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式简要评述

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式简要评述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1 翻译能力构成模式汇总表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中主要的要素,总结如表3.5所示。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就是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在所有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中,由于PACTE的模式是基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目前是最被大家认可的一个。

3.3.1 翻译能力构成模式汇总表

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中主要的要素,总结如表3.5所示。

表3.5 国内外主要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3.3.2 翻译能力核心要素

从以上对于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模式的梳理和总结中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对于翻译能力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的学者都坚持多元成分的翻译能力模式,其研究最为全面,最有影响力,也最具说服力。在这些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中,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太一样,所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具体包含的要素也有区别,把这些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让我们对于翻译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具体来说,比较主流的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如PACTE小组的翻译能力研究、欧盟EMT翻译能力模式、马会娟的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以及Cao的法律翻译能力模式)一般都包含了以下的内容:

(1)双语语言能力。

(2)主题知识。

(3)翻译专业知识。

(4)翻译技术能力。

(5)策略能力。

(6)翻译服务能力。

(7)跨文化能力。

(8)心理生理要素。

(9)职业素养(能力)。

这些元素应该是翻译能力模式的主体,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实证调查和构建中医翻译能力模式的理论基础。

3.3.3 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式评述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看,学者们对其看法不尽相同。正如Pym(2003)对于翻译能力的分类,就说明有的学者认同一种虚无的翻译能力观,如德国的Wilss;还有的坚持以语言能力的综合为中心的翻译能力模式,如上文提到的Harris和Stansfield;还有Pym本人则坚持一种最简翻译能力模式。

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就是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在所有多元成分翻译能力模式中,由于PACTE的模式是基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目前是最被大家认可的一个。李瑞林(2011:47)认为PACTE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一个可视化模型,其面向职业译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有关翻译能力习得建模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翻译教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仝亚辉(2010:92)认为PACTE翻译能力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①明确区分翻译能力和双语交际能力,指出仅有双语交际能力并不一定能使译者完全胜任翻译工作,但双语交际能力无疑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指出了翻译能力由多个子能力构成,各子能力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各子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并行的;③翻译能力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策略能力,重组已有的知识,关联各个子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同时,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对翻译教学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如PACTE对翻译能力所包含的各次能力进行了详细切分,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不同的课程设计,分别从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次能力进行针对性的侧重培养,从而全面提高翻译能力(仝亚辉,2010:92)。

而且,PACTE模型已经迅速运用到职业译者训练,其中以2005年正式启动的“欧盟笔译硕士”(EMT)项目最具影响力。王传英(2012)认为欧盟的EMT模式就是建立在PACTE的翻译能力模型基础上的,欧盟专家在EMT能力模式的六大能力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中设定成翻译职业实务知识、翻译理论、文本与翻译任务分析、跨文化交际、术语管理、翻译信息技术、语言意识与语言训练、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翻译实践等九大训练模块。

Montafej和Nemati(2014:23-24)通过考察不同的翻译能力模式,认为PACTE模式有9大优点:

(1)PACTE模式侧重程序性知识,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导的专门知识体系。

(2)PACTE设计了几种工具来验证他们的模式,如问卷调查等;而其他的翻译能力模式要么基于纯理论,要么基于翻译与翻译教学的主观经验。

(3)在有关翻译能力习得的研究中,PACTE小组注重检测翻译问题、翻译错误和学生对翻译的认识。

(4)由于其他翻译能力模式普遍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成分,所以大都有一些问题。

(5)PACTE是翻译结果和翻译过程为导向相结合的模式。

(6)与大多数模式不同,PACTE还包含了心理生理元素。

(7)PACTE模式随着实证研究,不断更新和改进。

(8)PACTE能力构成比较全面,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包括查找文献与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

(9)PACTE是一个基于翻译能力习得实证研究的模式。

在国内学者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也是多元成分模式占了主导地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翻译能力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它包含了语言、转换、策略、百科知识、认知、心理、工具等诸多要素。但同时,这些能力模式的研究中单项能力越来越多,如Jamal Montafej和Azadeh Nemati(2014:22)就认为EMT翻译能力模式下有6个次能力和47个组成成分,为什么不是57或者37个成分呢?另外,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还会随着翻译职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有的模式强调译者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的模式包括了新技术使用的能力以及文本能力与策略能力,这些都无不与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有关。

比较国内外学者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肖维青(2012:54)认为国外学者重视对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的借鉴,也很务实地看到了翻译职业领域的新情况新趋势,而国内学者则比较关注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破解,关注教学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分解,尤其关注文学翻译。她还用一个表格来对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式进行比较(见表3.6)。

表3.6 肖维青(2012:54)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式研究比较

其实,对于翻译能力模式的构建,国外模式也并不是都很完美,马会娟(2013:66-67)认为当代翻译能力模式存在五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为术语所指不统一;针对性不强;译入翻译还是译出翻译未能明确;缺乏实证研究以及将性情、心理、生理以及认知等因素作为翻译能力构成的一部分还有待于商榷等。

国内学者的翻译能力研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质量有待于提高。2016年3月对中国期刊网(CNKI)进行高级检索,限定检索的关键词为“翻译能力”,发表时间不限,范围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匹配为“精确”,检索到的论文数量为80篇,其中很多还只是对西方翻译能力的介绍和简单评述,真正对翻译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多。

(2)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中,较少提及职业翻译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力。而在现代翻译职业中,使用工具查找资料的能力至关重要,美国学者Angelelli指出,是否能熟练地使用工具,是翻译新手和资深翻译之间的一大区别,现代职业翻译早就不局限于对词典的使用,网络、电子参考资料、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包括翻译记忆、机助翻译、文档处理等)能够极大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肖维青,2013:54)。

(3)国内学者的翻译能力研究对于伦理重视不足。肖维青(2012:55)认为原因之一是国内尚无公认的译者职业道德准则;原因之二是教师本身也轻视这方面的知识。但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遵守行业规范、重视职业道德对于翻译职业是非常重要的。

(4)国内对于专业领域翻译能力的研究构建基本还是一片空白。过去,国内翻译研究重点主要关注在文学领域。诚然,文学翻译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对职业翻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法律、经济和医学(中医)等领域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所以对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5)对汉译英翻译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只有杨晓荣、王宏、马会娟等几个学者专门针对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与发展做了研究,严重滞后于我国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6)对于术语能力也较少有学者关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翻译研究的视角大都以文学翻译为主,较少关注如法律、医学专业领域的翻译,而术语翻译能力应该是专业领域职业翻译人员必备的能力。

另外,对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翻译教学。由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中医翻译能力的发展模式,以期在专业领域的汉译英翻译与翻译教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