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线记者异地采访好处多

一线记者异地采访好处多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一线记者异地采访好处多笔者先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一线采访近30年,无论在地方台还是在国家台,笔者都以各种形式参加过无数次异地采访,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给自己记者生涯增添了非常有意义的记忆。为说明一线记者异地采访的好处,笔者就以在福建省异地采访为例加以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 一线记者异地采访好处多

笔者先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一线采访近30年,无论在地方台还是在国家台,笔者都以各种形式参加过无数次异地采访,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给自己记者生涯增添了非常有意义的记忆。为说明一线记者异地采访的好处,笔者就以在福建省异地采访为例加以分析和介绍。

1987年中央台领导派笔者(驻津记者)和一位同事到福建省去异地采访,我们跑了一个多月,写了13篇新闻稿,9篇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4篇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有3个头条、2个二条。

这样的异地采访,对于笔者来说回报颇丰,思想感受也很多,尤其是对异地采访的好处体会更深。

一、异地采访能使记者产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力量,增强抓重点稿件、抓头、二条的意识

老实讲,地方记者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松散惯了,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惰性。随着惰性的出现,记者的新闻敏感力、工作活力就会削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碰到什么抓什么,抓到什么写什么的被动式工作方法。结果,写出来的稿子一般化的大路货居多,重头的很少。而当记者异地采访时,不管领导是否对他提出要求,他本身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另外,异地采访,人生地不熟,情况不清楚,新闻线索难寻,也是一种压力。两种压力加在一起就会使记者产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作用的动力。因为,记者到了新的地方,虽然没有了老的信息渠道,但也丢掉了拐棍,从被动地等新闻、碰新闻的惰性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能够以充满活力的姿态主动出击,去抓新闻、挖新闻。当然,抓、挖的重点是放在重头新闻上。实践证明,记者一旦产生了下大力量抓头、二条的意识,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劲头都与过去截然不同,工作效果也大不一样。

当日历翻转到上个世纪的1987年初的时候,曾记得那时全中国人民的心中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企盼,即迎接党的十三大召开,吹响中国改革开放新号角,跟着党中央开始新的征程。那时人们普遍存在一个等待的思想,也就是等到10月份召开党的十三大,中央制订和提出新的改革开放思路后再挽起袖子大干一番改革开放。而当时各地的领导们又多希望在这个时段里让中央新闻单位好好宣传本地的成就和大好形势,博得良好的舆论口碑,以在党代会上风光出彩。1987年6月,具有重视中央媒体宣传的传统,尤为重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的福建省委,现任省委书记陈光毅亲自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杨正泉台长打电话,要求台里派记者到闽,承担这一时期的宣传任务。后中央台领导研究决定派笔者和湖南站一位记者前去福建省异地采访3~4个月。当中央台地方记者部主任王燕春打电话通知福建省委秘书长赵学敏同志:台内暂时抽不出人力去福建,拟派驻天津记者金树华等去福建时,秘书长立刻高兴地说,太好了,金树华给李瑞环同志写过许多有影响的稿子,我代表陈书记欢迎他来福建工作。

于是1987年8月7日立秋那天,笔者从北京起飞奔赴福建省会福州市。一下飞机立马被推进了蒸笼般的热浪中,浑身大汗淋漓,天津的三伏天也没这么热过。笔者刚刚住进省政府管辖的西湖宾馆,赵学敏秘书长就到了,他先是代表省委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转达了陈光毅书记的电话指示,请中央台两位记者休息两天,待他参加完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全会回到福州,与你们见面后再开始工作。赵秘书长还建议说,为了你们在闽顺利打开局面,不要急于发稿,第一篇一定发个《报摘》头条才好。笔者当时心想,陈书记不让我们先行动,肯定有思考成熟的想法,待他面授机宜后再启动工作也好。

笔者一接到赴闽采访的通知,思想上就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心想,如果抓不到重头新闻,写多少条稿子也难以交差。所以到了福建以后,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抓重头稿,第一篇稿子一定要上《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头条。笔者当了十七八年记者,从来还没有过这种非抓头条不可的意识。那么,在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战斗前线的福建,抓什么才能上头条?笔者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当时,最容易上头条的“福建八年改革开放成就”已由中央台采访部记者发过了,全省上下近期的主要工作,也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福建省落实七、八、九三个月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三大》里报道了。到福州后,笔者采访了省委秘书长赵学敏,他建议先发一条全省性的综合新闻,最好是写省委领导带领各级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但是,这个题目中央台福建记者站写过,六月份新华社也写过,而且在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里播出了。显然这盘冷饭炒不得。于是笔者决定,先到厦门特区去开阔开阔眼界,摸摸基层情况再说。

转天早上秘书长又来到宾馆看望在闽调研的干部中央台记者部主任王燕春和中央台人事处长刘应春同志。笔者趁机和秘书长说,福州太热了,在陈书记回来之前我们想先去厦门凉快两天。赵学敏说,厦门是个好地方,是中央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但厦门的发展远不如深圳和你们天津等地。陈书记批评过多次,厦门的领导班子总是等待省领导或中央出台新政策,不好好利用现有改革开放政策搞好改革开放。听到这儿笔者立刻兴奋起来,就问秘书长,陈书记这种观念是否向全省灌输过?秘书长说目前全省5万干部下基层发动群众以改革开放新成就迎接党的十三大召开。这时笔者想,来福建异地采访第一篇发头条的稿件主攻方向可以选定了。于是又问秘书长,最近几个月省委是否发过文件、简报表扬过某个城市或地区?秘书长回答说,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说,那就叫省委办公厅的同志把文件、简报找点儿我们看看。赵秘书长高兴地说,我这就回省委找材料,一会儿就送过来。

上午10点多,福建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抱着一批简报和下发文件来到宾馆。翻阅了这些材料,笔者决定撰写一篇《福建省5万干部深入改革第一线总结推广8年改革的成功经验》的消息。吃过午饭,就动笔写稿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下午3点多赵秘书长来到笔者的住房,他看完消息说,这篇稿子的题目、主题和角度都选择得非常好,内容很有分量。我得传给陈书记请示他的意见。晚上9点多赵秘书长来电话说,陈书记看过了消息,同意中央台播发。陈书记还说,这两位记者确实能干,刚到两天就抓到福建新闻单位都没写过的这么有力度的新闻。等我回去一定先见见他们并当面感谢。听到这里笔者也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就去省委取送审稿,然后去福建记者站传稿”。秘书长说:“不用你们来了,我叫人通知记者站司机来取,由记者站回传中央台吧。”晚上10点多,福建站同志电话告知稿件已发回中央台,笔者赶忙给新闻中心夜班主任打电话询问发排方案,主任李向明同志说:“小金,感谢你们又为中央台争了光,明天《报摘》头条播发,你放心吧!”

转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头条播出了《福建省5万干部深入改革第一线总结推广8年改革的成功经验》这篇新闻,因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在全国引起较大的震动和反响,这给正在参加中央全会的陈光毅等福建省委领导增添了光彩。可以说,这条消息的成功,关键在于记者在与省委秘书长赵学敏聊天式的采访中发现了报道思想和主题,虽然当时与秘书长的交流谈话并未正式记录,但却是一次名副其实地采访省委领导的过程。

笔者觉得,这条新闻的特点,在于它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只试点不推广的现象,以典型告诉那些等十三大拿出新说法再大干一场,放慢了改革步伐、放松了当前工作的各级领导,应当丢掉消极等待的思想,主动抓紧时间搞好改革中的各项工作。稿件提法新,从新的角度写了干部下基层这个老主题。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这条消息在福建、天津、北京、黑龙江等省市引起了较大反响。

随着采访的深入进行,笔者深切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省各方面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改革开放搞活中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因此,在闽期间,笔者始终坚持抓重头稿,攻头、二条,围绕改革开放这个大主题,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取得了比预想好得多的成果。

回顾一下这次异地采访,笔者想,如果过去也有这么强烈的抓重头稿、攻头、二条的意识,那么笔者在天津的采访报道还可以搞得更好一些。这对笔者今后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今后,无论在哪儿搞报道,都应当把攻头、二条的思想牢牢地根植在脑子里,并贯彻到采访活动始终。

附例稿(68)

消息:福建省5万干部深入改革第一线总结推广8年改革

的成功经验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黄溪云报道:

福建省5万干部深入城市、农村改革第一线,总结推广8年来改革的成功经验。现在各行各业的改革正在福建各地扎实深入地开展,福建是我国比较早地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各行各业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今年年初,福建省党政领导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单位对改革仍然在等待、观望,改革的形势发展并不平衡。省委决定抓点带面,推动改革广泛展开,号召全省各级干部分系统按行业走上改革第一线,让改革的成功经验开花结果。半年多来,已经有了明显成效,福州市通过对大中型企业的典型调查,总结推广了福州铅笔厂等单位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经验,不仅使全市预算内国有企业100%实行了承包经营,而且把承包经营由公交企业,推向财贸、城建、科技等部门。福建省各级干部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重点是发现和总结推广对深化改革有催化作用的新经验、新做法。这个省的张普县,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创办了花果、水产、糖业、林业和畜牧业等5个服务中心,为农民开发并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并且形成了新的经济组合,成为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力的群体力量。

省委书记陈光毅要求各地市县认真推广张普县的经验,把农村第二步改革引向深入。

(本文1987年8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

二、异地采访能充分运用记者换了环境后的新鲜感,增强记者的新闻嗅觉

一般说来,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都有一种新鲜感,原因是环境变了,视野也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感到新鲜的东西,往往就是有特点的新事物。如果记者能及时抓到具有“新”、“鲜”特征的东西,就有可能提炼出好新闻来。通过赴闽采访,笔者觉得异地采访促使记者增强新闻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1)不同地区,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不同,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不同;不同的领导者,他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风格也不同。因此,记者换了环境以后,就可以对两地的差异作横向的比较和鉴别,就可以通过对两地某一同一事物的对比,抓住有特点的东西,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例如,工业战线鞭打快牛,谁先进给谁层层加码,搞得先进企业越来越穷,活力下降,这是个老问题了,近几年,虽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但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多年来,笔者在天津一直没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实例,这次在福州却意外发现了这样的典型。这个典型就是通过天津和福建的横向比较发现的。笔者刚到福建时,全省正在大张旗鼓地推行企业承包,企业承包面达60%左右。起初笔者觉得,承包已经集中宣传半年了,天津等许多城市的企业早已百分之百实现了承包,从这一点看,福建省落后了,不值得发稿。可是再细致地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福建省企业承包工作虽然进度慢一些,但工作很扎实,尤其是福州市经委,工作做得更细,他们把企业分成不同类别,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承包形式,做到包一个保一个。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经济效益好、贡献大的先进企业,采取了“谁改革得好,就给谁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鞭打快牛”的老办法,使企业真正增强了活力,提高了工厂自我改造,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就这一点而言,天津市的工业系统是比不上的。于是笔者写出了消息《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详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附例稿51)。此稿在《全国联播》上了二条,在《报摘》也占了较重要的位置。这条消息虽然也是写承包这个老主题,但角度比较新,使老主题有了“鲜活”之感。

(2)异地采访有助于消除记者由于司空见惯而对新闻事实麻木冷漠的毛病,有助于增强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有助于记者从老主题中挖出新意,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稿子。

一般说来,地方党委和政府抓的一些工作,有的一开始干,各新闻单位就发消息了。只要别人一报道过,我们往往就不再采访了(其实,有些事还有连续报道的价值)。异地采访,记者就没有这种框框,见到什么新鲜就采访什么,就写什么,这就能较好地“拾遗补缺”。笔者从福建省农委和乡镇企业局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报道乡镇企业是个老主题,福建站也写过,兄弟新闻单位报道得更多。但笔者还是想写这个题目,因为笔者感到这里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虽不如江苏和广东,但福建利用侨资发展出口创汇型乡镇企业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很新鲜。于是笔者采写了一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小商品占领大市场、小洋货高创汇的新路子》。这条消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后,福建省委办公厅很重视,特地索取稿件,印发给有关部门。

这次异地采访,笔者得到了福建记者站全体同志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提高了笔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每年拿出个把月或两个月,组织地方记者异地采访大有好处,既可以使记者受到锻炼,又能使其精神状态来个振奋和调整。这样做记者之间有个比劲,对记者的激励和约束也会更加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