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章行政管理中多模态警示语的英汉对比与翻译①

第章行政管理中多模态警示语的英汉对比与翻译①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章在对话性理论指导下讨论了多模态警示语意义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对话性。由此引发了社会学界对公共警示的研究热潮。目前,对公共警示的语言分析尚不多见。生活中,因为公共行政警示语的翻译不当出现的笑话很多。

第3章在对话性理论指导下讨论了多模态警示语意义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对话性。鉴于多模态警示语的建构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状态,而且警示也呈现一定的体裁特色(见6.3),本章对行政管理中警示体裁的英汉文化对比与翻译进行探讨。

公共行政警示是行政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安全性预警信息,是体现政府管理职能的新型行政行为(以下简称公共警示)。在网络与电子沟通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公共警示已经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而便捷的手段,也是体现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作为一种应用性语篇,行政警示已广泛出现在饮食、交通、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

在我国,由于相关运行机制尚不够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在使用公共警示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信息沟通的偏误而给涉事部门或当事人造成不当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09年海口市工商局对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生产的两种饮料进行质量抽检,结果发现“砷”超标,并公开发布“消费警示”,引起社会各界与媒体的热议,事后证明该警示信息有误,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俗称“砒霜门”(华学成, 2010)。由此引发了社会学界对公共警示的研究热潮。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公共警示。针对公共警示的语义内涵,从概念上探讨其内涵与外延,并将其与其他类似概念进行拓扑学对比分析(如徐信贵,2012c, 2012d);针对公共警示的宏观语境,从法治化角度研究行政警示的使用者、发布者与“所发布的警示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对警示发布的社会语境进行法律分析,讨论相应的管制约束与法律表述(如徐信贵,2012a);针对“错误”或“不当”的公共警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研究认定公共警示行政行为是否侵权的法律标尺及避免侵权的措施(如徐信贵,2012b;刘文娟,2012;李佳,2010);针对公共警示的跨文化分析,探讨国外使用公共警示的语境特征,分析公共警示在多语文化背景下的使用与翻译情况(朱春华、罗鹏,2008;谢忠华、刘文娟,2012;刘法公、刘蓓佳,2008;赵湘,2006)。从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公共警示进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公共警示的使用机制与社会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鉴于公共警示的载体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使用将影响到警示意义的表达效果与沟通情况,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目前,对公共警示的语言分析尚不多见。语言学家很早就尝试着对行政语言的特征进行描述。Shuy(1998)采用实证个案分析的方法,将政府部门常用的语言归纳为“官僚语言风格”,其共同特点是:标识社团身份(a mark of membership),易于被复制使用(contagious),表意模糊(evasive),有自我保护功能(self-protective),比较封闭(selfish),比较顽固(rigid)等。他建议语言学家与社会学家一起努力,力争改善行政语言的文体风格(Shuy,1998:175-181;也见Iedema,1997)。行政语言的官僚风格本质上源于现代性的伦理与认知机制,而在后现代性的视角下,这些特点都将发生转变,所有公共行政语言的科技性与正确性标准都将得到解构与非中心化(Farmer,2005)。致力于研究社会方言或专门用途语言的研究者已经达成一致认识,在科技、新闻、行政、教学等各个部门,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行业语言,构成相应的体裁结构(Christieand Martin,1997)。但遗憾的是,目前对公共行政警示进行的语域与体裁分析,尚缺乏比较完整的描述,相关的跨文化分析与翻译讨论也亟待加强。

生活中,因为公共行政警示语的翻译不当出现的笑话很多。据《南方都市报》2016年6月4日报道,深圳市蛇口派出所日前发布了一项用派出所官方信纸打印、加盖公章的英文“霸气”通知。[2]

图7.1的英文告示是这样的:

(1) Announcement

All foreigners:

No matter who you are no matter where are you come from,you are in China now,so,obey our lawdo the register in the local police station (shekou police station)or you will be fine up to 2000 rmb.We will give you one week t o do the register.One week later, we will have a big operation against those who have not register in police station.Thankyou!

Shekou Police Station(盖章)

图7.1 蛇口派出所的行政警示

深圳蛇口派出所官方告示中蹩脚、毛病百出的英文翻译惹人发笑,但其对公共警示的使用更值得我们注意。从其内容上看,这则告示中含有一定的行政警示语,如“you are in China now,so,obey our law do the register in the local police station (shekou police station)or you will be fine up to 2000 rmb.We will give you one week to do the register.One week later,we will have a big operation against those who have not register in policestation.”(在中国,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到当地派出所登记,否则将面临2000元的行政罚款。我们给您一周时间进行登记。一周后,我们将开展针对不登记的外面公民的专项行动)。该警示中不仅指明了要求,也说明了不遵守法律要求所面临的风险,且“罚款,专项行动”等词汇以及生硬的句式安排使得这项公示通知更像一则语气强硬的行政警示。那么,如何发布合理合情而又恰当的中英文行政警示,就值得我们对行政警示语的跨文化意义建构进行研究。2017年6月20日,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3],该标准将于2017年12月1日生效,指出行政通知的翻译要避免直译,为行政警示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本章主要选择与灾害性天气及危险旅游信息相关的行政警示,对比分析中英公共警示语篇的特征异同,进而讨论相应的交际与翻译问题。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本研究将从警示的内涵、多模态表达手段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对公共行政警示进行对比研究,首先讨论其语类特点(方琰,1998),分析其词汇、句型、语篇等各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本研究主要以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实证语篇为语料基础,其分析结果可为公共警示文本的写作与翻译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