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塞尔言语行为的意向性剖析

塞尔言语行为的意向性剖析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意义上,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塞尔认为,并非只有人才具有内在意向性,相反它是一切生物共有的特征,是生物内在的意向行为,与其他描述没有关系。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分类,为塞尔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意向状态的表象,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的实现与否是其基本内容。塞尔指出,那些具有相互一致意向的交流者,其言语行为才具有真诚性。

一、塞尔意向性问题的确立

自意向性问题进入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视野之后,对其的研究与探索就未曾停止过,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包括布伦塔诺、胡塞尔在内关于意向性问题研究哲学大家。继布伦塔诺之后,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做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创新之处,塞尔指出:“意向性是表示心灵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1]

(一)意向性的分类

塞尔认为,意识具有本体的主观性,主体的感知是产生一切意识行为的前提。但仅仅是依靠这种方式来完成意识或意向性,并找寻出其中的原因则是不现实的。最初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意向性行为无非是那种满足生命需要的行为,譬如对食物的需求。假使我们能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出现是来自于生物意向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这样的行为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分析不同意向性在相同条件下或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在此意义上,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内在的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塞尔认为,并非只有人才具有内在意向性,相反它是一切生物共有的特征,是生物内在的意向行为,与其他描述没有关系。

(2)仿佛意向性(As intentionality)。仿佛意向性指的是一种比喻性的、象征性的意向性行为。

(3)派生意向性(Intention of the derived)。“派生意的向性是指说话人可以用它们来表达他们的意向性。”[2]

可以看出,意义诞生于说话者的言语行为中。塞尔将意义看作是意向性的真实存在,它是说话者内在意向的表达。这样,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就超越了传统在身心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以此打通了在心灵、意识、意向性方面的新路径,这一切都有源自与对意向性的分类。“内在意向性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派生意向性则依赖于观察者,而且只有与观察者、使用者相关,才具有它所具有的意义。”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分类,为塞尔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意向性的内在结构

塞尔从生物学意义的角度深刻揭示出大脑是产生意向性思维的器官,大脑的结构对意向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回答意向性状态是如何在世界存在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就好比回答我们特定的言语行为是如何得以实现的。”[3]可以说,言语行为的完成是以不同种类—语言、文字、视图等各种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世界范围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完成与其逻辑并无太大的关系。因为那些非语言形式的存在东西是没有思维的,只有言语才反映出逻辑的基本特征,我们才可以判断其真伪。塞尔正是借助于阐释言语行为如何在世界存在中的完成形式来分析意向性的结构。分析意向性的内在结构是把握主体意向与意向指向的根本之所在,同时也是认识意向内容所必需的。塞尔对意向性的内在结构做了以下分析:

首先,塞尔明确了意向状态(意向性)的构成,认为心理模式与表征内容是构成意向性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结构。关于意向状态的表象,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的实现与否是其基本内容。构成意向性的两个基本结构包含了一切意向状态。可以说,心理模式与表征内容是构成完整意向状态的基本结构。

其次,塞尔分析了适合方向的作用指出,适合方向是架构言语行为与客观世界的中介。塞尔语言行为中“存在‘言语到世界的适合方向’(断定类)、‘世界到言语的适合方向’(指令类和承诺类)和无适合方向的言语行为(祝愿等):意向状态相应的也有三种适合方向,即‘心到世界的适合方向’(如信念)、‘世界到心的适合方向’(如欲望)和无适合方向的意向状态”[4]。适合方向就是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实现在世界中的存在。譬如:汤姆按照杰克的购物清单去购买物品,此时的汤姆与购物清单就有着相互适合方向的作用,否则,汤姆购物的愿望将不会实现。

再次,言语交流者的真诚性是意向性内在结构不可缺少的。人们在进行言语交流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向心理,或真或假,但都表达出一定的意向性。塞尔指出,那些具有相互一致意向的交流者,其言语行为才具有真诚性。“在实行每个带命题内容的间接言语行为时,我们表达某个该命题内容的意向状态,意向状态是该类型言语行为的真诚性条件。”[5]

最后,意向性的完成,满足条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塞尔看来,是否能够在世界存在中实现意味着判断言语行为的真假问题。“对每一种具有适应指向的言语行为来说,当且仅当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得到满足,这种言语行动将被满足,且言语行为的满足条件和其表达的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是同一的。”[6]满足条件是意向性实现的重要形式,一个信念被满足则意味着客观世界如同人们的希望是一致的。在这中间满足是适合于一切意向行为的,它与意向心理是相匹配的。“每一种意向状态都是某种心理模式下的一种有意识的内容。当有意向性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命题,且存在匹配方向时,该内容就决定了其满足条件。”[7]

总之,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意向状态、适合方向、真诚性条件都与满足有着巨大的关联。换言之,判断意向性的实现与否或命题的真假,就是要看是否与满足条件相符合,满足条件是理解意向性内在结构的关键。

(三)意向性的主要特征

认识与把握意向性的主要特征是理解意向性核心思想的实质所在。自意向性理论受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追捧之后,研究意向性的内容、结构、特征就成为众多哲学家的关注焦点。理论研究的高度需要研究者以广阔的视野与精准的方法。塞尔正是抓住了这一特质,在深入分析意向性问题的同时,对意向性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一,指向性是意向性的首要特征,“它是心理状态和事件(在以下这些词的特征含义上)指向、关于、涉及或表现某些其他客体和事态的特征。”[8]意向性所具有的这种指向性的特征是意向性最为典型的标志,它反映着人们心理状态和事件的指向,即人们对某一事实给予希望、担心、焦虑、相信等事件的关涉。因此,指向性是意向性的首要特征。

第二,双重逻辑结构是意向性所特有的特征。这种双重的逻辑结构“一种意向状态,比如一种信念、一种愿望或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意向,从其特性上来看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我们可以称为‘内容’的部分,它使心灵涉及某物,另一个是它‘心理的方式’或‘类型’的部分”[9]。在这里,需要注意指出的是,并非一切意向状态都表达着完整的内容,还存有一些是不能表达的。把握意向性这一特有的双重逻辑结构为理解意向性的主要特征开辟了新的逻辑方式。

第三,意向性状态具有表征世界的能力。意向性表征世界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世界关系方面。在塞尔看来,这种关系是靠“满足条件”来实现的。某一意向的实现即意味着与客观世界存在是相符合的。可以说,满足条件是判定意向状态表征世界能力的标准,凡与满足条件相符合,则表征世界的能力就能实现,反之,则不能实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塞尔以意向状态所具有的表征世界的能力来阐释了人——语言——世界之间的关联。

第四,真诚条件是言语状态的实质。话语施事行为所表达出的心理状态即为真诚性条件。依照人们的言语习惯,人们交流话语的同时就表达出与命题相一致的心理意向。“言语行为的完成必然是相应的意向状态的表达。”[10]因此,人们“定义”某一施事行为必然是希望与其定义的心理是相一致的,依次下去,可以适用于多种施事行为中。可以说,真诚性条件是塞尔意向性问题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其言语状态的实质。

第五,因果作用是意向性的基本事实。塞尔在研究意向时指出,一些外部客观事实的发生与意向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我们行动中的身体动作是由我们的意向引起的。意向使事情发生,所以他们是原因。”[11]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意向性的因果作用并非完全是按照物理因果关系来断定的,但这种关系为理解意向性的主要特征做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意向性状态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在意向网络中各个意向相互联系、发挥作用。塞尔说,人们拥有的意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意向,且这些意向并不因重复而丧失。在此,塞尔一方面看到了意向状态相互联系、密切多样的一面,另一方面,塞尔从整体角度来看待意向功能作用的发挥,在这一点上,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更进一层。

第七,社会属性是意向性的基本属性。塞尔意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超越了个体意向性,提出了集体意向性这一范畴,继而从社会属性的维度来考量意向性。可以说,集体意向性是在对以往探讨个体意向性的一种突破,是塞尔意向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无不是以社会性为基础的,它为实现人——语言——世界之间关系的相互转换提供了可能性。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把握意向性的主要特征,对于实现意向性与社会发展的连接有着重要的意义。简言之,整体意向性“对于我们的存在本身是非常常见的实用的而且确实是本质性的”[12]

第八,塞尔始终从分析自然生物现象的角度来把握意向性,因此,塞尔的意向性是有着自然主义特质的意向性。按照塞尔的划分,意向性可以划分内在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且这两者的区分表现在是否对观察者的需要上,前者需要而后者不需要,这对于塞尔从自然生物的角度来把握意向性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动物也具有意向性,但动物的意向性仅限于维持基本生命的基础上,而人则不同,人的意向性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强大的意向性网络系统,探索意向性就是要将人从与动物有着相同的内在意向符号中划分出来。塞尔认为,所有意向心理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元素,以此,对于以往传统唯物主义的意向观与二元论的意向观,塞尔给予了强烈的反驳。因为塞尔坚信,凡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的、物理的,都具有自然主义的特征,意向也不例外,同样具有自然性质,自然性质是任何意向心理都不能超越的,在此基础上,塞尔还阐释了心身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灵根本上是生物现象,对心身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不在于否认精神现象的实在性,而在于恰当地认识到生物本质。”[13]

二、言语行为与意向性的关联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言语的方式进行着交流、沟通,实现着人——语言——世界的相互实现。世界借助于言语让人们得以认识、探索,人借助于言语能够认识、理解世界。在其中,实现这一意义的形式即是意向性。言语行为与意向性关系密切,言语行为表达了意向性,意向性传递了言语行为的内容。

(一)语言如何表征实在

语言能否表征实在,是言语行为研究的重点所在。意向性的实现意味着言语行为对于实在的满足。塞尔在继承语言哲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意向性问题实质,对于语言表征实质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语言哲学家的视域下,心灵内在的意向性、意识的意向性是言语行为产生的缘由。人们用以交流的言语意向性的产生来自于交流者双方意识的意向性,当交流者双方彼此明白对方言语的意义,则意味着完成了意向——言语——世界的联系。人们意向性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言语行为来完成的。塞尔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而是抽象的、间接的,人要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必须通过言语行为来完成。作为意义最小的基本单位言语行为,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于交流者的言语行为中。也就是说,言语行为一方面反映了语言与世界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的意向行为,这即是语言的特点。心灵意向是通过言语行为来完成对于世界的认识的。

按照塞尔的解释,心灵意向性对言语行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语言表征意义正是由此派生而来,语言的核心内容是意识的意向性。在人们日常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的意向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继而派生出心灵意向性,最后以言语交流的方式实现着意向意义的表达。因此,可以说人们日常交流能够完整表达传递信息、明白意思等,完全地得益于人们内在的心灵意向性。

另外,从意向性的本质来看,意向本身并不会传递、表达其意义,它是内存于人们心灵、大脑的一种心理状态。假使没有言语行为,那么这一切的意向性意义将无法表达,人们也不能明白言语交流的意义。因此,言语行为是打开心灵意向的必备通道。所以,言语行为与意向性密不可分,彼此表征,但从功能分析来看,意向性占据核心位置。

(二)意向性状态与言语行为的关联

塞尔认为,内在心灵的意向性是言语行为表征世界的根本,“当他发出一个声音或在纸上作出一个记号使之成为一种语言交际的事例或者说是作为一种消息时,包含在他如此发声和作记号中的一个事实就是,他应当把他所发出的声音和作出的记号视为一个具有特定意向的人给出的。他不能只将它视为像一块石头、一道瀑布或一棵树那样的自然现象。”[14]塞尔在探讨语言如何表征实质的基础上,肯定了言语行为与意向性的密切关系,指出这种关系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关系。具体而言,塞尔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了意向性与言语行为的关联:(1)类似的逻辑结构是两者必要的关联,即F(p)与S(r)之间的关联;(2)真诚条件是关联言语行为与意向状态的内在心理;(3)两者都具备“适应指向”的关联;(4)“在存在着适应指向的情况下,言语行为和意向性都可以用满足条件作为某种衡量标准。”[15]即两者“满足条件”的关联。

可以看出,塞尔对言语行为与意向性之间关联的研究有着实际的意义,对于把握与分析言语行为与意向性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塞尔提出的这四个关联,充分展现了意向性状态与言语行为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1] 约翰·塞尔著,《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3。

[2] 约翰·塞尔著,《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2。

[3]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15.

[4]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8。

[5]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9.

[6]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10.

[7]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12.

[8] 约翰·塞尔著,《心脑与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0。

[9] 约翰·塞尔著,《心脑与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0。

[10]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38.

[11] 约翰·塞尔著,《心脑与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4。

[12] 刘景钊著,《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3。

[13] John.R.Searle: L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48.

[14] 俞吾金著,《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00。

[15] 段开成著,《塞尔意向性理论》,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