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报道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经济报道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经济报道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宣传的难度越来越大,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经济报道愈来愈少。积多年从事经济宣传之经验,笔者深深感到,熟练掌握“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技巧,是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这条消息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大中型企业买专利被公认为是天津经济工作的一个新特点。

第四节 经济报道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宣传的难度越来越大,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经济报道愈来愈少。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经济报道呢?

笔者先后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在主题提炼上下大工夫,力求更科学、更恰当地揭示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规律,透过所触及的经济活动,给人以启迪或鼓舞。

积多年从事经济宣传之经验,笔者深深感到,熟练掌握“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技巧,是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大题小做”,就是把一个大题目的内涵浓缩在一点上进行表现,以求使某一项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最逼真、最鲜明、最生动、最活泼地展现在广大听众面前。

大家知道,党和政府的各项经济工作及其决策,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内涵十分丰富,而经济报道往往又是透过一件件具体的经济活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或思想的。如果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政策或思想,原封不动地贴在微观经济活动身上,就等于把大人的帽子戴在小孩头上,如此头重脚轻式的表现方法,不但无法完整地宣传和体现政策思想,而且很难准确表现出经济活动的本质。这种简单化的穿鞋戴帽式的经济报道,缺少个性,也没有针对性,只能是大路货。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经济宣传题目,浓缩一下或化解成若干个小题目,从中选择一个最切合经济活动本质,最能揭示其规律的角度进行表达,那么,肯定会写出比较好的经济报道。为说明问题,不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经济宣传主题为例: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写给李瑞环等同志的信中,深刻地论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李瑞环同志要求新闻界重点宣传这个重大主题。为搞好科技宣传,6月4日天津市委常委黄炎智同志亲自带领各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记者到科委系统进行集体采访。主管天津市科技工作的市委常委王成怀同志向大家介绍了改革开放10年来天津科技工作的情况,内容很丰富。怎样利用这些素材呢?当时笔者想,最近几年,中央台还没报道过天津科技工作的综合成就,在刚刚开始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主题的时候,写一篇天津10年科技成就的消息是可以在《全国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里占一个较好位置的。可笔者并没有采用这一省事的方案,因为这种成就性的报道,时空跨度大,时效性差,主题平平,没有特点,只能靠大面积综合来加大信息量。为了选准角度,笔者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题目。笔者认为,当前新闻界的任务不是做表面文章,搞一般性的成就宣传,而应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典型上,使宣传更贴近实际,更有指导性。重点就是宣传转变观念。能不能真正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落实到经济工作中去,关键是人们的观念上是否有所转变。科委介绍的情况中有这么两个例子,一个是天津3522工厂花50万元购买了免缝扣子的专利技术,另一个是天津电焊机厂花巨资购买吉林工业大学的“可控硅焊机”的专利技术。笔者觉得这是观念转变的结果。买专利、买科研成果,这在经过10年改革开放的天津并不能说是新鲜事。如果10年前说乡镇企业买专利那是新鲜事,他们没有知识和技术,要搞工业就得从外边找技术、找人才。但作为人才、技术密集的大中型企业来说,肯于出巨资买别人的专利和技术,这在今天也算新鲜事。多年来,“大而全”的大中型企业是万事不求人的,什么事都靠自己干。现在肯花钱买别人的专利,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企业领导的头脑中产生了作用。厂长经理观念转变了,才能放下架子买专利。经过分析、选择和提炼,最后笔者决定采写一篇消息:《天津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惜巨资购买专利技术》。有人可能要问,你只掌握两个厂的事例,充其量不过四五行字,怎能断定天津大中型企业出现买专利的趋势呢?其实这不是靠个人想当然拍脑门拍出来的,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市科委介绍技术市场的情况里有几个可靠的数据,即:每年天津技术市场成交技术转让营业额近3亿元,其中70%以上被当地大中型企业买走了。这两个数字说明,选定这个主题,并不存在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问题。

主题明确,仅仅是采写的开始,离写成文稿还有很大距离。一个题目,两个例子,几个数字,还不能形成数百字的消息。会下,笔者又抽空进行了个别补充采访,并把多年积累的有关材料作为消息的背景。笔者是这样写的:“天津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化工、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三资企业的出现和军工企业的出山,80年代以来,天津的一些拔尖企业渐渐失去了优势,有的甚至陷入了困境。近年来,这些抱着老工艺、老产品走老路,而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企业经营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离开了科技进步就要落后,就要跌跟头,只有依靠高新技术才能扭转败局,重振雄风”。

这条消息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大中型企业买专利被公认为是天津经济工作的一个新特点。6月10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到天津,对大工厂花50万元买扣子专利倍加赞赏。他说,这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报道这样的事就很好。天津新闻界一些同志也认为,从这个角度来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既具体又鲜明生动。

从理论上讲,党和政府的每项经济政策,都涉及方方面面,既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又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因此,经济记者应该善于消化吸收这些政策,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思索,提炼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题目,用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实践。还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题目,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搬进文稿,一个省、一个地区只能发一篇题为“某单位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效果”或“某单位积极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方针如何如何”的报道。这种简单化的办法,反倒堵塞了自己的思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如果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大题目进行分解,可以列出许多能表现这一思想的小题目。如,可从“技术改造”、“推广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等等方面入手。如果我们能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典型,不仅可以更具体、更形象地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可以多写稿、多发稿,获得质量、数量双提高。

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证明,经济记者仅仅掌握“大题小做”的技巧还不够,必须学会“小题大做”的写作方法。

所谓“小题大做”,即把微观经济活动放在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分析、对比,并形成能反映经济规律的有深度的经济报道。换言之,“小题大做”就是在小题目下做大文章。

为说明其重要性,先举例如下:

1985年2月1日至2日,笔者和几位记者参加了天津通信广播公司在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第九百货商店和电视机商店举行的“北京牌电视机首次进沪展销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企业搞展销会的活动多如牛毛,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也没什么好报道的。因公司领导盛情邀请,只好随行前往,相机行事。1月31日晚上10点多钟我们到达上海,一出车站,前来迎接我们的通广公司先期抵达的同志就告诉我们,前天在报上登出广告,发布了北京牌电视机赴沪展销的信息之后,立即就有很多消费者到商店门口排队,至今已排队50多个小时。当时笔者想,北京牌电视机在上海也许有点市场。为了弄清真伪,几个小时后的凌晨2点多钟,我们前去查看现场,3个即将搞展销的商店门前真的各有四五百人在排队。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聊天,有的人甚至把家里的折叠床、躺椅搬到商店门口,盖着棉被耐心等待着。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上海的夜晚也是很冷的,可看看排队人们的情绪,他们似乎并不怕冷。见到这种场面,笔者心里很有些激动,没想到上海人对天津产品如此厚爱。于是就和他们聊天,问他们对天津的什么产品感兴趣。顾客们七嘴八舌地告诉笔者,他们不但想买北京牌电视机,还想买飞鸽牌自行车,海鸥牌女表……谈着,谈着,笔者心里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题目:“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当时我想,如果能透过“北京牌电视机展销”这个微观经济活动,来探讨一下改革开放给上海市场带来的变化,这个经济活动就有了宏观色彩,也就具备了全局性的地位。接着,笔者又与这些上海消费者谈了其他省市产品在上海流通的情况,进一步掌握了外地产品占领上海市场的第一手资料。第二天,商店开门前笔者又来到了展销现场,天津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忙于拍摄,观看上海人争购北京牌电视机的场面,而笔者却来到顶层楼找到商店经理,了解外地产品在上海市场的综合情况。据商业部门统计,当时外地商品在上海的销售额已占全市销售总额的40%,也就是说,上海人每买100元日用商品,有40元是花在了外地商品上。这个事实证明,全国各地的经济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过去比较落后的内陆省份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种发展和进步,不但改变了经济发达的上海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只买上海货”的消费习惯,而且也改变了历史上形成的上海工业产品输出外地的单向流通的局面,真正形成了上海和外地工业产品双向流通的新格局。这种变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抓住这个本质,北京牌电视机首次在上海展销的微观经济活动,就有了十分鲜明的宏观经济的意义,最后,笔者迅速撰写了《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消息,该稿以上海消费者争购北京牌彩电为由头,报道了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这个值得宣传的经济活动,揭示了商品流通领域中具有历史性变化的重大经济趋势。

这篇小题大做的经济报道仅460多字,但内涵丰富,主题深刻,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天津市长李瑞环同志听了这条消息后说:“角度选得好,报道有深度。”中央电台台长杨正泉同志专门撰文评介了这条消息。他写道:“如何写好经济消息?新闻界的同行从各个角度作了多年的探讨,仍感到伤脑筋。听了《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消息,很受启发。”“一条四百六十多字的消息,以小见大,以实见虚,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前经济改革这一重大主题。我认为,这条成功的消息,至少有这么几点可供借鉴:(1)选择事实新。一般说来,上海产品畅销外地,已不算什么新闻,反过来就是新的。记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2)选择角度好。外地产品进入上海有好多品种,记者选用了大家都关心、都了解的彩电、自行车等,引起听众的普遍兴趣,记者又从多方面、多层次说明外地产品进入了上海市场,有说服力,也就易引起听众的思索。(3)几乎都是用事实说话,实实在在,通俗易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议论,也没有枯燥的数字和术语。由此我想到,要把经济消息写好,要多接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表达方式。一句话:要时刻想着我们的听众。”

由此可见,经济宣传上的“小题大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新闻写作技巧,它的特点在于小中见大,既好选材,容易写作,又能确切地、鲜明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本质,使新闻作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宏观意义。“滴水见太阳”,之所谓也。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小题大做”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对宏观的分析和衬托,而绝不是任凭主观臆断地随意拔高和添枝加叶。无论什么经济活动,我们都不能忘记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都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因此,“小题大做”仅仅是一种新闻写作的表现技巧,绝不能当成可以随意贴用的标签。事实上,有些小题目或微观经济活动的内涵比较丰富,能够包含宏观经济的本质,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做。但有些小题目或微观经济活动的内涵较单一,涉及面很小,与全局性的政策、思想又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就不具备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前提,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就应老老实实地放弃它,绝不应勉强硬搞什么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否则就会违背新闻写作的原则,就会出问题,捅娄子。

多年以来,笔者在一线记者岗位工作时,每年都有一二百篇各类新闻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节目《全国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采用,每年都有一两篇稿件获取新闻奖项,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其重要原因就是自己能够灵活运用“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的办法,老老实实地在主题选择、材料运用以及写作上下工夫、花气力,不断提高稿件质量。

(注:例稿消息《天津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惜巨资购买专利技术》,详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附例稿(49);例稿消息《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详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附例稿(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