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才”的发现与培养

“天才”的发现与培养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持续地得到别人的肯定,认为自己是天才,他就有可能真的成为“天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或明或暗地表明自己对他们的定位和期待,并且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强化学生“我是天才我就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的自我定位,从而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同时,尖子生的培养,是绝对离不开全体科任老师的配合的,只要有哪一科出现了问题,整个培养计划就会付之东流。4.对尖子生的培养贵在下手早。

“天才”的发现与培养

余于华

随着近年来生源大战的愈演愈烈,尖子生的培养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出来。在参考了一些资料的情况下,本人试图结合以往的一些实际工作经历,谈谈对尖子生培养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天才”的发现

记得2004年有一位外教到修水一中访问时,到我带的班上与学生进行了短时的交流。在与很多自告奋勇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后,外教似乎并不急着走,而是来到一位始终默默无闻的女生面前,坚持要与她交流。最后,那位同学好奇地问外教“为什么您非要我发言呢?”外教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复:“因为你不用说话就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不与你说上两句,我会觉得很遗憾的。”

确实,尖子生有着品质上的一些特质,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只要老师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1.兼具稳重而活泼的气质。尖子生一般稳重但不古板,活泼而不浮躁。如08届的黄淇、黄婧、09届的雷塘荀等同学。他们有的外表看上去心如止水,但其实内心很活泼热烈,有的外表看上去很活跃,但其实他们很稳重。

2.清晰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如果和这些人交流,你会发现他们总是有着清晰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前国家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能够在70多岁高龄时一分钟不差地脱稿做完预定两个小时的演讲,离不开他清晰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可以想象,王司长在学生时代一定也是一位难得的尖子生。

3.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样是一对一的辅导,两个小时下来,你会发现平庸的学生会让你觉得很累很乏,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地探究,只会是老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而真正的尖子生会让你感觉很痛快很过瘾,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抛出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主导着师生互动的方向。

4.较强的领悟、归纳与知识整合能力。尖子生总是能够走在老师的前面,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归纳和整合。所以,往往当其他同学抱怨作业多得应付不过来时,他们却有着富余的时间去从事额外的学习或进行课外活动。

5.条理分明而富有动感的学习计划。一般人埋怨计划总跟不上变化。而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因为比一般人有远见总是能够给变化预留空间,所以他们的学习计划总是条理分明而富有动感,他们的学习策略总是丰富多彩。比如说,老师布置了5篇阅读理解,一般的学生明知道时间不够,却还会固执地一篇一篇、一段一段地地做下去,既花费了精力和时间,而且对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也没有任何帮助,从而事倍功半。而尖子生们却往往会偷着乐,因为他们可能会拿其中两篇精读,另外三篇则只是泛读一遍,既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快速阅读技能的作用,从而事半功倍。

二、对“天才”的培养

发现了“天才”,下一步就是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把他们培养为真正的尖子生。

1.对尖子生要进行积极暗示。俗话说,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持续地得到别人的肯定,认为自己是天才,他就有可能真的成为“天才”。反之,如果他持续地受到别人的否认,那么,即使他本来很优秀,他也会逐渐变得平庸。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的预言和评价,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产生超乎想象的影响。例如,我班上有位女生,去年高考只考了三百多分,一直认为即使再努力也顶多只能考个三本,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对学习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后来,有一次考试她在语文没考的情况下考了360分,我找到了她,问她,“你这次是考了360分吧?”她很紧张,以为我要训斥她,但是,接下来的问话出乎她的意料,“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你语文没考吧?让我们假设你的语文是班上的平均分100分左右,那么加上这个分数,你是不是有460分呢?你知道吗,这次学校划定的二本线是450分呢!”当时,我看得出这位同学激动地都快要哭了,原来自己真的也能上二本呢!后来通过加倍努力,这位同学考了477分,虽然离二本差了两分,但如果幸运的话,上降线二本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后进生尚且如此,尖子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这种“期待效应”来激发尖子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或明或暗地表明自己对他们的(拔高了的)定位和期待,并且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强化学生“我是天才我就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的自我定位,从而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2.突出尖子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目标,设计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尖子生讲述他们的思路,并进行理论支持,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促进尖子生与科任老师的交流,充分利用尖子生的富余学习力,激发尖子生对弱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尖子生身上一个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有着富余的学习力,但同时又存在顽固的弱科。那么,对尖子生的培养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突破这对矛盾,使他们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实践表明,尖子生之所以有弱科的存在,主要问题就出现认识偏差以至于兴趣不浓上。例如,有的理科尖子生认为语文和英语是不需要智慧的,以至于在这两门上仅凭直觉去学,完全不讲方法,所以导致了弱科的出现。因此,对待尖子生的薄弱学科,关键是转变他们对学科的认识。同时,尖子生的培养,是绝对离不开全体科任老师的配合的,只要有哪一科出现了问题,整个培养计划就会付之东流。为此,可以提供机会让尖子生和相关老师密切交流并从中得到启发,当尖子生与老师交流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的思想必定会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尖子生学习的兴趣和老师指导的兴趣就会得到同步的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一旦他们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点拨下,凭着他们超凡的素质,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

对尖子生来说,仅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体现他们的优势,发挥他们的潜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且,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还要利用尖子生学习能力富余的优势,为他们开开“小灶”,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既“吃得饱”,又“吃得好”。而且,通过选取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富有挑战的题目对尖子生进行特殊指导和训练,可以使他们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

4.对尖子生的培养贵在下手早。尖子生的培养一定要从高一开始就有一个全盘计划,而不是等到了高三才临时抱佛脚地找老师补课。据临川的经验,在高一暑假期间老师就要求零班学生做完当年英语学科的高考真题。这样,到高三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并为其他科目的冲刺腾出了宝贵的时间。

5.情商的发展是智商发展的重要保证。尖子生的自我期望值本来就比较高,再加上平时较少遇到挫折,所以一旦碰到困难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压力。尖子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人们都给予他们太多的关照,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心理上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受不了一点的打击。因此平时要创造条件训练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遇到”一些挫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多接触些人和事,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经常得些小病的人能长寿,而不少平时极少得病的人,突然得个大病而不治身亡。其实是有道理的,经常得些小病的人,他每一次得病时,都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久之,身体的免疫力就增强了。而平时很少得病的人,他本身的抵抗力没有得到提高,当遇到大病时,身体无法自我免疫,所以不少时候会是一病致命。这和以上的现象之间是相通的,对孩子的过度的保护反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那些能有机会在各种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会更强。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如果尖子生的情商跟不上,或者因为老师的过分娇宠而不具备抗挫折能力,则不但会影响其本人的发展,而且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加强对尖子生情商的培养,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突出的情感问题,让尖子生懂得约束自己,才会管理好自己并保持严谨作风和不断进步,才会更有榜样作用以激励班级。

尖子生情商低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傲慢狂妄。这部分“优生”自以为学习成绩特别冒尖,教师靠他们挣脸面,学校靠他们撑门面,目空一切,有的老师也不放在眼里,他们常常口出狂言,行为乖张。对这种“优生”,教师千万迁就不得。可挑一些较高难度的问题和他们探讨,共同找资料研究难题,同时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他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圈内”知识还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圈外知识有多贫乏了。也可以找一些谦虚的名人的故事警示他们要治学严谨,知识越多要越谦逊。

教师用自身审慎的治学态度给“优生”做出示范,再和他商讨一些疑难问题来警示他要谦虚谨慎,使他明白狂妄傲慢是学习的大敌,难成大器。这样既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拓展他思维的深广度,又抑制了他的傲慢狂妄行为,不使他乱翘尾巴。

第二种,冷漠自私。有些“优生”,大考小考皆能出人头地,可就是爱迟到早退或占小便宜。该他们搞教室清洁或做其他义务劳动时,同班同学常常不得不为他们代劳,过后连“谢”字也不说半个。对这类学生应通过言传身教,在班上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使这些冷漠自私的“优生”也不好意思再自私了,该做的事自己做,公益的事争取做。同时,对这类学生老师要更热情,以火溶冰;他们自私冷漠,班主任就应该营造一种大家为公的热烈的集体氛围,让他们在温暖的集体中形成强烈反差,借良好的环境熏陶教育,改变他们冷漠自私的处世态度。

第三种,好胜嫉妒。个别“优生”,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总想以抑制他人来发展自己。自己有好资料不愿借给旁人,别人有好资料又想千方百计搞到手。他们一发现某个学生超过了自己,受到老师青睐,就挖苦讽刺人家,甚至笼络一批人去围攻人家,把对手从心理上搞垮,使之学习成绩下降才肯罢休。“优生”在进行这种行为时往往很隐蔽,老师不易抓到把柄。对此,老师可以借班会课的时候有针对性而又不点名地批评这种现象,再是借读报课的时候找一些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名人事迹或有典型事例的书报文章,有意识地让好胜嫉妒的“优生”读给大家听,这样既教育了大家,又重点教育了好胜嫉妒的“优生”。这种含蓄的批评使他们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又保全了他们的面子,比个别性的直言批评效果好多了。

老师转化“优生”的谈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优生”的个性、气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感情接受能力而定。有些话宜公开地、不点名地、敲山震虎地说,有些话宜个别地、秘密地说,有些话宜直言不讳,有些话宜委婉含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防止因为老师的另眼相看而导致“伪尖子生”的出现。

在平时的评卷工作中,我们往往会一眼就认出一些特尖学生的笔迹,从而在评卷之前就给他们预设了一个远远高出他们实际水平的标准,以致他们每次大考小考总会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尖子的真实水平了。“伪尖子生”的出现,对最后的教学评价会带来严重的打击,使老师甚至学校都会无法接受惨败的事实。

总之,尖子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它需要举全体科任老师之力,需要师生的默契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进优出、优进杰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