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金铁铃_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_少数民族

金铁铃_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金铁铃_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_少数民族金铁铃,民间手工艺人,北京绢花传承人。他身为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受家庭熏陶学会了绢花制作,20岁出头进入北京绢花厂,曾任技术创新组组长,不到30岁即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铁铃的父亲金玉林,是“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绢花手艺在国家的支持和老艺人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成长在新时代,金铁铃的人生轨迹与父辈们大为不同。

金铁铃_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_少数民族

金铁铃(1956~),民间手工艺人,北京绢花传承人。北京人,满族。他身为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受家庭熏陶学会了绢花制作,20岁出头进入北京绢花厂,曾任技术创新组组长,不到30岁即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追真仿鲜”,拒绝“行活儿”。代表作有《十丈珠帘》《嫦娥奔月》《红梅报春》等。

一、“花儿金”绢花世家

金铁铃(www.guayunfan.com)

1956年,金铁铃出生在北京崇文区花市大街一个满族家庭,是这个家庭最小的儿子。

金家是一个民间手工艺世家,金铁铃则是这个绢花世家“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

“花儿金”的创始人金桂,生活于清代晚期,以做“京花”为生。他以绫、纸、通草为原料,做的花几可乱真。后来被宫廷选中,为太后、皇后及公主们做“凉板头”上的饰花和压鬓花。金铁铃说,小时候他们家里还有祖传的腰牌和顶戴花翎,估计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金铁铃的父亲金玉林,是“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年轻的时候,他是清廷皇家禁卫军的骑兵,还是“宫里跤”高手。他还喜欢唱戏,带扮相,和京剧大师侯喜瑞交往很深。在绢花领域,他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1928年,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定做月季花,无人敢应,而他用洋缎做出了新式月季,开辟了胸花品种,从此声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金玉林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参加公私合营。他领军的北京绢花厂是全国绢花行业的标杆,而且是当时出口换汇的龙头企业,长年排名第一。他的作品多次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称赞,苏联著名画家克里玛申称赞他是“中国天才的民间艺术家”。他做的绢花组成的大型花车,曾多次参加国庆游行。他还是全国第一批被授予“老艺人”称号的工艺大师,还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金铁铃声称“父亲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人”,“几乎所有人都特别尊敬他,做人特别成功”。金玉林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因此,有人说他是“三开人物”,就是三个时代都吃得开的人。金铁铃将之归结为“可能就是因为他为人特别真诚、善良、厚道”。

金玉林兴趣广泛,在许多领域都有一定造诣,金铁铃概括为“在他喜欢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成就”。而在“花儿金”的艺术发展上,金铁铃认为父亲“到达了一个顶峰。他制作出来的文竹、‘十丈珠帘’菊花,都是前代艺人根本做不了的,过去绢花只是装饰品,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盆花’制作,他说‘自然界有什么花儿,我们就能仿什么花儿’,他真能做到。”

二、“天下绢花出北京”

绢花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等仿制的花卉,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手工艺品。

绢花古时候称作“头饰花”,源自唐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晚近从新疆阿斯塔纳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绢花,虽经千年沉睡,但仍然色泽鲜艳,活灵活现。

相传绢花的起源与杨贵妃有关。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疤痕,为了遮盖,每天都要让宫女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可鲜花几个时辰就蔫了,冬天又不容易获得。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绫、绸扎成假花献给贵妃,不仅遮了丑,而且更添妩媚姿容。此后,妃子、宫女们也竞相效仿。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我国绢花的生产地主要有北京和沈阳,又以北京最为著名,所谓“天下绢花出北京”,因此有“京花儿”之称。

北京绢花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不仅有单纯的花朵,枝花、盆花、花环等品种也陆续出现。后来,清廷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宫内府御用工匠作坊有“花儿作”,专司绸、缦、绢、纸等供花、宴花、瓶花等。到清代中期,绢花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据《北平工商概况》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者约在一千家以上。”

金玉林与家人一起制作绢花

绢花制作讲究形象逼真,花瓣色彩由浅入深、浓淡相宜,花朵层次分明。其制作工序一般是:将选好的绸缎、绫绢上浆、整平,再用各种花瓣模型的凿子凿出花瓣,染上颜色,染过色的花瓣,需用手工“捼”(折叠塑形)成所需要的各种形态,等烘干后,粘合成花朵和花蕾。花叶的制作也基本相同。最后,花朵、花叶和花梗组装在一起,即成为绢花成品。

金铁铃将绢花制作总结为“凿、染、捼、粘、攒”五道大工序,其中“凿”之前还要选料、上浆。金铁铃以做盆菊为例,说一盆菊花1000多片花瓣,光是“捼”这道工序,每个花瓣捼50多下,整盆要捼50000多下。因此,做一盆花儿经常要花20多天时间,每一道工序都需细致的生活体验与耐心闲适的心态,否则做不出好活儿来。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新中国成立后,绢花手艺在国家的支持和老艺人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的“京花儿”多是头饰花和服饰花。新中国成立后,金玉林等北京绢花厂的老艺人创造出前人从未做过的悬崖菊、藤萝架、梅花等室内盆景,并做成花篮和花车,多次参加国庆巡游等国家大型活动。在金玉林的推动下,“京花儿”这一古老的工艺大放异彩,在1954~1974年的20年间,北京绢花厂产品出口苏联、蒙古和欧洲国家,给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如今,北京绢花品种已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2000多种,有戏剧花、花纤、花篮、盆景等。北京绢花艺人还设计制作了防火的烛台花环、纸拉花、防水绢花等。目前,北京绢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绢花选择了我”

金铁铃在制作绢花

金铁铃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绢花制作技艺的,他说:“没有我父亲,我就不可能走这一行。”

回忆儿时自然而然的习艺过程,金铁铃说:“从小我们家所有人都做花儿,我也一样,家里到处都是花儿,那时就已经帮着父亲粘叶子了,耳濡目染,对这门手艺很轻松地就迷进去了。”

成长在新时代,金铁铃的人生轨迹与父辈们大为不同。按部就班的学校生活之后,长大的金铁铃“插场”去了昌平,没能在父亲当时任职的北京绢花厂上班。

1976年,父亲金玉林去世。1978年,北京市出台新政策,老艺人的子女可以接班,于是金铁铃被从昌平找了回来。金铁铃认为这时自己才真正开始学艺,因此他常说:“不是我选择了绢花,而是绢花选择了我。”

此时,小时候的习染和锻炼,加上几分“做花儿的天赋、悟性”,金铁铃1978年进厂学艺,1982年就凭借作品《十丈珠帘》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铁铃说:“那时拿奖不容易,需要在全厂三次考核中都进入前三名,才有参赛资格。结果,三次考核我都拿了第一,参加全国比赛一下拿了一等奖,当时才26岁,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获奖之后,金铁铃担任了厂里创新组的组长。之后,在继承父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金铁铃逐步拓展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制作上不断创新,他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上获奖。

1984年,作为北京市青联委员,金铁铃随北京市青年代表团访问了日本。1995年,金铁铃到美国进行艺术交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现在,金铁铃还是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说到自己的成就,金铁铃坦承自己不可能超越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铁铃说:“他让我高山仰止。光是菊花他就能做出90多种,我现在只能做两种。父亲还有好多绝活,比如俏色染活儿,绫罗绸缎染10次都是一个色儿,而且任凭日晒雨淋都不掉色,做出的花儿上还能有露珠。这些绝活儿我都不会。自然界的什么花儿,父亲看一眼就能做出来。‘文革’期间家家户户供奉的‘芒果’就是父亲做成的模具。1968年毛主席将非洲总统送给他的芒果转赠给首都工人,北京绢花厂得到了上级指示:紧急赶制一批蜡制芒果,供宣传用。可芒果什么样,大家谁也没见过,于是上级派人带父亲去看了一眼,回来就用白薯削出了模型,翻成模具,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金铁铃与他的绢花(菊花)

父亲对金铁铃的影响,更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他记得小时候,大家生活都比较困难,肉非常珍贵,而父亲金玉林会经常请来串门的街坊邻居留在家里吃肉,父亲的口头禅是:“不就是添双筷子嘛!”这使金铁铃养成了重视亲情友情、乐于助人的品格。在他的价值观里,“家庭是第一位的,亲戚朋友第二,金钱最多排第三位”。

四、“追真仿鲜”,拒绝“行活儿”

在北京绢花厂工作11年后,厂子倒闭了,金铁铃开始自己做绢花生意。当时,他设立了一些加工点,也在商场租了柜台,玫瑰花、小花篮、手捧花等都曾销售得不错。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鲜花的普及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绢花行业开始出现不甚景气的局面,曾名噪一时的绢花处境尴尬、陷入困境,金铁铃也停止了绢花生意。

此后,金铁铃曾经帮朋友管理过公司,9个月里把公司的管理理顺就离开了。后来他又开过饭馆,因为有个朋友是一位出色的厨师。不过,他认为自己“不能算离开”绢花行业,因为“朋友必须帮,但做花儿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传承民族文化,传承老北京艺术,传承家族荣誉的责任”。

2007年,北京绢花进入北京市崇文区“非遗”名录;2008年6月,北京绢花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

2008年,崇文区成立了“花儿金博物馆”,展示了金铁铃的优秀作品。

2009年6月,金铁铃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绢花)代表性传承人。

说到认定“非遗”传承人,金铁铃认为最有资格的应该是自己的三姐。他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真正直接跟父亲学绢花的是三姐,她做绢花的水平很高……前些年确定非遗传承人的时候,三姐直接就说是我,而别的兄弟姐妹听说我接下‘花儿金’这块牌子的时候,都说‘太好了’。”“这也是我们家的风气。我们家从来不争什么东西,都是相让。”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金铁铃觉得自己的角色起了变化,从前他只当这是自己的手艺和爱好,此后更多了一份传播文化的责任。他说:“花儿这个技艺,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在金铁铃家,在航空公司工作的女儿,相对空闲时间比较多,她自己也喜欢做,父亲就带她习艺,但金铁铃认为女儿“还没有到那种特别喜欢的程度”。金铁铃决定成立一个“花儿金”工作室,把老艺人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把这项老北京的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如今市面上随处可见装饰性的假花,金铁铃称之为“行活儿”,不能算绢花行业的艺术创作。这是因为:普通假花的材质是涤纶,完全脱离了“绢花”之“绢”的质地;不少假花无视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反季节、反常规;此外就是廉价的做工,流水线生产。

月季花丛中几可乱真的菊花

在这样的市场局面下,金铁铃仍然追求和坚持着自己“追真仿鲜”的艺术追求。为了“追真”,他成了花卉达人,对各种不同花卉的形状、生长规律如数家珍。他家里养了不少花,没事的时候就观察琢磨花儿的枝条、花苞、花蕊等的形态和微妙变化。即便是出去旅行,带回家的往往不是当地特产,而是各种鲜花。因此,金铁铃的绢花做得惟妙惟肖,菊花、牡丹、玉兰等绢花摆在鲜花丛中,几可乱真。金铁铃也笑称,每次自己捧着一盆刚完成的绢花出门,街坊总会惊诧道:“这花儿怎么养得这么好?”

如今,在传承技艺的同时,金铁铃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重新制作代表性的绢花工艺品,如父亲的代表作玫瑰、文竹、棉花等盆景;二是整理绢花制作的文字资料,以供后人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