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译本对《庄子》编订与文本结构的认识

译本对《庄子》编订与文本结构的认识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译本对《庄子》编订与文本结构的认识《庄子》的最初面貌与我们今日所见有所不同,这也是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梅维恒认为郭象就是现存《庄子》的编者,但指出这一注本中还含有其他人的评论。

第三节 译本对《庄子》编订与文本结构的认识

《庄子》的最初面貌与我们今日所见有所不同,这也是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英译者们也同样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兴趣。

一、《庄子》今本的最初形成与编注

翟理斯的译本就已提到,今日三十三篇的《庄子》由最初的五十二篇删编而来。译者还讨论了向秀与郭象注《庄子》的问题。他指出,《世说新语》称郭象偷了向秀的注,《经典释文》中也可看到郭象抄袭向秀的证据。但翟理斯认为,郭象也提出了一定的独立的见解,因此也可顺理成章地享有注者之名。

理雅各曾试图追索其余十九篇的散落途径和去向,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却发现《道德经》最初的注本中包含出自《庄子》的引文,其中部分内容是现存《庄子》所无,可惜这些内容凑不成完整的篇章。

华兹生指出了向秀的功劳,但他认为是郭象的编注组成了现今《庄子》的基础。

葛瑞汉认为是郭象为当时存留的文本做了删节。郭象所写的现存第一篇完整的评论,和其他公元3世纪到7世纪之间出现的评注一起,为许多已经变得陈旧的词语作出了多样的善辩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中包含的某些哲学评论,“不可避免与当时的玄学、佛学混在一起”[56]。葛瑞汉指出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郭象的注,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冯友兰将之解释为:郭象对庄子哲学做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事实上可以称为“郭象哲学”[57]。而禅宗某和尚所谓的“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则似乎更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郭象注最大的特点。

梅维恒指出,郭象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写下了现存第一篇《庄子》注,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好的《庄子》注,从而保住了《庄子》作为早期道家思想原始资源的地位。梅维恒认为郭象就是现存《庄子》的编者,但指出这一注本中还含有其他人的评论。梅维恒同时还介绍了淮南王刘安编订《庄子》的说法。因为一方面,外、杂篇中对君主过分的、非庄子式的表扬[58],很有可能是宫廷文人对刘安的奉承;另一方面,刘安周围确实有一个赞成调和论派的群体,这一思潮与《庄子》的整体编订似乎相吻合。梅维恒指出,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无有力证据将《庄子》最初的编订归于任何个人。

二、《庄子》内、外、杂篇的分别及篇目的真伪

(一)翟理斯与理雅各的意见

翟理斯解释了内、外、杂篇分别的含义,并介绍了中国学者内部两种不同的分篇根据:或以题目特点来分,或以篇章内容来分。具体说来,前者认为内篇的题目从篇内文辞或文旨而来,外、杂篇题目则从篇内首句或篇外而来;后者则认为内、外篇的内容有深奥、通俗之区分。翟理斯倾向于前一种解释。翟理斯还介绍了中国比较普遍的对各篇真伪的归类,以苏轼的意见为依据。

理雅各也介绍了内、外、杂篇的划分情况及苏轼对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一篇的真伪及第十五、十六篇和其他几篇某些段落的真伪分辨的意见。

(二)华兹生的意见

华兹生介绍内、外、杂篇的区分之外,还推测了外、杂篇的成书时间和起因,指出早期学者中有人认为《庄子》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庄子所作,后来的篇章是庄子评论和解释内七篇所用。华兹生虽然认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还是更倾向于外、杂篇为后来作者所写的意见。华兹生指出,外、杂篇中含有《道德经》的思想,如攻击人类的所有文明和文化,带着甚至有些病态的愤怒,这类思想在内七篇中并不存在,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内容是道家学派的老子一支为了融合老庄哲学而作。另外,外、杂篇中有些篇章则似乎要将道、儒、墨、法合成一个统一的分等级的价值体系,这与汉朝早期及秦朝时的哲学著作中常见的大规模思想汇合相似。上述种种,更有可能是后人而非庄子所为,特别是某些篇章既无郭象注评,也与(内七篇的)庄子思想没有什么关系。华兹生指出,外、杂篇有时仅仅是在思想上模仿内篇,有时则偏离内篇,甚至与内篇相反;就文学成就而言,外、杂篇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

值得指出的是,华兹生的上述意见,已经具备了葛瑞汉后来对《庄子》作者分类思想的雏形,不过远无葛瑞汉那么确定、细致与具体。

(三)葛瑞汉的意见

葛瑞汉也分别介绍了内、外、杂篇,并指出:内篇思想和风格比较统一,总体上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外、杂篇则未被归入庄子名下。

他指出,内篇都是以三个字的篇题表明篇旨,比如:《逍遥游》希图在超越世俗价值判断和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天地间快乐翱翔;《齐物论》批评对错差异的分析性思维;《养生主》介绍自然生活的诀窍;《人间世》教人毫不妥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德充符》评价了不关心世俗观念之人的德;《大宗师》调解在死亡中失去个人身份的矛盾;《应帝王》讲治理王国

而外篇的篇题都是从第一个句子中取两个字作为标签,未被归入庄子名下。葛瑞汉把外篇做了详细的划分[59]:第八至第十篇及第十一篇的第一部分,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所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5年;第十二至十四篇,也就是《天地》、《天道》、《天运》,表现了“调和论者”(Syncretist)的思想,时间很可能是在公元前2世纪;第十一篇到第十四篇的思想总体来说有一些混乱;第十五篇是调和论者所作,第十六篇则与其他任何篇目都没有关联。葛瑞汉认为,编者试图在第十七至二十二篇中把多个作者围绕内篇相同主题所写的材料合在一起,因此只能给它贴上“庄子学派”的标签。

除第二十八至三十一篇以外,杂篇也是从首句抽出两个字来作题目。第二十三至二十七篇被葛瑞汉称为“杂物袋”(Rag-bag),主题凌乱、内容零散,似乎由残卷或别卷的错简集合而成,其中部分材料看似庄子本人所作。在苏轼和关锋意见的基础上,葛瑞汉认为第二十八至三十一篇很可能写于公元前200年前后,全部是杨朱学派所作[60],因此被称为“杨朱杂篇”。他还认为第三十二篇和三十三篇题目跟第十二至十四篇的“天下”有一定的联系,而第三十二、三十三篇被置于书末,很可能是因为第三十二篇结尾讲到庄子去世的故事,第三十三篇则是对汉以前一直到庄子为止的哲学家的总体评价,适合作为全书的结论。

葛瑞汉还指出,在中文文本中,三个字的篇目才更类似于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的儒家伪书。“齐物”、“宗师”、“帝王”这些术语本身并未出现在内篇中,而出现在后面调和论者的篇目中。葛瑞汉由此认为,庄子很可能只留下了一些杂乱的片断,与学生们对他的口头传授的记录混在一起,直到公元前2世纪,某个调和论者自己设计了一些标题,先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材料分别归到各个标题之下,再把余下的材料归入外、杂篇。葛瑞汉认为,《应帝王》集中于庄子几乎从不关心的“治理国家”这一主题,令读者强烈地感到:“不是作者从不同方面来接近他的主题,而是编者尽心竭力地寻找各个片断之间甚至是非常微弱的关联。”[61]

(四)梅维恒的意见

梅维恒也介绍了内、外、杂篇的分类情况。同华兹生相似,他也指出,虽然越来越多的舆论倾向于将内篇归于庄周名下,但至今尚无人直接如此断言。他指出,内篇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最好地反映了庄子本人的思想,但外、杂篇中也同样有优秀之作。他解释了各篇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一是庄子之后道家集团内部的学说差异使文本中出现了多样的内容;二是道家以外的思想家认识到了庄子的巨大吸引力,希望利用庄子的流行来加强自家思想的声望,这些夹杂进去的思想使文本内容更加驳杂。梅维恒由此指出:《庄子》是一部含有多种思想的作品合集,而不是和谐统一的个人著作。梅维恒对外、杂篇的详细划分,似乎综合了华兹生与葛瑞汉的见解,他也指出,内、外、杂篇的分类远未穷尽《庄子》的复杂性,但却体现了早期中国文献的复杂程度。

三、小结

可以看出,译者们对文本的形成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遵循中国国内对相关问题的传统说法,对内、外、杂篇的区别也基本遵循中国国内学者的意见,译者们也基本上表达了对郭象注的肯定,指出了郭象注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译本对《庄子》内部多样的思想资料的来源分析越来越仔细,得出的结论也越来越准确。而葛瑞汉对文本作者的细分,即使对国内学者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1]翟理斯在自己的译本中指出,巴而福的汉语知识非常有限,不可能胜任《庄子》英译。参Herbert A.Giles.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Mandala Books,Unwin Paperbacks,London,1980,p.18。

[2]严格说来,韦利的著作不算是《庄子》的译本,他只是译出部分故事和论述,以此说明庄子的思想主张,所翻译的内容也不集中以文本形式出现,而是穿插在全书的议论之中。但由于韦利在汉学界的崇高威望,以及他所译内容较高的准确度和可读性,后来的译者和论者往往参考他的译文,并且时有褒奖,不容忽视和遗漏。因此本书也将他的翻译作为选译本之一进行分析。

[3]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George Allen &Unwin,London,1953,p.87.本书未注明出处的中文译文,均由笔者本人根据英文材料译出。

[4]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87.

[5]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87.

[6]Graham,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George Allen &Unwin,London,1981,p.4.

[7]Graham,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4.

[8]Graham,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5.

[9]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onolulu,1994,p.X VII.

[10]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p.XVIII.

[11]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p.XIX.

[12]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pp.XX-XXI.

[13]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p.XXVI.事实上,1889年翟理斯的译本中附有Moore所作的内七篇哲学导读,其中也称庄子为“寂静主义者”。一百年后的梅维恒,仍然承认这一点。

[14]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2.

[15]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4.

[16]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5.

[17]Legge,James,The Texts of Taoism,The Julian Press,Inc.New York,1959,p.47.

[18]Legge,James,The Texts of Taoism,p.48.

[19]Legge,James,The Texts of Taoism,p.48.

[20]Legge,James,The Texts of Taoism,p.55.

[21]1910年《老子》的德语译者。

[22]参〔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赵妙根译,刘慧儒校,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第37页。

[23]具体可参〔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251页。

[24]Graham,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George Allen &Unwin,London,1981,p.126.

[25]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证过程,详参Graham,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p.126-128。

[26]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3.

[27]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7.

[28]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3.

[29]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7.

[30]翟理斯反对将《老子》放入“东方圣典”,理由有二:一是《老子》根本是一本伪书,二是《老子》仅仅代表某个时代,可能只是为了抵御佛教思想的渗入而作。参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7。

[31]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8.

[32]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9.

[33]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19.

[34]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20.

[35]Giles,Herbert A.,Chuang Tzu: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p.23.

[36]爱莲心指出,庄子并非相对主义者。他认为正是译者们的翻译处理,使读者误解了庄子。

[37]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38]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76.

[39]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108.

[40]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100.

[41]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95.

[42]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p.105-106.

[43]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6,p.2.

[44]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pp.2-3.

[45]另一原因是文本的损坏。

[46]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p.3.

[47]Cleary,Thomas,The Taoist Classics:The Collected Translation of Thomas Cleary Shamabhala,Boston:Random House,2003,p.52.该本1999年就已出版。

[48]关于庄子是否追求和提倡“自由”,在国内学者中有不同的意见。论文和专著中常常看到支持的意见,而最近的一些文章中,已经有论者在辨析《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比如叶秀山《漫谈庄子的“自由”观》,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第137—155页;谢扬举《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34—40页,等等。

[49]参周炽成《比较怀疑论研究:庄子和皮浪主义者塞克斯都斯》,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2期,第66页。

[50]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p.12.

[51]本书第五章第三节将对葛瑞汉的庄子哲学分析作更详细的阐述。

[52]Grahma,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3.

[53]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onolulu,1994,p.XXXV.

[54]Mair,Victor H.,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p.XLIV.

[55]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第5页。

[56]Grahma,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29.

[57]冯友兰的1989年新版英译本中,有“郭象哲学的一些特点”的附录。

[58]在翻译过程中,梅维恒跳过了他认为是过分赞扬君主的部分内容,移至后文标明为“删除”的部分。

[59]具体的划分在第五章第三节中将有详细的介绍。

[60]葛瑞汉指出:苏轼(1036—1101)已经看出这些不是庄子著作,而现代学者关锋更指出这些甚至不是道家著作。参Grahma,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28。

[61]Grahma,Angus C.,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p.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