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帝国的设想

媒介帝国的设想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 媒介帝国的设想——软硬协同的娱乐王国60年前,在东京白木屋百货公司一间33平方米的房间里,38岁的井深大和25岁的盛田昭夫凭着四处筹措的19万日元现金,宣读了一份理想的《成立宣言》,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就此诞生。索尼的发展条件十分艰苦。这一阶段,索尼的扩张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扩张。

2.1 媒介帝国的设想——软硬协同的娱乐王国

60年前,在东京白木屋百货公司一间33平方米的房间里,38岁的井深大和25岁的盛田昭夫凭着四处筹措的19万日元现金,宣读了一份理想的《成立宣言》,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就此诞生。索尼从“二战”后一片废墟的东京起步,开始了一个国际巨头的驰骋之旅。

井深大在技术上的创新思维同盛田昭夫在创意营销上的深远眼光,使当时二人的合作被誉为“两人三足、天衣无缝”。创业之初,索尼的目标定位是“建立一个自由豁达的理想工厂”,以技术为本,创新为上,绝不模仿他人。

井深大: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盛田昭夫:我们要开创一个市场,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场。

战后的日本,一切待兴,物资贫乏,制造业也处于低端廉价的生产境地。索尼的发展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宏大的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的计划,出于优秀技术人员特有的卓越洞察力和执著的热情,索尼经过艰苦的攻关,在公司成立的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模仿着生产出亚洲第一台磁带录音机“G型机”。到20世纪60年代终于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代晶体管小型磁带录音机“PV—101”,替代了19世纪发明的留声机。索尼的电子事业由此开始了征服全世界之路。

2.1.1 成就电子业一代霸主

在20世纪60年代初,索尼被称为“土拨鼠般的企业”,意思是指作为小企业的索尼不断地推出了很多以前市场上从未见过、实际上也没人制造过的东西。[5]索尼为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从最初模仿改良已有的技术到开创全新的技术业务领域。

2.1.1.1 特丽珑显像管成就的30年霸业

盛田昭夫曾经说过:“特丽珑显像管是仅次于索尼商标的宝贵财产。”

1968年,在传统显像管电视风行的年代,索尼历经7年的试验和失败,发明了“特丽珑Trinitron”,制造了一个新时代。“特丽珑”显像管以单枪三束的结构在色彩显示方面达到惊人的高度,在当时创下辉煌的奇迹。在众多的用户眼中,特丽珑彩电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色彩表现力与清晰细腻的显示画面,也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由特丽珑彩电开始,索尼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一个专业、权威、高端、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

2003年4月15日,SONY宣布停产特丽珑显像管,宣布了LCD时代(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到来。

2.1.1.2 Walkman风靡世界的随身听文化

一个偶然灵感的触动,会爆发巨大的市场效应。关于随身听的出世,有很多的版本,其中之一就是“随身听源于索尼公司的董事长盛田昭夫步行在纽约的街头时出现在头脑中的一个想法”。[6]或者说随身听源于井深大对盛田昭夫“我想听音乐,又不想打扰别人,这个机子又太重了”的抱怨。最后盛田昭夫命令工程师将一种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录音功能去掉,换上非常轻的头戴式耳机。

随身听于1979年6月正式诞生,并且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问世后的短短10年里,累计销量超过了2.5亿台。1994年,当盛田昭夫退休时,新闻媒体都用“随身听先生退位”作为标题进行了大幅报道。

Walkman只是把原来的磁带录音机微小化,却名副其实地改变了成千上万的人听音乐的习惯,让无数的年轻人可以在街头和行进中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乐趣,这种想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形成了一种全世界范围的独特文化。

2.1.1.3 世界上第一张CD唱片

CD,这种现今应用最普遍的声音载体,它的出现代表着音乐制作进入了音质无比美妙的数字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索尼公司的领军人物大贺典雄在CD的面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CD核心部分的技术,即“通用激光触头”,20世纪60年代初,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开发。1974年飞利浦把激光合成到早期VCD,索尼则在数字音频信号技术上保持领先。在两家公司联手研制理想记录介质的过程中,身兼音乐家头衔的大贺,发表了非常有分量的意见:“难以放入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唱片是不完整的。如果被消费者认定为不具合理性的介质,那么这种产品就毫无意义。”索尼方面的主张最终获得了通过,演奏时长被设置为75分钟,精确地说是74分42秒,可以容纳95%的古典音乐作品。直径为12厘米。[7]

1982年,大贺典雄就任索尼董事长兼CEO。同年10月1日,索尼向日本市场推出它的第一代CD播放机“CDP-101”。CBS/SONY唱片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CD唱片,录有50首音乐,以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为主。

在CD面世10年后的1992年,索尼又向市场上推出了MD(Mini Disc迷你光盘),希望借助小型光磁盘技术帮Walkman迎来第二春。便携、强大的编辑功能和媲美CD的音质是MD的特点,它既具有CD的音质和长期保存性,又具有卡带的可录可抹性,数字音频的市场潜力得到了更大的开拓。

img155

第一款MD随身听MZ-1

img156

超小外型的MD

2.1.1.4 国际化的扩张雏形

凭借创新的技能,索尼开发和推广了一个个独具创意和充满新异理念的产品,在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上成为称霸的王者。在众多的拳头产品和商业成功的基础上,索尼通过十几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技”为主打的产品特色,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这一阶段,索尼的扩张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扩张。

索尼向世界市场迈出的第一步,是从名字的国际化开始的。1958年1月,索尼抛弃了在英语中拗口的原名:“东京通信工业”正式改名为SONY(索尼)。这个创造出来的新词,富有特定的涵义,既完全脱离了日本公司的形象,也没有局限于电子或者制造业等特定的行业。正是这个在当时的日本被视为异类的名字,体现了索尼创始人的远见魄力和雄心壮志,为国际市场接受索尼打开了通道。1973年,索尼品牌形象正式定型,沿用至今。

1960年2月,索尼成立美国分公司;1960年12月,成立瑞士分公司。1961年6月,索尼在美国发行200万股普通股票ADR(由美国银行签发的代表外国公司股票,在美国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存托凭证),成为“二战”后第一家在美国公开发行股票的日本公司。1970年索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后,索尼又开始了海外制造业的布局。从1972年的美国圣迭戈工厂开始,索尼公司与美国、英国等分公司一起在外国积极地建立工厂,就地生产制造产品,进入销售的旺季,这一时期的索尼,可以说到达了其事业的第一个顶峰。强大的资金积累、技术上的成熟、公司制度的完善,良好的内在推动力使索尼的多角度、广地域扩张成为必然。

img157

(资料来源:索尼网站)

2.1.2 多元化扩张时期的索尼

立足于电子领域,又不断超越电子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不断向新领域挑战,这一阶段是索尼向多元化企业飞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索尼的高端品牌形象被不断强化,涉及的产业线越来越长。

1968年索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CBS合资(索尼出资50%),成立CBS/SONY唱片公司(哥伦比亚/索尼唱片公司),注册资本为72 000万日元,在经营管理上由索尼全权负责。这时的索尼,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向电子外其他产业发展,但是已经显现出索尼多元化梦想的雏形。

娱乐业外临门一脚,20年之后,成果硕硕,CBS/SONY唱片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1 100亿日元。1988年,盛田在CBS/SONY 20周年的庆典上雄心勃勃地说:“由于软件的发展,新的硬件才会发挥作用。我想,不仅是音乐,还包括电影在内,索尼要确立更大、更广的软件业务。”1988年1月,索尼以20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属下的CBS唱片公司,把在全世界40个国家拥有唱片业务的CBS唱片公司迎进了索尼大家庭。1989年11月,索尼又以公开买进股票方式收购了美国电影业巨子——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硬件和软件是索尼集团的两个车轮,必须使之同时运转”。索尼集团通过这两宗兼并,终于在电影、音乐两个领域拥有了大量软件资产以及全球性的经营基础。[8]

20世纪80年代后期,索尼开始与日本电子游戏的头牌公司任天堂,进行新主机的开发合作计划。因为任天堂对于索尼技术发展的恐惧,最后半途而废,双方合作计划被迫中止。1992年5月,与任天堂的合作正式破裂,索尼游戏主机事业面临困局。已经投入的大量人力和资金,迫使索尼必须衡量游戏产业的去留。经过艰苦的自主开发阶段,由久多良木健主持的新主机的计划,到1994年12月,终于有了自己的主打产品,索尼推出了32位家用游戏机Play station(PS)。由此开启了索尼家用游戏机市场新王者时代。

1991年4月,索尼对成立于1979年8月的SONY Prudential Life Insurance 100%控股,更名SONY Life Insurance(索尼人寿保险)。在金融和保险领域的拓展由此更进一步。另外,索尼担保有限公司(SONY Assurance Inc.)于1998年6月10日成立,总部设在日本东京,为索尼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担保、信托业务。

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兼并活动,索尼的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确立了索尼公司的今后五大主攻方向。音乐、游戏、影视三大娱乐业核心领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全面的突破。由于进入了完全陌生的经营领域,并购后的索尼影视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1994年,公司宣布账面减值27亿美元,这个亏损额是当时历史上日本公司的亏损之最。索尼用5年的巨额亏损交付了进入娱乐业的代价。

娱乐领域的暂时停步不前并没有影响索尼整个集团发展的进程,索尼的硬件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核心技术、差异化产品、高端定位。20世纪90年代初,索尼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的全球第二大著名品牌。索尼的这种发展模式在整个20世纪后期被全球制造业奉为典范。在1999年《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索尼公司排名第31位,营业收入额531.567亿美元,利润14亿美元。索尼生产的1万多种声像器材和家用电器,产品营销遍布100多个国家。

2.1.3 打造软硬协同的数字娱乐平台

索尼初创之时,技术工厂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形成了索尼内部强烈的技术创新驱动文化,但索尼发展的眼光却一直在更大更广的领域探寻。

1968年的CBS/SONY公司,是索尼进军娱乐业的第一步。索尼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从这次合作开始,就将“软件”业务与“硬件”业务一同定位为索尼集团的核心业务。1976年,索尼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失败——尽管技术上占有优势,由于缺乏内容市场的支撑,它开发的Betamax格式不敌JVC公司的VHS格式,从而彻底丢失了家用录像市场。软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索尼坚定了利用娱乐内容推动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梦想。

第二代掌门人大贺典雄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典范。音乐家出身的大贺典雄在1982年接任总裁时,公司年营业额在150亿美元。13年之后,他将掌门权杖传递给出井伸之时,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经上升到了450亿美元。在这13年里,他主持收购了CBS唱片公司和CBS电影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和索尼影视娱乐公司。当时,索尼的迷你电视、录像带播放机“Watchman”和8毫米摄像机等一系列电子硬件产品正在进入美国市场,CBS拥有的巨大电影库和磁带库,为硬件市场畅销提供了充足驱动。这两宗当时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金额最大的并购案,正是索尼“硬件和软件两个车轮同时运转”战略的最好体现。

1995年,出井伸之接替大贺典雄出任索尼董事长及CEO。索尼的“软件-硬件协同效应”的伟大梦想,在他上任的时候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期。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案,使对娱乐业一无所知的索尼付出了巨额学费。1997年,出井伸之交给刚上任的索尼美国公司董事长斯丁格的惟一任务就是:在索尼电子和娱乐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并将其整合进索尼新的价值链中。出井伸之的理念是:“在网络时代,硬件将失去其一贯的价值。重要的是内容,谁创造了它谁就控制了发行内容的网络。”

2000年,出井伸之提出一个更加令人眩目的协同方案:通过四种索尼“门户”产品——个人电脑、电视、Play Station游戏机、手机——构筑一个无所不包的数字娱乐平台,由索尼娱乐公司及其联盟利用宽带网络为这一平台输送软件和内容服务。[9]在“数码梦想的孩子”(Digital Dream Kids)这一口号之下,他试图把索尼在电子产品方面的领先优势带入下个世纪。

面临已经来到的数字化时代,索尼的新千年之梦,具备超前敏锐的市场知觉。然而从一个单纯的硬件提供商转化成为内容体验和硬件服务的双重巨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工程的打造,也不是组织流程的简单调整,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市场上可供操作的崭新商业化盈利模式。在索尼努力加强内容领域话语权的过程中,硬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分解和消融,出现了连年亏损的势头。索尼关于消费电子和媒体娱乐的帝国设想仍然处于艰难的调整和融合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