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1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群体性事件是困惑中国社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亦是中国构筑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从受众一方而言,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受众通常是特定群体,特别是权益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

1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

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群体性事件是困惑中国社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亦是中国构筑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众所周知,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解决至关重要。我们认为,群体性事件中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好主动披露、报道新闻事实的功能,一方面揭露谣言,控制信息的混乱传播;另一方面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正确地引导公众认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然而,一直以来,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中国当前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有几个明显特点,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保持沉默,回避媒体,不及时公布真相,从而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主流媒体公开不够;信息来源多,却没有民众公认的“权威发布”;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扭曲,而手机短信和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大了信息的失真;媒体叙事模式化、程序化,缺乏事实力量。一些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总能看到媒体将其描述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黑恶势力幕后指使策划”等。例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事发之后,都能看到媒体这般“定性”。

从受众一方而言,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受众通常是特定群体,特别是权益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正常社会情境下,读者、观众、听众和网民等受众的信息接受是被动的、单向的,总是受到媒介议程的限制。但是,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他们不但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且还成为积极、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塑造者。与其说他们是“受众”,不如说他们是“公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