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采访前期策划的运作机制

电视采访前期策划的运作机制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新闻调查》信息组迅速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前后方密切配合。但这种机制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实现栏目的发展目标,于是许多栏目开始尝试策划负责制的运作机制。[8]《新闻调查》在实行策划负责制的同时,将原来策划组所承担的信息汇集、报题、业务研讨、节目宣传等一系列重要项目,由新成立的信息编辑组完成。

三、电视采访前期策划的运作机制

电视采访作为一个协同作战、分工合作的工程,前期采访与后期编辑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电视采访的策划必然在充分调动发挥各部分个体积极性、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保证信息在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统一性。

(一)以编辑部为核心的宏观策划

1.宏观策划的必要性

当代电视新闻越来越向以编辑部为核心的报道运作机制发展。电视记者不再是单兵作战的个体,而是由编辑部统一指挥调度的采制新闻的系统和集体。特别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现场直播、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大型采访报道都不是靠单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电视台新闻部对采访的选题、新闻的采访角度、新闻的表现形式等进行精心的谋划,协调各工种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

一方面,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反映一个电视台的报道实力的,不再是靠一两条新闻的竞争,而是看这个电视台整体的报道能力、对新闻事实的反应能力和各种信息集合的能力。[5]

1998年抗洪抢险时期对《保卫荆江》的采访,是《新闻调查》第一次在重大新闻现场短兵相接,采访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出发前定下的调查主题是分洪背景、分洪现场和移民撤离三项内容,摄制组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跟访高层领导,一组守候大坝抓拍炸坝分洪并采访施工人员,一组到移民中拍摄采访。但是三路人马到达荆州的时候,现场情况不断变化,分洪时间无法确定。节目播出时间已经定下,前期采访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于是摄制组迅速调整采访重点,以五次洪峰为背景,重点采访第五次洪峰通过荆江时的抗洪现场。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新闻调查》信息组迅速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前后方密切配合。最后节目在离播出十几分钟的时候送上播出线。

另一方面,电视采访的整体策划可以对电视台的采访活动进行统筹调度、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我国在新闻运作体制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栏目与栏目之间不沟通,导致一片多拍的重复劳动;工种与工种之间不沟通,导致编辑一人多职,疲于应付播出,而少有时间考虑节目的策划;同一工种之间不沟通,造成节目缺乏整体连贯性和策划性。

许多人希望能够设立一个“策划部”,负责各档新闻和专题的整体策划,或者是建立“大编辑部”的管理体制,打破目前的部门或栏目的框架,来统筹各档新闻及专题的采访与策划。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策划的过程已是当前的新闻制作中相当重要的环节。[6]

2.宏观策划的现状与发展

以编辑部为核心的宏观策划具有重要性和整体性,它往往是针对一些有重要影响和意义的事件,或者是一些现场直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或者跟踪报道等大型的采访而进行的;而一些日常的突发性新闻,并不需要编辑部来进行整体策划,否则可能会使策划沦为炒作,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

就目前的情况看,新闻资讯类栏目还缺乏编辑部方面的宏观指导,专题类或言论类栏目的策划运作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善。

由于我国电视新闻管理采用的采编分离的体制,使得编辑部在对新闻采访上的宏观指导受到很大限制。虽然许多电视台建立了选题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记者的选题进行控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后期分离的矛盾。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在新闻现场,记者总是单枪匹马做报道,而缺少新闻的组合和新闻背景的现场分析——就现实操作的情况看,这样的要求对前方记者来说太苛刻了,因为没有后方的全景式的支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根本没有可能实现这样的要求。前期记者需要一个智慧的“大脑”提供及时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个“大脑”应是一个稳定运行的、有制度保障的集体——新闻策划及组织系统。[7]

在专题类和言论类栏目中,现在一般采用的是编导负责制,由编导全面负责每期节目的制作,监控每个环节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后期编辑实现全片意图、体现栏目整体追求。但这种机制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实现栏目的发展目标,于是许多栏目(比如《新闻调查》)开始尝试策划负责制的运作机制。由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形成详细的策划方案,对结构的设计、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问题的设计,甚至对一些细节的背景资料等都提出方案,策划也为编导的后期制作提供帮助。这样,编导在完成基本策划方案要求的前提下,仍然有充分的创作空间,可以做出更好的节目,而且这种机制对于栏目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这种机制的改革有利于从过去编导接受项目后的单干“作坊”运作状态变成各种智慧共同汇集的“大生产”栏目化运作状态。[8]

《新闻调查》在实行策划负责制的同时,将原来策划组所承担的信息汇集、报题、业务研讨、节目宣传等一系列重要项目,由新成立的信息编辑组完成。由信息编辑组更加职业化地来研究从报题到节目宣传的一系列项目的运作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某些专业工种的附带任务。这些改革有利于栏目运作的进一步效率化和栏目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由记者实施的微观策划

在电视采访的策划中,有一部分内容需要记者自己完成,这些内容相对比较具体,比如对如何表现新闻、切入主题、如何有效地实施采访等进行策划。

1.了解背景,加强预见

记者要想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自如应对,必须对采访的人物、事件有足够的了解,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准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所要采访的事件。记者要在采访前通过资料研究对自己所报道的事实有一个基本了解,包括事实发生的背景。要了解相关报道的情况,衡量自己掌握的信息,从而明确采访中需要获得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

(2)了解所要采访的人物。对人物的采访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于采访对象的了解有利于保证对新闻事实的获取。了解采访对象,首先要掌握他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单位、职称、研究方向以及在所属领域的地位等。第二步就是对于采访对象的深入认识,对于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了解,如性格、爱好、突出的贡献或成就以及他们重要的或者特殊的经历,甚至是一些能体现其个性的故事、言行、细节。记者对采访对象了解得越深入,他们越能感到自己被重视的程度,越有兴趣与记者沟通,认真对待采访。

2.人、财、物方面的准备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技术性非常强,设备相对复杂,在采访前更要一一准备妥当。而且电视采访的人员多,耗费资金也较多,这就要求做好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比如安排好交通工具。如果去外地采访,则要做好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准备。

3.对于采访方式的思考和选择

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现场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这无论对于信息的挖掘还是节目的样式都是重要的方面,需要记者进行认真的谋划。比如在《山东省临沭牛腿沟排污:三天三变样》中,记者采用了现场提问的采访方式,对污染厂家掩盖污染状况的行为进行求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某些情况下,记者则不得不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来揭示事件真相。

记者对于采访中的提问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判断采访对象回答的信息,并做出回应,抓住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4.确定摄制组对现场采访的介入方式

确定采访的介入方式,就是明确记者是否出镜,还是只出现记者的图像,或者只出声音不出图像。确定这些,不仅对于新闻信息的客观公正有影响,而且也便于摄像师、录音师进行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