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市报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

都市报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都市报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都市报充分展示奢侈消费,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都市报在呈现奢侈消费时使用惯常手法,将奢侈消费植入中国的现代化话语中,明示或暗示奢侈消费是现代化必将带给大众的现实,奢侈消费是现代化的标志和证明。都市报对于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赋予消费以各种符号价值。

二、都市报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

都市报充分展示奢侈消费,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植入中国消费文化。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有“面子消费观”,认同为了塑造良好公众形象,超出自己能力和实际需要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已经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但现代社会的奢侈消费不同,它有强大的社会动因,现代社会带来的产品极大丰富,需要寻找新的消费动力推动生产。经由大众传媒展示的奢侈消费,具有比传统意义上的“面子消费”、“炫耀性消费”更多的功能。都市报面对的是一般市民,报纸所展示的奢侈消费,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但现实情况是,都市报对于奢侈消费的展示很受读者的喜爱。都市报的报人因此说:“我们的报纸永远要比读者高一点点。”这个“高”是指“品位”,也指读者“消费能力”。都市报提供的消费信息有两种:一种是实用性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实施消费行为;另一种是展示性的,满足读者多样的心理需求。都市报展示奢侈消费之所以能刺激读者的消费欲望,关键在于制造了“心理的贫困化”。在财富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资本主义依靠它强大的生产力量,极大地减少了绝对贫困现象。但贫困的阴影依然徘徊在大众心头,贫困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感受。“心理的贫困化”来自于比较中产生的不平衡。一种比较,按波德里亚的说法,是“需求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这种不平衡本身的增长。……人的需求是没有限制的。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波德里亚,2000,第52—53页)都市报对于奢侈消费的展示,赋予消费以无限多样的文化意义。奢侈消费对于一般大众而言,承载了超出他们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符号价值,开启了另一扇消费欲望之门。另一种比较,来自于与他人的参照。都市报频繁地展示奢侈消费,给予读者一个参照系统,在与富人的奢侈消费的对比中,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了,因为在这样的消费图景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贫困者。贫困本身并不构成欲望,只有对于贫困的主观化感受才构成欲望产生的基础。“心理贫困化”来源于消费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又反过来刺激更多的符号和意义的生产。

都市报通过如下手法展示奢侈消费,刺激大众消费欲望的产生。

大量展示奢侈品和奢侈消费活动。都市报对于奢侈的关注贯穿于各个版面中。以新闻论,大型企业、知名品牌最新的产品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因为这样的题材完全切合都市报的定位——提供商品和消费信息,且不论这些企业与都市报千丝万缕的商业联系,这其中有许多属于一般大众无力消费的奢侈品。有关明星、名人和成功者的新闻,也大量包含奢侈消费场景、奢侈消费行为、奢侈消费商品的展示。在各个专版中,遵循“比生活略高一点”的原则,一些奢侈的消费以各种面目出现,有时是流行趋势,有时又是别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以先锋文化、个性化追求、前卫姿态等等面目出现,实质上,就是世界上极少数人进行的奢侈消费。都市报在呈现奢侈消费时使用惯常手法,将奢侈消费植入中国的现代化话语中,明示或暗示奢侈消费是现代化必将带给大众的现实,奢侈消费是现代化的标志和证明。都市报因此建立了普通人与奢侈消费的联系路径。如果都市报呈现的奢侈消费对于读者有永远的隔膜感,它的这种话语就失去了诱惑力,因此都市报必须建立读者和奢侈消费的心理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两种方式达成的。一是观看,提供读者以虚幻的参与感,实现大众传媒制造白日梦的作用。都市报经常以感知时尚潮流的说法为这样的观看提供理由,制造不看就要为时代所抛弃的恐慌。“你可以不买,但不可以不知道”是最为典型的话语。二是模仿,真正的奢侈消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永远遥不可及,但却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模仿的。都市报提供奢侈消费形形色色的替代性方法,当然,这种普通人可以进行的消费永远有一种奢侈消费作为参照系统。

都市报对于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赋予消费以各种符号价值。都市报的建构功能在于为各种消费活动命名,建立消费与现实或非现实的联系,从而提升消费的文化意义,达至消费主义的目标——使人生的终极意义指向消费。在社会学理论中,脱离了经济学意义的消费,具有“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塑造主体,并因此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去的媒介。消费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它使某种东西(如商品)消失,同时又使其他东西(如自我与社会的认同)产生”。(王宁,2001,第1页)“消费及其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王宁,2001,第143页)这种符号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和工具,在中国消费文化的形成的过程中,都市报积极参与了消费符号体系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