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丝织的历史

中国古代丝织的历史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小篆《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丝。”帛、缯是古代丝织的通称。绸或绸缎,也是丝织的通称。缣,双丝细绢,双经双纬织成的丝织物。练,把生丝或丝织水煮,使之柔软洁白。绸布的绸,指一种粗蚕丝织成的布,质地细密,不过分轻薄,比“纺”较为厚重。缎,采用缎纹组织的丝织。软缎,由真丝、人造丝交织的缎纹组织,有花、素之分。

甲骨

小篆

《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丝。”罗振玉根据甲骨文分析说:“丝象束丝,丝形两端为束余之绪。”传说黄帝之元妃,西陵氏之女嫘(léi)祖,为我国最早养蚕人,人们称之为蚕神。有一天,嫘祖在桑林中饮水,突然一只蚕茧落在他的碗中,于是他用一根小小的树枝,挑起了连绵不断的丝絮。这便启发了他,从而引导民众养蚕、缫丝,教民纺织。后人在先农坛或先棉祠祭祀这位为民造福的蚕神。考古证实我国养蚕的历史很早,山西西阴村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半个蚕茧,推算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甲骨文有桑、有丝、有帛,说明这个古代传说,也非向壁虚造。有实物可考,有古文字可证。我们是丝绸的国度,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刻苦、善于创造的民族。

《耕织图》中的养蚕,元程棨

丝绸之路,把桑蚕文化传到中亚、欧洲,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到西亚诸国,再到地中海。这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增强了我们的国力。

蚕茧

有了丝,也就有了丝织。这也丰富了人们的衣着,也用于祭祀,用为礼品。《曹刿论战》中说“牺牲玉帛,不敢加也”,这里玉帛就是用于祭祀的。用为赠物,更是普遍。

帛、缯是古代丝织的通称。帛多用于战国以前,秦汉以后多用缯。绸或绸缎,也是丝织的通称。

丝织难分类,大致有生丝、熟丝之分,有平织、纹织之分,然颇多混合交叉。

绢:未经漂煮的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说文》:“绢,缯如麦身色。”绢似霜,洁白,可制衣,可制绢花,还用于书画。书籍中有绢本,以绢代纸。《急救篇》:“绢似缣而疏。”缣,双丝细绢,双经双纬织成的丝织物。《释名》:“缣,兼也。”缣囊,古人存放竹简的袋子;缣缃,浅黄色细绢,也指书册,所以纸也从丝旁。古有茧纸、蟠纸,均丝质。纨,细绢,细而有光泽的白色丝织。素,白色生绢。《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晏殊《鹊踏枝》:“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缟,未经染色的绢。缟素也常用于书画。鲁缟,鲁地生产的一种生绢,以薄细称著。《财货源流》:“绢,生丝织物。”

练,把生丝或丝织水煮,使之柔软洁白。清代任大椿《释缯》:“熟帛曰练,生帛曰缟。”《释名》:“练,烂也,煮之使委烂也。”寒山诗:“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南朝齐谢朓诗:“澄江静如练。”

绸,古代作绸布解用“嚇”,作缠绕解用“绸”。绸布的绸,指一种粗蚕丝织成的布,质地细密,不过分轻薄,比“纺”较为厚重。纺,轻薄、坚韧、细洁、平纹。绸有生织、熟织两类。缎,采用缎纹组织的丝织。质地较厚密,一面有光泽,手感柔软润滑。为先染后织的熟丝织物。软缎,由真丝、人造丝交织的缎纹组织,有花、素之分。

元代纺线图

素纱禅衣,西汉,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

锦是经与纬都用彩色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色彩斑斓。《说文通训定声》:“染丝织之成文章也。”由锦袍引申为奖赏,即后来的锦标之锦。绮,又称文缯,有华丽花纹。绮即绫绸、绉纱之类。绫,斜纹组织或斜纹地的提花织物,有花、素之分。《说文》:“东齐谓布帛之细者为绫。”《正字通》:“织素为文者曰绮,光面如镜,有花卉状者曰绫。”也有说纹如冰凌的。罗,质地轻软呈现纹眼的。亦可制衣,所谓“罗衣从风”;也可作帏帐。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帐帷。”

近代人造丝、化纤产品纷呈,混纺也多,我们的生活也更美好了。

注:

①陈子展《诗三百题解》58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