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策划的商业化误区

采访策划的商业化误区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采访策划的商业化误区关于这种商业化误区,在今天的不少都市媒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的还非常严重。2002年3月,北京妇产医院接生了一例农民夫妇的五胞胎,一些北京都市媒体争相将此事件作为重要新闻。当《羊城晚报》与众不同地揭示出这一内幕时,北京媒体陷于一场尴尬之中,而先前热心相助的市民也纷纷谴责记者的欺骗行为。

二、采访策划的商业化误区

关于这种商业化误区,在今天的不少都市媒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的还非常严重。那么有必要分析这种商业化策划的表现及问题。如果作一区分,可以看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与广告不分,二是过度娱乐化,三是刻意炒作。这三个问题都比较突出,对策划形成了很大的内在损害,也对应了学界批评的策划是商业交易、是捏造新闻的行为,因此需要加以揭示、区分。

1.策划中的新闻与广告不分

广告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告在媒体上占据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主要因为它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新闻却不能,新闻必须靠它的内容吸引读者,再吸引广告。可是现在媒体经营的一个误区是广告比新闻重要,于是很多时候新闻开始为广告让步,让广告占据重要位置。在媒体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广告的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于是挖空心思让广告增多的策划就出现并越来越多了。因为新闻广告化、广告新闻化似乎没有带来太多危害,受到消费诱导的受众也不至于为此有太多的不满,而媒体由此得到可观的现金回报。在广告利润的诱惑下,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策划起广告新闻了,被人称为软广告的这种新闻,只不过是打着新闻的招牌来充实实际的广告,达到欺骗性的传播效果。

今天,越来越多的都市类媒体开展多种经营,也纷纷涉足热门商业如房地产、印刷、广场、酒店等,既策划房展、车展之类这样的活动,又直接采访报道这些活动,以新闻之名行促销之实。这样一来,新闻并不是新闻,只是包装了的广告,硬塞给受众以蒙混过关,获取更多关注度,产生广告效益;而新闻的面目却模糊了,新闻的品质也下降了。同时,受众受到伤害的结果是,受众对媒体信任度下降了。本来受众就容易对广告产生厌烦和逃避,虽然也离不开广告,但广告的喋喋不休、夸张做作让人生厌,以至于有一个调查说:“电视剧中一插播广告,全国家庭马桶用水量就增加。”广告的这种问题是信誉问题、真伪问题,导致的是广告成了声名狼藉的传播商品的促销者,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可是媒体对于人们的厌烦广告似乎视而不见,还变本加厉地加大广告频度,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而今天再加上媒体有意策划将新闻包装成广告,就更加过分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受众的离去。

2.过度娱乐化

这是媒体在整体上出现的一种倾向,为了取悦于受众而采取的等而下之的策略。刻意策划一些娱乐事件,使不重要的事实变得可笑起来,使大众得到所谓的快乐似乎就是成功。这里有几个问题要简单分析一下:为何要迎合受众?怎么样策划?怎样娱乐受众?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现在受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存亡,因为他们爱与不爱这类内容关系到媒体的市场认可度,如果受众不喜欢那么媒体就日子不好过了。仰仗受众口味与爱好的媒体就得迎合他们的喜好,但在组合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致命的问题,就是媒体偏向于发掘受众作为人的本性弱点的喜好。毕竟人性还有很多缺陷,那就是窥私、好奇、享乐,这对于理性人而言是应当尽力避免的。

在现实中媒体怎样将策划娱乐化呢?在多数情况下,娱乐记者只是抓住明星的一点小事情大做文章,煽风点火,大肆渲染。媒体与记者都有娱乐兴奋点,只要听到明星有一点变动,就会敏锐地关注,并迅速谋划,然后派出记者去采访那本与受众不相干的事,如婚恋、生子、性与暴力、意外等。2009年5月歌星满文军被曝吸毒,于是都市媒体不约而同地策划去扩大渲染采访报道,几乎都选择报道吸毒细节,使其几天内就声名狼藉,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却大大提高;同年8月,当日本影星酒井法子失踪、吸毒等奇闻轶事传到国内,一些媒体策划突出报道,从网上下载后加以重点推出,似乎一个日本女星的生活比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更重要。这就是反差,也是刻意策划的结果。这种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地存在,而是较为常见的现象。通过抬高与贬抑之间的反差,也充分暴露出媒体的需要批评的价值观

最后一个问题是怎样娱乐受众?对于媒体而言,就是选择议题、策划议题,利用明星或知名人物的一点问题大做文章,让受众为之开心。能够开心的元素包括:他们的丑闻、倒霉帎婚恋等,受众既可为之幸灾乐祸,又可与之同乐,配之以那些图片、图像与文字的放大、突出等方法以造成娱乐效果。只要达到娱乐效果怎么都行,采取哪些方法手段都不要紧,关键是让受众欢乐起来。这种追求使娱乐突破了人伦边界,竟使他人的不幸也成为欢乐因素。如一辆公交车从男子头上压过去致人死亡,记者竟然想出了这样一条标题《公交车轮从头越》。可见今天有些媒体记者的报道已经偏离了正常的伦理道德要求,需要纠正和规范。

3.刻意炒作

就是对一件事情主观过度介入,把事实夸大渲染使其背离本来面目。还有一些记者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骇人听闻的新闻混淆是非。有些时候,记者将个人主观因素强加于庋实,有意策划一种事实,使其过于夸大,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人们的向善之心以达私人目的。这里有一个典型事件就是2002年引起轰动的“五胞胎事件”。

2002年3月,北京妇产医院接生了一例农民夫妇的五胞胎,一些北京都市媒体争相将此事件作为重要新闻。于是,从产妇住进医院到孩子平安降生,从院方精心预备手术到五胞胎获得社会各方的帮助,等等,受众

不但读到了连续多日的追踪报道,还不时看到整版推出的“图片新闻”。在这个报道过程中,记者有意识地控制和放大了某些事实,不仅传播了一种客观事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一事实的发展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媒介所期望的环境。[1]

但正如上所说,记者刻意隐瞒了某些事实,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五胞胎是王翠英夫妇求子心切、吃错药带来的一个意外后果,而记者知道这一背景仍然一厢情愿地选择了救助框架——策划献爱心活动,以农民夫妇生育多胞胎的家庭困境问题来突出、引发市民的同情心,这种策划是主观的故意,却不符合事实真相。当《羊城晚报》与众不同地揭示出这一内幕时,北京媒体陷于一场尴尬之中,而先前热心相助的市民也纷纷谴责记者的欺骗行为。所以刻意炒作就是主观上设置不顾真相违背本质的主题,然后围绕自己所设定主题选取事实,把自己认定的事实刻意夸大渲染,并强迫受众接受这种主观突出的事实,结果就会误导受众,产生偏离事实本质的后果,这就是恶意炒作带来的不良后果,记者应该引以为戒。

刻意炒作还有记者捏造事实、故意造假的问题。刻意炒作如果不加限制地任意安排事实,越过一定界限就会出现新闻造假问题,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2007年、2008年南北相继出现“平江虎”和“纸馅包子”两起炒作事件,都是记者为了获取轰动效应而主观导演出来的,事实发布之后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倒不是因为被人先是一眼看穿,而是事实的离奇让人分外关注。

如“纸馅包子”事件在2007年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强烈反响:

28岁的訾北佳,被捕前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2007年6月间,他通过查访,在没有发现有人制作、出售肉馅内掺纸的包子的情况下,为了谋取所谓的业绩,化名“胡月”,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到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内,对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四人谎称需订购大量包子,要求卫全峰等人为其加工制作。后訾北佳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再次来到十字口村13号院。訾北佳以喂狗为由,要求卫全峰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20余个“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卫全峰等人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得以于7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2]

可见,违反新闻真实性,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刻意策划事件,不仅伤害了自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破坏了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由此可知,自觉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是策划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