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典型报道”我们的新闻宣传中经常使用“典型报道”,但许多人对此的认识并不准确,近来理论界又有争论,在此需要特别探讨一下。这种方法还被上升到了“典型报道”的理论高度。不久前有人提出反诘:新闻报道要求全面、客观、公正、注意平衡,只抓住某些方面大做文章、“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典型报道”不合新闻之道,应予摒弃。

三、“典型报道”

我们的新闻宣传中经常使用“典型报道”,但许多人对此的认识并不准确,近来理论界又有争论,在此需要特别探讨一下。

有人认为只要人物和事物突出就典型,比如特别好或特别坏。其实突出的人物和事物虽然有较为鲜明独特的个性,但不一定就有较广的共性和较大的代表性。

有人认为只要能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效果就是典型。在用新闻做宣传时,尽力突出强化报道对象的某些方面,而隐去相反的、被认为不利于宣传效果的方面。这种方法还被上升到了“典型报道”的理论高度。不久前有人提出反诘:新闻报道要求全面、客观、公正、注意平衡,只抓住某些方面大做文章、“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典型报道”不合新闻之道,应予摒弃。

笔者以为,大众传媒中的典型,最基本的作用应是有较大的认识价值。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一定的个性,是独特的“这一个”,又有较大的共性——许多同类的人物或事物共有的性质,或者说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典型既是真切地、独特的,又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越是个性鲜明独特、共性丰富广泛、代表性强,典型性也就越强。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描绘典型情景,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能以小见大,以少见多,让人们对现实能有既具体又深入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杜甫的诗歌,茅盾的小说,夏衍的报告文学。新闻传播也可以通过对真实人物和事物的报道,产生类似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效果,如许多长篇通讯、大特写,并且还衍生出新闻与文学杂交的报告文学。

典型也可以产生宣传教育效果,在大众传媒中用于宣传教育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许多传媒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教育,而“用事实说话”,发挥榜样的作用又是很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我们的新闻传媒中经常出现的“典型报道”,其实是“突出报道”——对突出的人物或事物进行突出强化的报道,并不着眼于报道对象的普遍性、代表性,甚至正是因为其特质稀缺,才更要加以宣示传扬。这时的“典型”,其实只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的人或事。在报道中又将这些方面凝练、集中、强化,而略去相反的方面。于是产生出许多人为拔高的典型。不可否认,有些并不全面,又不一定含有较大共性的“典型报道”,也能产生不小的、积极的宣传作用,因而不必对其截然排除,就像不必因为“用事实说话”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而否定别的报道方法一样。但突出强化某些方面,隐去另一些方面,至少会使认识价值打折扣。而且应清醒地看到,这是宣传手法,而非新闻三昧,不能用得过滥,否则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更不能过于突出强化,偏离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