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娱乐化定位对广播发展的限定

娱乐化定位对广播发展的限定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2.3 娱乐化定位对广播发展的限定过度的娱乐化取向与广播媒介自身优势的丢失任何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媒介优势得到充分张扬。“二战”期间,广播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再次得到充分展示。娱乐化取向不仅不能承载广播媒体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成为广播媒体发展的桎梏,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成长构成了极大限定。

7.2.3 娱乐定位对广播发展的限定

过度的娱乐化取向与广播媒介自身优势的丢失

任何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媒介优势得到充分张扬。当广播媒体在想尽一切办法,竭力打造娱乐主导媒介的同时,殊不知,它本身已经离自己的媒介优势越来越远。

广播媒介优势在于:及时播报信息。

众所周知,广播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立足自身优势,广播曾在历史上为自己树立了很好的公众形象。1920年美国总统大选,最先报道选举结果的媒体不是报纸,而是匹兹堡广播电台;这是无线电广播对报纸发起的第一次挑战。1937年,俄亥俄与密西西比发生洪水灾害,当地的电台停止正常播音,成为灾情信息处理中心,第一时间向灾区播放警告,对救灾起了重要作用。

“二战”期间,广播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再次得到充分展示。许多国家及其领袖人物都“视广播和轰炸机为战争的两大利器”。[21]1940年5月下旬,当荷兰、比利时相继陷落,英法军队被迫从敦刻尔克撤退,反法西斯斗争陷入低谷时,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我们决不投降”的声音通过电波回荡在整个世界。[22]罗斯福总统的政治生涯更是与广播结下不解之缘。“二战”期间,他成功地运用广播谈话逐步挫败了孤立主义势力,动员美国各种力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落得“广播总统”的美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多次创造了运用广播成功进行社会动员的佳话。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报纸开始走向衰落,销售量大幅度降低,广告收入锐减。对于当时在经济危机中无数濒临破产的家庭以及四处流浪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来说,广播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消遣时光的重要渠道,成为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1938年万圣节播出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一时造成了巨大的恐慌,也正说明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快捷依然是广播无法取代的优势。在当今社会,广播传递信息迅速快捷的优势,以及人们对广播存有的崇拜心理依然无法被取代。2003年3月20日10时35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断正在播出的老年节目《桑榆情》,插播刚刚收到的海湾消息——“伊拉克战争爆发”,11秒钟之后,中央电视台才以字幕报出战争爆发消息;2003年“非典”爆发,早在2月中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就报道了“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非典型肺炎”的消息,成为“非典”报道的重要战场。而2004年元宵节发生的北京密云踩踏事件,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以电话直接播报的形式向全国第一时间报道。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井喷事故,死亡234人,震惊中外。《中国新闻周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据开县官员称,虽然当晚即组织干部通知村民撤离,但因为没有防毒面具,无法进入危险区挨家挨户通知。当地农村已经取消了高音喇叭,多数农家又没有电话,因此无法得到通知……”[23]我们更应该记得在这次事故之后,家离井口只有五六百米的晓阳村六组组长廖代宣说的一句话:“要是有个高音喇叭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灾难,再次提醒人们重视广播。如果一味追逐潮流、时尚、刺激、欢乐、世俗、好玩等娱乐休闲类命题,我们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广播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还将有多少残存。

广播娱乐化的失势

当受众面临的媒介选择还很有限的时候,广播媒体曾显示出在娱乐方面的较大优势;但是,伴随着电视媒体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兴盛,广播媒体要想走娱乐路线,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娱乐化取向不仅不能承载广播媒体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成为广播媒体发展的桎梏,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成长构成了极大限定。

广播的王牌娱乐节目——广播剧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4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它的听众有4000多万,当时各电台同时播放的肥皂剧共计64部,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新闻节目开播前),每时每刻都有几部肥皂剧在同时播放。但是,40年代兴起的商业电视事业很快就全方位对原来的有声广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广播剧纷纷下马,有些则改换门庭,以电视剧的面目继续播放。而国内广播节目中一直有相当一部分是音乐节目,很多电台都将播放音乐作为吸引听众的“拿手好戏”,各式各样的点歌节目、音乐欣赏节目比比皆是。但是,伴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广播音乐节目的处境堪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应当支付报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歪曲、剽窃他人作品,或者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属于侵权行为。对于本来经营状况就不太好的广播媒体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面对来势汹汹的电视节目,广播不是没有做过抗争。1955年,美国NBC无线电台部门为了与电视竞争,开播大型周末广播节目monitor,打破以往半小时为一个单元的播出惯例,从星期六早上8点开播,一直到星期天午夜12点为止。节目将演义、音乐、访谈、新闻等各自独立的节目进行综合,如美国西海岸爵士乐、有关罪犯减刑的谈话、玛丽莲·梦露采访、赞美诗、权威的书评、座谈会、大学乐台的爵士乐演奏等。节目一度产生轰动效果,当时NBC的总裁萨诺夫宣称:“这个节目使广播步入新纪元,超越了一切节目”,以至于当时广播界人士认为广播已经战胜了电视。[24]

但是,电视媒体很快从该节目中获得启示,利用兼容性强的优势,大量网络娱乐艺术界明星,将电影、戏剧、歌舞、魔术、口技、马戏、小品等艺术家的表演融为一体,发展电视综艺节目,并从美国向世界各地扩散,广播的娱乐功能逐步被取代,电视开始变成家庭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时至今日,娱乐已成为许多观众打开电视机的目的。200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间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影视剧节目(74.8分钟),高于时事新闻类节目(38.3分钟),位居第二。”[25]

央视-索福瑞传媒研究数据证实:“2004年娱乐综艺类节目收视持续稳步增长,收视份额达到了6.7%,比2003年高出1个百分点,更超过2002年2个百分点。”“仅综艺与影视剧两项就占我国电视节目总体收视份额的48.7%。”[26]

与此同时,对于曾经是广播引以为豪的“移动娱乐”优势也由于众多移动娱乐终端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单从满足受众的音乐享受来看,就有播放盒带的随身听、播放歌碟的CD机,以及仅需网上下载就可听到歌曲的手机、MP3等。而从功能看,手机、MP3等在收听歌曲时更方便,更自由。听众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而不用等待节目主持人的安排;使得能够继续保持收听收音机习惯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少。

MP3、娱乐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以及掌上娱乐终端PSP(Playstation Portable)的大量出现更加占据了人们在户外移动过程中娱乐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核心部件成本的大幅降低,随身看设备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让以往最头疼的成本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随着世界众多大牌厂商的加入,尤其是以微软为首的一大批知名厂商推出了种种新颖的手持产品,让随身市场的前景更加广阔,收音机的定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宽带网络大潮的涌动,一直困扰随身设备的“片源”问题得到缓解。不光是文字、图片,各种高压缩比的音频、视频格式也层出不穷,这些都为随身设备提供了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源,消费者仅需下载歌曲或者电影之后传输至随身看设备中,就可以尽情享受随身音频、视频的乐趣,资源已不是问题。

曾经身边必备的收音机已经被上述种种先进的设备“排挤”出人们的随身包,广播传播形式单一同时在内容上又定位失误的现实,使她在随身多媒体时代逐渐淡出她曾经“独孤求败”随身娱乐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