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晤士报最新报道

泰晤士报最新报道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泰晤士报》的创办《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自此,《泰晤士报》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在这次报道中,《泰晤士报》一方面募集资金救助伤员,同时揭露并抨击政府的疏漏,最终导致内阁垮台,远征军总司令被撤职。《泰晤士报》的驻外记者因此而获得“第二大使”之美称。

二、《泰晤士报》的创办

《泰晤士报》(The Times)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1739—1812年)。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或泰晤士报》,1788年3月正式定名为《泰晤士报》。该报创刊伊始便采用了新式印刷机,不但印数较以前大为增加,还降低了印刷成本,售价也比其他报纸低(当时其他报纸大多售三个便士,而《泰晤士报》只售两个半便士)。该报最初接受政府津贴,但力求以广告收入实现独立经营。约翰·沃尔特认为:“报纸应当成为时代的记录和各种消息的忠实记录者。”因此该报致力于详尽而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闻,整版刊登国会辩论实况,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几年后便跻身伦敦一流报纸的行列。

1803年,沃尔特的次子小沃尔特(1776—1847年)接办该报。自此,《泰晤士报》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约翰·沃尔特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他秉承其父独立经营、忠实记录的精神和理念,力求使《泰晤士报》成为一份独立而有权威的报纸;其次,他善于延揽人才,委以重任。1817年始,他先后任命了两位得力的主编托马斯·巴恩斯(Thomas Barnes)和约翰·德莱恩(John Thadeus Delane)。

巴恩斯主持笔政30年。任职期间,他在全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建立了通讯员和记者网,以便了解民情民意,获取新闻信息。巴恩斯非常重视社论,经常亲自操刀。他认为社论既要反映舆论,又要引导舆论,因而其社论广为读者关注。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想看看《泰晤士报》说了些什么。巴恩斯还鼓励读者来信来稿,在报纸上发表个人意见,为此他开辟了“读者来信栏”,并使这个栏目成为非常有趣并为各方重视的一个栏目。

德莱恩主持笔政亦达30年,他的工作方式与巴恩斯不同。他经常出入于上层社会的交际场所,来往于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之间,以获取政界要闻和政府动向方面的信息。在原有国内通讯员、记者网的基础上,他建立了国外通讯员与记者网,以广泛了解和及时报道国际新闻。德莱恩同样重视评论,但他很少亲自撰写,而是负责选题和把关。他不但修改社论,而且修改新闻稿和几乎所有的文章和稿件,进行严格的业务把关。当时的社论撰写人亨利·韦斯说,德莱恩是整个报纸的主宰。就与政府的关系而言,德莱恩时期《泰晤士报》的独立倾向更加明显一些。他声称:报人的责任是对全体英国人民负责,而不是对德尔贝勋爵(Lord Derby)或上议院负责。他还说,对我们认为有害于公众利益的决定,我们保留意见,适当而正确的消息,均予发表。我们相信,我们的判断与反对党领袖同样正确。

在两任主编先后主持笔政长达60年的时间里,《泰晤士报》在新闻业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政治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15年该报销量5 000份,1850年增加到5万份,其销量超过伦敦所有早报之和。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1]中由于该报战地记者W·H·拉塞尔的出色报道,报纸发行量跃升至6万份。在这次报道中,《泰晤士报》一方面募集资金救助伤员,同时揭露并抨击政府的疏漏,最终导致内阁垮台,远征军总司令被撤职。报纸也因为报界赢得了自由批评的权利而备受推崇,其威望达到了顶点。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记者参与报道的战争,《泰晤士报》的军事报道也被载入史册。作为英国最大的、权威性最强的报纸,《泰晤士报》的社论不仅能够在国内产生震动,还能对欧洲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还能引起欧洲小国的倒阁潮。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夕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伦敦《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张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2]

曾任英国首相的迪斯雷利(1804—1881年)这样评价该报影响:“英国在各国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王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驻外首席记者。”《泰晤士报》的驻外记者因此而获得“第二大使”之美称。

《泰晤士报》之所以有着超国界的影响力,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正处于鼎盛时期,该报虽非政党报纸,却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可以代表英国政府的意见,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力。后来英国国势渐弱,加上廉价报纸兴起后的冲击,该报的政治影响也随之减弱,销量已不能和大众报纸相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