时的互动交流。受众全方位参与的互动交流是现场直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结合,它充分地体现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判断,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还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有利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三)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最能体现一个电视新闻媒介的实力。现场报道这种看似新闻事件的最原始的直接展现,其实浓缩了所有电视新闻工种,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终极产品。当然这个终极产品指的是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品。比如,节目系统:主持人、编导、摄像、专题片、演播室串联词、节目形象包装等;技术系统:视频、音频、通讯、传送、动力、微波、卫星线路、光纤线路等。以上任何工种和环节出现哪怕特别小的闪失,体现在屏幕上就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失误。现场报道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树立整体意识,这就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直播团队。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凤凰卫视在高素质人员的发现、引进、培养、使用和储备上领先一步,使得他们的办台水准与收视率大幅攀升不再成为神话。

下面谈谈主持人、记者和导播。

1.主持人

一般的大型直播报道都少不了演播室的设置,有时还不止一个。除背景资料是历时性外,演播室主持、现场报道及现场实况都是共时性的,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共同构成了直播报道的主要内容。演播室和现场之间的相互协调直接影响到报道的成败,而演播室的协调作用主要靠演播室的主持人来完成。由此看来,在现场直播中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小看,他们是现场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这些无疑对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现场的控制驾驭能力。由于现场直播是同步传送,所有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受众,主持人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后方演播室都必须跟随新闻事件的发展来作主持,所有的报道都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任何修改或再加工的余地,这就要求直播主持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以最佳状态完成主持。与此同时,在现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前方新闻事件的发展不同于前期准备工作和直播计划的设想,那么就要求主持人发挥自己的现场控制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在了解新闻事件之后及时做出恰当准确的报道。尽管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都有领导临阵把关,但最终的报道任务需要通过主持人的现场主持来完成,因而主持人必须有应付自如的镇定、敏捷的反应能力、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这些才是保证现场直播成功的必要因素。

其次,现场直播主持人要具备对整个直播节目内容的全方位把握。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作为直播报道直接面对受众的最后一个环节,主持人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所有报道意图都要通过主持人的主持来实现,而主持人一旦出现失误,不仅将影响整个报道计划,而且最终影响现场直播的传播效果。因此,主持人作为现场直播的门面和中流砥柱,不仅要熟悉整个直播的程序和环节,还要对所要报道的事件有全方位的了解,对直播节目的主旨和内容有全方位的把握。现场直播的新闻事件都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虽然整个事件的发展趋势很难把握,但对于事件的大致发展方向、来龙去脉、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主持人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在主持中能够把握好分寸,从而使主持的基调、风格、节奏都与报道的新闻事件合拍,使整个报道浑然一体。同时,对整个节目的全方位把握也有助于主持人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报道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如果主持人仅靠导演提供的解说词“照本宣科”,那么极可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主持人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感会在相当程度上减弱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感和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演播室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还能起到“安全阀”作用,或者说是一种重要的备播手段,可以随时对特殊情况作出应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要更加灵活地发挥好临时协调作用。

再次,现场直播主持人要有流畅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主持人的必备素质,在直播主持中,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为苛刻。在现场直播主持中,主持人话一出口就直接传播到了千家万户的受众耳中,都是一次成型,不可能重新再来。尽管在直播前有大量的准备甚至有过彩排,但在现场高度紧张的直播主持中,没有极佳的表达能力就无法胜任这一主持人的角色。对于直播主持人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显得极为重要。在现场直播中,作为报道中心的主持人,既要将前方记者的报道和嘉宾的谈话与整个节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还要考虑到受众的收视需求及参与互动;主持人不仅要把前方的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受众,还要把嘉宾(常常是权威人士)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因此,主持人的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现场直播的效果。主持人的沟通作用还体现在与专家的交流上,主持人与专家的交流是否深入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深度和效果,如果没有主持人与专家之间进行的深入而有一定水准的交谈,那么,整个节目不仅缺少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而且会因缺少权威性的评价和分析,节目显得没有力度。

主持人沟通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解能力。随着现场直播报道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专业性较强的现场直播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主持人即使不具备某项专业知识,也能够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尽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以获得与专家平等对话的资格。无疑这是对直播主持人提出的高要求。

2.电视记者

现场报道中的电视记者随时处于事件中,必须具备现场感和“我在场”的意识以及驾驭现场的能力。

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步现场直播,在现场的记者固然要求伶牙俐齿、出口成章,并且处变不惊、反应敏捷,更要求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现场报道要突出现场,这就要求记者在事件现场排除一切干扰,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突出事件的关键点,抓好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细节来揭示主题。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在于双向互动,记者的主体作用自不待言:他必须时刻证明“我在现场、我始终不离现场,跟我走、听我的、看我的,是我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准确充分地告诉您”,[10]他们深入事件,充当目击者、观察者,能把握新闻要诉诸的东西及整个事件的走势,自始至终以“我在场”的意识和强烈的记者现场播报方式报道事件中的环境、影响及其善后处理的情况等。即使是一些新闻事件的叙述,也不是事后的解说文稿配音,而是记者在现场口播所见、所闻、所思及现场采访等来完成的。受众随着在场记者的走动和指引,身临其境地目睹和了解了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形象的转变,要求记者有现场意识,并有意识地突出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来。

现场记者不仅仅作为个人或媒介机构的代表到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也代表了受众在体验和感受着新闻现场,因此,记者要从受众角度出发,传递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信息。无论是日常的直播还是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主任高丽萍在谈体会时说:“一次现场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一次直播,它要求记者有驾驭现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搞现场报道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选题、选材、构思报道的总结构,设计如何开头、结尾,迅速物色合适的采访对象,选择最能表现现场气氛的谈话场景。负责拍摄的记者要临场不乱,镜头始终跟得上;担任采访任务的记者要掌握采访进程,有把握地进行现场发挥……”[11]可见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对现场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到现场报道的质量。三进阿富汗阵地采访的战地玫瑰、凤凰卫视前方记者闾丘露薇,她的业务素养、新闻敏锐度和敬业精神独树一帜,被同行奉为典范是当之无愧的。

3.导播

有人把导播工作比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的“心脏”,导播也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灵魂人物”,导播和主持人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进程和最终效果。

导播的任务是运用不同的摄影机,把节目精彩的画面真实地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发挥声音、图像、音响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使电视新闻节目兼具“悦目”与“入耳”的特点,因此,导播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

在直播过程中,每一瞬间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当一个节目的每一个瞬间将要出现的时候,导播都要设想未来作品的面貌,设想将要出现的这一瞬间在作品中的位置,以此来相应地创造许许多多个“一瞬间”。因此,导播始终要从整体出发来相应地处理好每一个镜头,始终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种镜头组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播把握整体能力的高低。

导播要了解镜头的内涵、功效,用所有的智慧来调动全部积极因素,并让镜头的分切、组合、运用等都能服从人的视觉规律。结合表现形式内在固有的节奏,在节目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创造性的镜头切换和组接,让所有要表现的内容、场面最大可能地与电视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播,除了要掌握先进设备的性能、熟悉编辑播出的基本程序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并能够掌握音乐和镜头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机位、构图、镜头组接规律和简单的美学知识。既要懂艺术,又要懂技术,更要懂镜头的运用。构图作为视觉艺术的产品,无疑其美学基础应立足于人的视觉上。一次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成功与失败,与导播的镜头组接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受众了解整个节目的内容,取得好的观看效果,就必须运用好不同的景别,使画面组接流畅,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要使直播的导播工作处理得流畅、完善,不仅要把握机位、景别的调度,而且对待不同类型的节目,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切换构思。场面大,调度复杂的电视新闻节目应尽量运用左右腰上机位的小全景、中景镜头,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现场整体效果。而在语言艺术类节目中,则应尽量避免推、拉、摇、移等技巧镜头,多用中、近、特写景别的镜头,力求用干净、简洁的画面表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在这一类节目中,很重要的是要依靠情绪节奏的连贯性来转换镜头。可利用场面、景别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曲线发展,以及让主机位以外的机位随时抓拍激动人心的镜头,使电视受众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现场气氛的变化,增加现场感染力。在电视新闻的诸多传播符号中,画面语言是一种能够体现电视特性的重要传播符号。

电视直播现场感的构成,除了时间的优势及事件的发生、传播、收看同步进行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闲杂信息的存在,什么是兴趣点,什么不是兴趣点,其选择点应该留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对于什么是兴趣点,导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并随之产生一套镜头处理的方案,以此来引导受众达成与他一致的理解,导播和他的摄影师不是用语言,而是用画面与不同节奏的镜头,甚至用对众多受众电话提问的筛选来给受众讲故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导播就是剪辑师,是对各个机位提供的画面的选择和组织者,是整个电视现场直播的创造者,是直播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导播的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场直播的质量。导播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导播工作者应善于掌握、驾驭不同题材及多种体裁的表演艺术和表现方法,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表现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