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新闻发现力的培养发现事实中蕴藏的新闻,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采访能力,所以我们又称之为新闻发现力。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新鲜,是以往没有出现或没有报道的内容。所以,新闻单位常常采取“换岗”的办法,为的是让记者保持新鲜感,保持新闻嗅觉的灵敏。这种换岗的做法是针对一个新闻单位而言的。即使没有换岗,也应像换了岗的心态去关注和探究遇到的每一件事。

三、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发现事实中蕴藏的新闻,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采访能力,所以我们又称之为新闻发现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并不是与新闻从业时间的长短完全一致的。有的人新闻从业时间不短,但发现新闻的能力并不强,只能发现一些显性新闻;而有的人新闻从业时间很短,却有很强的新闻发现能力,能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获得独到的发现。这就提出一个新闻发现力从哪里来和如何培养的问题。

(一)新鲜感和探究欲

新鲜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这种态度对发现新闻也极为重要。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新鲜,是以往没有出现或没有报道的内容。我们从客观事物中发现新闻,就是要发现其中具有新鲜特性的内容。然而,大千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许多已是司空见惯。要从司空见惯的事实和现象中发现具有新鲜特性的新闻,就要求记者凡事保持新鲜感。即使遇到过去遇到过的事物,也以第一次遇到的心态去认识,以强烈的探究欲弄清事实背后的真实内涵,这样就会发现一些过去未曾被发现的新东西。

在新闻单位,记者一般按战线进行分工。这种战线分工的一大好处是让记者对自己分工的战线比较熟悉,对这条战线的情况能准确的把握。然而,这种战线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记者一辈子跑一条战线,对战线的把握虽然准确了,但对这条战线的许多事物缺乏新鲜感了,久而久之,大量新闻会从他的眼皮底下流失。所以,新闻单位常常采取“换岗”的办法,为的是让记者保持新鲜感,保持新闻嗅觉的灵敏。

这种换岗的做法是针对一个新闻单位而言的。对于一个个体的记者而言,就必须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新鲜感,对什么事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去关注,去探究。即使没有换岗,也应像换了岗的心态去关注和探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我们说敏感是对一件事长期高度的关注产生的顿悟。只有对客观事物保持极大的关注热情,才可能产生这种敏感,才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新闻发现。

(二)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而观察是发现新事物、新问题、新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发现都是如此。记者采访新闻就是在实践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那些显著的变化和不易为人关注的变化、特殊点、共同点、问题点等。它要求记者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观察新闻的意识和观察新闻的能力。

观察意识首先是指记者有主动到生活中观察的主观要求。大量的新闻来源于记者的观察,来源于记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去做认真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看出事物或显著或细微的变化。观察意识其次是指记者善于拓展生活空间扩大观察范围。观察是需要观察者到达事实发生的现场才能实现的行为。虽然广泛的新闻“线人”可能向记者提供许多情况,但他人的观察和判断与记者的观察和判断不可能完全一致。记者要获得更多的观察机会,就必须善于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不仅在自己规定的采访范围内主动深入观察,还要在规定采访范围之外寻找更多的观察机会,从而得到更多的新闻发现。

观察能力要求记者能在观察中捕捉到值得关注的目标点。一个人能否在繁杂的环境中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目标对象予以细致的观察,进一步捕捉到有价值的材料,可以反映一个人观察能力的高低。一个记者只有在众多可供观察的对象中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但也可能最易被人忽略)的目标点,在对目标点进行集中细致的观察中进一步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才可能提高发现新闻的能力。

观察能力要求记者能在观察与思考的结合中看得准、看得深。观察是仔细看,并非是说只看不想,相反,它要求边想边看,在思考中把问题看得更深更准。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看到的就是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有的与事物的本质一致,有些却并非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多思考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个(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为什么会这样呈现?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再进一步观察,就可能有所发现。不然,就可能被现象所迷惑,要么停留在事实表面,弄不清问题的实质、事实的真正价值所在,要么看走了眼,把事实看错了。有人说,发现新闻需要记者有较高的悟性,这种悟性也是在观察与思考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

(三)广博的知识和对新闻的敏感

对新闻的发现源于对认识对象所蕴含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有准确而及时的判断,这种判断又基于对认识对象所涉知识的掌握上。因为具备相关的知识,对认识对象的价值便有了专业性的判断,由此而构成了记者发现新闻的引导。

发现新闻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新闻,必须具备新闻学的相关知识。不然,遇到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却因无法把握它是不是新闻而失去了及时报道的机会。

然而,仅有新闻知识是不够的。任何社会问题的指向无论原因还是结果抑或问题的实质本身,都是多方面的,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对众多领域的知识都尽可能多学一些。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遇到一些事情才可能有所判断,有所发现。

记者除了一些理论知识外,有时候,还必须广泛地了解社会知识,包括一些行规、习俗等。这些对新闻发现都有很大作用。比如,与某些行规、习俗相冲突的事实就可能蕴藏着有价值的新闻。

所以,对记者而言,学习是个无止境的过程。记者应该学些什么课程呢?以往哲学系的学生要学习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因为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如今看来,新闻记者也必须学习和了解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对新闻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掌握广泛的知识基础上,记者还必须培养对新闻的高度敏感。一个人即使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客观事实进行恰当而准确的分析,但如果缺乏新闻敏感,缺乏从是否有新闻价值方面去思考和判断,也不能当一个合格的记者。培养新闻敏感一般可从这样几条途径来实现:第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是对政治形势的洞察力,是迅速判断客观事实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13]政治敏感,其实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一个记者具备了较强的政治敏感,就可能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审视所观察的事实,把握事实的新闻报道价值。同时,社会责任感也与政治敏感一样,是记者判断和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重要依据。第二,增强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事实的了解程度和对群众利益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事实的判断。记者采访中如果能经常性地深入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状况,多听取他们意见和要求,遇到与他们的利益相关的事情,就能迅速作出怎样报道的判断。第三,对受众兴趣的准确判断。判断一个事实是否值得报道,归根结底是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受众对信息的需要变化,进而有效地判断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来。

(四)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任何发现都是创造性劳动,必须借助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新闻发现也不例外。新闻事实独立于记者的意志而存在,需要记者以独特的眼光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提高新闻发现力,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1.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现新闻

所谓逆向思维,通俗地讲,就是与事物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抛开习惯的思路和视角,能够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发现新闻。逆向思维之所以奏效,是因为现实本身充满了悖论。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悖论开启了新的可能,引导人们冲破思维的樊篱,寻找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并获得对目标事物的新的认识。

逆向思维首先表现为已发事实惯常逻辑的质疑。当某个部门制定某项政策、实施某项措施、众人持较为一致的看法时,逆向思维就表现为对这些事实或意见的质疑,独辟蹊径地提出自己独到的反驳性观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来。

逆向思维也表现在对已发新闻的指谬反正。对已发新闻提出质疑,质疑其合理性和真实性,就可能有新的发现。许多假新闻就是先在某一家媒体刊发后受到其他媒体记者的质疑,经过进一步调查核实发现的。逆向思维需要记者有广博的知识、独到深邃的眼光和一定的勇气。

2.善于运用纵深思维发现新闻

纵深思维就是不满足于记录事物的表象,按照原思路往前再迈一步,刨根问底,从而发现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记者的职责就是记者生活、反映社会的原态。这种记录和反映最经常地表现为描述现实的表象,就事写事。真正的好记者则是在认识表象的基础上,探究表象下面的真实原态。这种原态则是本质的原态,这种新闻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这就是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好记者却想到做到了。此时,纵深思维是最常用的思维手段。

纵深思维最常见的两种表现:

第一,在横向综合中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本质。客观事物往往是零零散散地存在的。没有细心留意其中的联系,没有把这种零散的现象组合起来思考,就易于忽视其内在相连的本质特征。纵深思维则在观察现象时再深一步,在事物的深处发现这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现象有着内在本质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使认识更进一步,显得技高一筹。一些归纳和综合性新闻报道即属此类。

第二,在纵向深入中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对新闻记者而言,纵深思维无处不在。只要对一个事实、一种现象的认识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事实表面背后的深层内涵,就是运用纵深思维挖掘事实的深层新闻价值。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都是如此。

3.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发现新闻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思维限制,由一点出发,向着无数的方向驰骋,从已知的领域出发,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人们的思维常常拘泥于一种固定和机械的框架之中,难于突破。这种定势也是发现新闻的枷锁。而发散思维能帮助人们摆脱这一枷锁,让思维的触角像发射电波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朝多种多样的方向去探索,寻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是记者发现新闻的有效途径。面对同一事实,不同媒体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和思路,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生动体现。

创造性思维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如问题性思维、比较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等,都是提高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思维习惯和品质。

【注释】

[1]作者高峰、陈晓鹏、秦亚飞、赵晓莉,新疆电视台2004年12月5日。

[2]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3]蓝鸿文著:《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4]刘海贵著:《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5]叶子、赵淑萍:《电视采访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6]陈媛媛:《再生新闻信息的方法探讨》,《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8期。

[7]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8]南振中:《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上),《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

[9]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

[10]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11]潘堂林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12]彭朝丞:《动态易得深度难求》,《新闻战线》2002年第5期。

[13]王中义、史梁著:《当代新闻采访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