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感叹道:六道叹道真是让善有善报的石刻报呀

里感叹道:六道叹道真是让善有善报的石刻报呀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道轮回为了让宝顶山的石刻更贴近民众,赵智凤经常云游四方搜集民间传说,然后与佛教经典结合,再刻上石壁。他决定将六道轮回图刻上宝顶的山崖上,以警示世人多做善事,少沾染贪、嗔、痴“三毒”。
六道轮回_大足石刻之谜

六道轮回

为了让宝顶山的石刻更贴近民众,赵智凤经常云游四方搜集民间传说,然后与佛教经典结合,再刻上石壁。这天,他听到一则有趣的故事。

img82

有一座小庙里,住着一位和尚师父和一个小沙弥。小沙弥聪明伶俐,但生性顽皮,常常看着一些事情无端发笑,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让师父摸不着头脑。

这一天,师父带小沙弥外出云游。二人来到田间小路上,见一中年农夫赶着青牛耕地,小沙弥抿嘴笑出声来,师傅厉声问道:“你这孽障,笑些什么?”

小沙弥随口应道:“老子耕地儿扶犁,你说稀奇不稀奇?”“明明是牛耕地,人扶犁,一派胡言,快走快走。”师傅说。

师徒二人又来到一个村口,见一青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出来,给孩子端尿。小沙弥又大笑起来,师父正色道:“你这个轻狂的孽障,为何如此发笑?”

img83

img84

小沙弥答道:“媳妇端了公公的尿,你说可笑不可笑?”“明明是女施主给她的孩子端尿。胡言乱语,快走快走。”师傅怒道。

太阳落山时,他们来到一座大庙前。这座庙是和尚师父年轻时出家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年逾古稀的老方丈。

这时,小沙弥看到庙前的大鼓,拿起鼓锤就要击鼓,和尚师父抢前一步,一把夺过。

当值的和尚看到两师徒抢鼓锤,以为他们没有见识过这么大的鼓,都想擂鼓。这时击鼓时间也到了,就说:“时间到了,你们快击鼓。”

和尚师父也不好推辞,就用力击起鼓来。这时小沙弥哈哈大笑,笑得众和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莫名其妙。

小沙弥止住笑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自己擂了自己的皮,你说稀奇不稀奇?”

师父看自己的徒弟无端耻笑自己,连忙喝令小沙弥跪下受罚。

此时老方丈从里面走出来,拉着和尚师父去进餐,并请小沙弥同桌。

老方丈和蔼地问小沙弥:“你看到什么,因何发笑?如说得有理,老纳求你师父免罚你。”

小沙弥答道:“耕地的青牛,其实是中年农夫的父亲。在世时好吃懒做,把儿子积攒的家业挥霍一空。阎王要他还债给儿子,所以让他转世做了牛。”

小沙弥继续说道:“那青年妇女抱的孩子,原是公公的转世,她公公在世时,十分勤劳节俭。去世后阎王就安排他到媳妇跟前转世。”

“至于师傅击鼓……”沙弥欲言又止,面有难色。老方丈挥挥手,叫小沙弥下去,“这个还是我来说吧。”

原来,这座庙宇附近员外家养了一头牛,后来这头牛老死了。员外可怜牛一世劳苦,没有宰杀,选了个地方将牛掩埋了。

由于老牛一生辛劳,阎王安排它转世做人,可它身上的牛皮未脱。老牛就给这大庙里的住持托梦。老住持赶紧告知员外,派人挖牛。

牛被挖起时,皮还完好无缺,员外让人把皮剥下,捐到大庙做了一个鼓。“就是刚才你所击的那只鼓。”老方丈说。

“那头牛转世后,为了报答庙里住持的恩德,出家为僧,服侍住持——那就是你啊。”老方丈对和尚师父说。

和尚师父若有所悟:“难怪我那顽徒说我是自己擂了自己的皮。那老住持——难道就是我那顽徒?”

老方丈点了点头:“他前世修得不错,但没有成佛,这辈子接着修。由于他前世打下底子,所以转世后开着天眼,能看见前世。”

赵智凤听到这里,感叹道:“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他决定将六道轮回图刻上宝顶的山崖上,以警示世人多做善事,少沾染贪、嗔、痴“三毒”。

img85

相关链接:

何为贪、嗔、痴

贪、嗔、痴,合称“三毒”,佛教认为是人造恶业的基本原因。

贪,即贪婪、贪爱,是对于喜好的偏执。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引起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嗔,即嗔怒、嗔恚,是对于讨厌的偏执。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认为,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即痴愚,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是不明事理而做出的贪或者嗔的反应,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人文解读:

佛教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上的。所谓“三世”是指前世(前世的前世及无尽的前世)、今世、来世(来世的来世及连绵的来世)。所谓的“六道”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生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依他自身所作所为,得到各种各样的因果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佛教著名经典《三世因果经》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果论积极的一面,激励人们积善行德,其思想直指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

img86

在佛教的世界里,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过这位转轮圣王的生死轮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