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期策划

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期策划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期策划新闻特写:会飞翔的列车[1]今天,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用途的磁浮列车线路成功地投入了试运行,中德两国总理为磁浮列车的开通剪了彩,我们的记者也作为首批乘客亲身感受了磁浮列车飞驰的速度,并在直升飞机上见证了磁浮列车首次上路的历史性一刻。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电话采访建设磁浮列车并参加过列车调试的工作人员,记者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期策划

新闻特写:会飞翔的列车[1]

【导语】今天,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用途的磁浮列车线路成功地投入了试运行,中德两国总理为磁浮列车的开通剪了彩,我们的记者也作为首批乘客亲身感受了磁浮列车飞驰的速度,并在直升飞机上见证了磁浮列车首次上路的历史性一刻。

上午9点45分,为了见证第一列磁浮列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记者乘坐的直升机早早地就等在了龙阳路车站的上空。

飞机足足盘旋了45分钟,磁浮列车从龙阳路站出发了。起初,列车的速度并不快,直升机也能稳稳地追随列车同步飞行,几秒钟后,磁浮列车便开始持续提速,直升机顿时感到了力不从心。3分钟后,列车的时速已经飚升到了400多公里,由于直升机的最高时速只能达到300公里,很快,磁浮列车就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外。已有二十多年飞行经历的机长感慨万千:早就听说磁浮列车开得快,可就是没想到快得连飞机都赶不上。

天上飞的追不上地上跑的,那么坐在这么高速的列车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再把镜头转到车厢,来听听记者的感受。

【记者】现在我们的磁浮旅行开始了,我明显感到列车在很快地加速,我们看到窗外的树木、房屋、公路上的汽车都在一瞬间被列车甩在了后面,而且越来越快。现在我们的速度是每小时300公里,真是难以相信,列车在这么快的速度下运行,我往窗外看,景物的移动还是那么清晰,一点都没有那种头晕目眩的感觉。我可以告诉大家,因为列车的车窗采用了高科技的视觉减速玻璃。

而把视线移回车厢,我甚至感觉不到列车正在高速行驶当中,这种感觉就像坐着飞机在云上飞。当然“贴着地面飞行”的感觉更好,因为这里比飞机上更平稳,你看我们也不需要系安全带,甚至可以在车厢里自由地走动。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磁浮列车的平稳,我们特意在列车上放了一杯水,我们看到这杯水几乎没有什么晃动。

现在我们已经运行了3分多钟,列车已经达到了时速430公里的最高速度。毫无疑问这个速度绝对是陆地交通工具中最快的。但即使在这样的速度下,我仍然感觉列车非常平稳,而且我也没有耳鸣、心慌、恶心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现在列车的速度又慢下来了,因为总里程只有30公里,所以最高速度只保持了20秒钟。

下面我们到磁浮列车的驾驶室去看一看。这个就是子弹头的驾驶室,这里只有一位司机。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位司机的存在主要是给乘客一种心理安慰,而磁浮列车的真正司机在龙阳路车站的中央控制室,因为它的运行全部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现在我们正在进入浦东机场站。

从龙阳路站到这里,我们只用了不到8分钟的时间,但人类对磁浮技术的探索和追求已经持续了30多年,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搬进现实生活,确实是个了不起的跨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还有很多感受来不及告诉大家。我想这只能算是未完成的报道了,磁浮列车的高科技魅力还是要等您自己来感受了。以上是新闻频道记者报道的。

该篇报道获得了2002年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一件枯燥、高深的高科技事物通过记者的精心策划,报道得生动、新颖,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按照常规报道思路,就是在车上采访一些乘客的感受和专家的感受,可是由于磁浮列车的运行时间只有7分多钟,拍摄和采访的时间太短。记者经过精心的策划后,决定用天上和地下相结合,并通过现场报道形式来报道。由出镜记者进行现场体验,通过“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受。

出镜记者对于体验的描述也不仅仅是现场感受的结果,更是由于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因为没有坐过磁浮列车,也不知道坐在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记者怎么说呢?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电话采访建设磁浮列车并参加过列车调试的工作人员,记者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正是有了这些精心的准备,在车上,记者才做到了一边感受,一边报道;一边观察,一边述说;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自然流畅。

精心的策划可以使记者以新颖生动的方式表现新闻,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记者也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在采访中可以从容应对,充分地挖掘新闻资源,将新闻做深、做透、做得生动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