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技巧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技巧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是要通过主持人的口头表达来串联起整个节目,所以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充分发挥口头传播的优势,成为每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须做的功课。

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是要通过主持人的口头表达来串联起整个节目,所以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充分发挥口头传播的优势,成为每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须做的功课。

1.娴熟施展语言魅力,吸引受众注意力

按照语言表达方式的定位,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表达可展现两种风格,一是辩论风格,二是叙事隐藏风格。两种评论方式都要具有相当的评论技巧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与欣赏。

(1)辩论色彩。

用观点说话的新闻评论需要思辨的力量与旁征博引的延展性来实现对观众的吸引力效果。如《央视论坛》建立了一种符合“电视时评”文体要求的表现风格,“说话”方式突出体现了它所称的“全新的谈话角色和全新的谈话方式”。全新的谈话角色是指它的发言者是一支相对稳定的被称为“特约评论员”和“本台评论员”的队伍;全新的谈话方式主要是它的“辩论色彩”。《央视论坛》的谈话通常在主持人和评论员之间展开,主持人在其间不仅是发问,而且直接参与引导、讨论,还经常站在观众的角度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辩论”色彩,使得讨论的过程充满张力。“辩论”、“质疑”都不是为了拆台,不是为了互争高低,而是为了使结论更加无懈可击,因此,“辩论”本质上是讨论。并且,辩论的过程也加深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评论告诉观众的不仅仅是结论,也包含了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媒体是在“用观点说话”[39]。这种方式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则在于“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公正以及得出“观点”的过程是否水到渠成。

(2)隐蔽观点。

在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如何把蕴含在事实中的观点通过评述事实展现给观众,成为这类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而每个有自尊心的人一般都是不愿相信意见,而宁愿相信事实的)。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要“言尽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BS的《60分钟》的评论模式就以这种形式见长。举一例,《雇佣兵和喉舌》(The Mercenary and theMouthpiece)一片讲述了美国私人刑事辩护律师们所面临的危机[40]。国会认为这些律师受到黑社会的高薪聘请,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因而要立法禁止律师接受“黑钱”。迈克·华莱士采访了两位著名的律师,他们一致认为恰恰是国会的意向阻碍了司法公正。华莱士虽然没有明确肯定律师们的观点,但报道中多次展现出他和两位律师促膝而谈的场面,一次,其中一位律师谈及一桩往事,画面上他和华莱士一同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些亲密的场面足以显示出记者对所报道事件的态度[41]

2.声画结合编排,感性与理性交融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评论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如何运用电视的画面、音响和字幕为报道事实与评析事实服务,既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难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的政论”,它将形象的画面语言与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缜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以此使电视新闻评论达到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感情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的目的。《焦点访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电视评论首先是给人看的,生动、典型的画面,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如《咸宁工商取财有“道”》中女工商局长面对摄像机大叫“我不吃你这一套”时气急败坏的样子。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捕捉和恰当编排,不仅使电视的“叙事”更为真实、可信,而且可以激起观众感情上的波澜,引起观众态度上的变化,继而领悟述评的内容,认同述评的见解。

同样,思辨性语言也是电视评论不可或缺的自然属性。源于形象性的思辨性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升华为理性思考的形象性才有目的、有价值。穿插于《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与解说词之间、蕴含于主持人在节目结束前点评的话语之中的,常常是一些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性语言。如在《推杯换盏话饮酒》中,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酒杯虽小,却能盛下一个西湖;酒桌不大,却能摆得下亿万钱财。有一句非常流行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酒从欢乐喜庆的兴奋剂变成了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蚀剂,这违背了人类发明酒的初衷。酒可以使好事变得更好,锦上添花,也可以使坏事变得更坏,雪上加霜。”离开了这段思辨色彩与形象化语言融为一体的议论,节目中众多觥筹交错的场面和酒后失态画面的用意何在将变得不甚明了,处理不好,有可能仅限于对不正之风的形象化展示,评论的价值将大打折扣[42]

思考题

1.什么叫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区别?

2.中国电视深度报道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3.完成深度报道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4.如何处理深度报道中所遇见的社会难题?

5.新闻评论的定义是什么?

6.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是什么?

7.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怎样做才能更吸引观众,使观众喜欢看?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2.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5年。

3.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

4.〔美〕杰克·海登:《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

5.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6.〔美〕沃·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李彬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

7.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

8.〔英〕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年。

9.谢春雷:《揭开真相——枙南方周末枛知名记者报道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10.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2年9月。

【注释】

[1]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页。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3]〔美〕杰克·海登:《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

[4]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5]〔美〕沃·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李彬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

[6]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8页。

[7]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8]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9]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7页。

[10]徐国源:《论深度报道中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徐国源:《论深度报道中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2]陈兵:《新闻发现:一种可以用公式掌握的方法》,载《新闻导刊》2001年第4期。

[13]谢春雷:《揭开真相——枙南方周末枛知名记者报道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42页。

[14]同上书,第266页。

[15]〔英〕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16]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23页。

[17]王伦娓:《深度报道的采访过程及方法》,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4期。

[18]王伦娓:《深度报道的采访过程及方法》,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4期。

[19]参见李东升、孙玉胜主编:《新闻背后的新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20]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2年9月,第125页。

[21]林爱珺:《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证据收集和保存》,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1期。

[22]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载《清议报》第100册,1901年12月12日。

[23]吕明军:《人民日报舆论监督》,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4]喻国明主编:《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新闻学卷》,西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8页。

[25]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26]吴海清:《社会分化与电视评论节目的叙事转换》,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27]赖光临:《西方教士输入之报业观念》,转引自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28]吴海清:《社会分化与电视评论节目的叙事转换》,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29]孙玉胜:《把握生活主流 遵循电视规律》,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8期。

[30]王炎龙:《凤凰卫视文化营销的多维视野》,载《亚洲传媒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

[31]王炎龙:《凤凰卫视成功的十大关键词》,来源于中华传媒网(http://www.mediachina.net)。

[32]张翠容:《阿拉伯传媒革命的典范》,载《书城》2002年第10期。

[33]同上。

[34]蔡元培:《枙新闻学枛序》,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1919年。

[35]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第365页。

[36]同上书,第364页。

[37]吴晓春、闾春飞:《论记者知识结构的动态建立》,载《新闻界》2005年第5期。

[38]张瑜烨:《枙今日说法枛节目标题的四定位》,载《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

[39]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第358页。

[40]王纬主编:《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4月,第89页。

[41]同上书,第88页。

[42]涂光晋:《学会用电视“发言”》,载《中国新闻媒介名专栏丛书·焦点访谈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