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刀具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刀具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小篆刀有两种写法,一是象形刀(),一是直立刀(刂)。从“刂”的字,多数是表功能的。有些石刀的刀缘,还可见石片崩落的痕迹。在考古场地,看到石刀,会联想到石刀与某些灭绝动物的共存关系。刀也是删削竹简的工具,称之为笔削。可见“笔削”就是“刀”。陆游《忆南山》:“切玉刀从万里来”,说的就是昆吾刀。陌刀即长刀,步兵所持。

甲骨

小篆

刀有两种写法,一是象形刀(),一是直立刀(刂)。从“刂”的字,多数是表功能的。如割、削、刺、剔、剥等。《辞海》、《汉语大字典》把角字头的奂、危、负、争、免、兔、急等字,归入刀部。这样,刀部又合并了一种形体。

劳动创造世界,真正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石制的刀斧等工具,用于生产、狩猎,劳动生存都少不了它。旧石器时代的第一把石刀,有可能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找到。因为泥河湾是人类始祖第一个“家”,常见的石刀有琢背石刀,一侧钝厚,另一侧缘薄,刀缘为自然锋刃,不加修饰。有些石刀的刀缘,还可见石片崩落的痕迹。在考古场地,看到石刀,会联想到石刀与某些灭绝动物的共存关系。有了琢制、磨制或钻有圆孔的刀镰,历史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郭沫若《中国史稿》讲到:“原来收割效率较低,打制的陶刀和石刀,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逐渐被废弃不用。人们普遍使用磨光穿孔石刀来收割庄稼。”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即商周时期。青铜小刀在甘肃马家窑遗址已有发现。战国时期出现了铁,从此刀有了质的飞跃。早期的铁制刀,也非由铁矿石冶炼而成,有的是用自然铁加工而成。如河北藁城台出土的战国钺,残损的铁刀刃,包在铜内约一厘米,那刀刃就是用自然铁制成的。

铁刀是利器,它也早就参与了农耕。在成都扬子山出土的汉代砖刻上,就保存了战国时期长柄镰刀的刻画。镰刀也称刈钩,用于割草,收割庄稼,是形如钩样的芟器。原称镰,俗作镰,镰有薄义。周代有鸾刀,祭祀用以杀牲。柄有铃,相当精致。《诗·信南山》:“执其鸾刀。”孔疏:“刀环有铃。”刀也是删削竹简的工具,称之为笔削。晋文学家陆机,说他亲见曹操的笔削。《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可见“笔削”就是“刀”。《古今事物考》也说:“古吏者皆以刀笔随之。”现在记录的录,繁体字从金旁,就因为古代记录必用刀具。张华《博物志》讲到“昆吾氏献切玉刀”。其刀切玉如腊,用为工具。陆游《忆南山》:“切玉刀从万里来”,说的就是昆吾刀。关汉卿《单刀会》:“他(关公)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拔昆吾斩文丑。”龙泉、昆吾指的是刀剑。再说和尚有戒刀,按戒律戒刀只供割三衣(袈裟)之用,不可用以杀生。《水浒传》第三回,讲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选自《中国青铜器》

国之利器即兵器,传舜有吴刀,为殛鲧之刀。《吕氏春秋》:“舜于是殛鲧于吴山,副之以吴刀。”明人郎瑛《七修类稿》批评齐梁时陶弘景《刀剑录》,没有提及周之赤刀。陶弘景《剑经》开道家尚剑之风,名刀没有收入,不免遗憾。赤刀是武王诛纣之刀。《抱朴子》:“千里之足,困于盐车之下;赤刀之矿,不经欧冶之门。”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并州刀,古时并州所产。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于今河北保定及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并州刀与并州剪一样,以锋利称著。陆游《秋思》:“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清代陈维崧《念奴娇》:“沥尽并州悲壮血,看有何人怜惜。”再如河北保定镇所出古定刀,也以锋利出名。《董西厢》:“一员骁将担一柄截头古定刀。”截头即平头。《三国演义》:“孙坚横古定刀,骑花鬃马。”还有三尖两刃刀,也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水浒传》七十九回:“梅展大怒,舞三尖两刃刀。”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学生)不但绝无炸药和手枪,并且连九节钢鞭、三尖两刃刀也没有。”

再说佩刀及名人所用刀,其中不乏名刀。汉承秦制,汉初佩剑不佩刀。《高祖本纪》讲刘邦斩白蛇而起义,“提三尺,取天下”。三尺指剑。《后汉书·舆服志》也说:“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弗改,就是说汉初依然佩剑,只是加了佩刀。佩剑又佩刀有个规矩。《春秋繁露》:“剑在左,刀在右。”东汉以后佩刀风气逐步兴盛起来,逐渐发展到只佩刀不佩剑。《后汉书·舆服志》还提到:汉君臣出行都佩着刀,分乘不同车舆。光武帝曾以宝刀赠臣下。曹操造百辟刀,曹丕尚剑,但也有百辟刀。所谓百辟,是用以辟不祥。曹操造五把百辟刀,一赠五官将,其余,赠四位好文不好武的儿子,鼓励他们练武。关公有青龙偃月刀,又称艳冷锯。小说中说它有82斤,关公用它斩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在过五关时,斩曹操属下孔秀、韩福、卞喜、王植等守关将。张飞也有刀,《刀剑录》说他命匠工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来,张为范彊所杀,此刀入吴。《古今注》说:吴大帝有宝刀三,“其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影”。三国时期,造刀之数惊人,吴造刀万口,蜀造刀五万三千,其时不少刀已是钢刀。东晋佩刀改用木制,即所谓容刀,用于装饰。《释名》:“佩刀,佩旁之刀也。或称容刀,有刀形而无刀刃,备容仪而已。”唐代刀剑并用。唐有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四种。史有“魏剑唐刀”之说。仪刀仪仗之用,历代形制不一。《资治通鉴·文宗元年》胡三省注:“仪刀木为之,以银装之,具刀具之仪而已。障刀为防身之刀。横刀用皮襻(pān)带之,刀横于腋下。”横刀横陈,表英勇无畏。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陌刀即长刀,步兵所持。唐代常以吴钩代刀,沈存中《笔谈》:“吴钩刀名也。弯刀,西方少数民族,称葛党刀。”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宋代标新立异,刀的名称很多:《武经备略》提到的有掉刀、屈刀、眉尖刀、凤咀刀等等。《水浒传》提到的雁翎刀是短刀。元代尚剑、斧、锤、标枪,不甚重刀。清八旗兵不用长刀,绿营兵刀是辅助武器,乾隆有刀十八种

汉光和七年错金铁书刀

西汉漆鞘青铜书刀

朴刀(清代)

抗日战争以来我军骑兵有马刀,刀不开刃,怕伤及自己战马。志士爱刀,刀剑走天下。如刘丽川小刀会,呼应了太平军的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腐朽的清王朝,上海豫园点春堂是他们的指挥所。以刀卫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诗篇。宋代曹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秋瑾烈士《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郑逸梅《掌故小札》说“秋瑾常以倭刀自随”。再如抗日战争中麦新写的《大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歌声犹如抗日救亡的冲锋号,呼唤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它振起了我民族自卫的大无畏精神,振起了我民族魂。麦新不愧为伟大歌手,伟大的革命家、音乐家。

注:

①安金槐《中国考古》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张华《博物志》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郎瑛《七修类稿》25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④《历史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