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选择性改变

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选择性改变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选择性改变张梅君从20世纪最后5年起,整个世界的传媒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的传播载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原先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传媒格局。在这样一个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并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背景下,受到极大冲击的报业也各显其能。应该说,报纸在网络背景下选择性的改变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选择性改变

张梅君

从20世纪最后5年起,整个世界的传媒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的传播载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原先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传媒格局。新媒体也就是由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发生的迁徙延伸出的一个媒体新品种。报纸与网络,作为以不同载体为主要区分的两种媒体,互通有无,互相竞争,互相渗透,二者之间的发展与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视点。

在web2.0年代,结合视听效果、由网络承载的新媒体正在打破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它突破了单相的传播思维,根据不同客户、读者兴趣,展开了细分的服务要求。在这样一个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并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背景下,受到极大冲击的报业也各显其能。应该说,报纸在网络背景下选择性的改变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网络的技术优势与报业应对

1.速度、发行、容量与搜索

网络媒体比之于报纸,其优势大致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快于报纸的新闻报道。新闻的核心之一在于“新”,需把即时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给读者。限于编排流程、纸张印刷等因素,报纸再快也只能细分出晨报、午报与晚报这三张报纸,在网络脱离了印刷流程、分分秒秒可更新的功能面前,报纸的新闻性即时性受到最大的冲击。

第二,没有地域限制的发行。即便是全球发行,报纸的发行量依然是有限的,而绝大部分报纸的发行渠道及发行对象仍受到地域限制,同时在发行上,报纸采取收费的方式。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如果不计入语言因素,网络媒体的报道基本属于全球性质。由于没有印刷成本,更由于免费的阅读方式,网页的浏览量远远大于报纸的发行量。

第三,大于报纸的资讯容量。报纸的版面再扩大也是有限的,并且也受到印刷成本的制约。每一个板块能够容纳的内容受到报纸尺寸与版面大小的限定。网页却通过页面的滚动拉长或者分页的方式,在理论上具有无限扩大的特性,在网页中可以容纳海量的内容。

第四,便捷的资讯搜索功能。报纸能在某个主题旁边安放一块相关的知识介绍,但是与网络的类似功能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网络能以超级链接的方式直接进入相关网页,更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2.市场、版面改革、电子版与跨媒体合作

新媒体研究机构艾瑞市场日前发布《2006年中国无线广告研究报告》:2006年无线广告的市场规模达到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08%;在国内各大网站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看,新浪、搜狐网络广告收入均同比增长30%左右。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几大报业集团广告实际收入下跌10%—30%,平均跌幅超过15%。

面对互联网媒体的挑战,在搜索、改变、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因此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版面改革、增设网站等。近期,我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解放网全新改版,集团各报刊500多名记者全天候提供最新网上即时资讯,新增12个专业频道全方位解读上海生活,并开通了博客和论坛,记者博客帮助读者了解鲜为人知的采访幕后故事。新闻论坛则由记者担任版主,与网民直接对话新闻感受。又如上海文广正在打造一条IPTV内容产业链,尝试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将提供的内容数据按自己的意图重新编排播放,与在线的朋友通过电视屏幕分享好看的图片与视频。

为拓展新媒体这一领域,各大报业集团采取报、网结合,报、视结合,报、视、网三结合的跨媒体合作,这乃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模式。解放探索性的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新媒体“4i”工程,2010年1月,解放与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形成战略联盟,开发以集团优质内容经营为主要方式,以手机彩信、短信、无线上网等方式实现的手机报i‐news;3月,解放与中国数码杂志的合作推广网络数码杂志i‐mook,通过设计内容公司,技术公司和海外公司等多重构架,以股权合作的方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融资;6月,解放与荷兰菲利浦公司开展合作推广电子报i‐paper,开发逐步取代传统纸质载体的“电子纸”,并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尝试推出真正的“无纸化”报纸;9月,解放与有关社会公司合作,利用户外大屏幕终端,开发“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实现户外特定发布渠道的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同时还与一些著名网络公司和信息网站开展互动性的战略优势合作,由此实现报业经济与新媒体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Web2.0的人性化本质

报业与网络媒体的合作,预示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尤其当网络发展进入web2.0阶段,从表面上看,种种新迹象对于报业的冲击似乎更大,更具有毁灭性,但若分析web2.0的典型特征,其作为媒体本质的一种凸现与深化,对于报业本身作为媒体的进化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互联网应用与内容的人性化发展

Web2.0的两名最新代表,一是博客,一是电子报刊,代表了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

电子报刊结合flash动画、音乐、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以纸质报刊现有的样式、以网络为发行载体,呈现出画面精美、炫动的惊人效果,把单纯的阅读变为视听结合的享受大餐。在电子报刊中随时点评的反馈功能,充分调动起读者与报刊的互动性。一部分电子报刊开发商开发出类似于QQ、MSN之类能与PC平台粘合性极大的软件,加深了电子报刊与读者的粘性,从而培育起读者的品牌认知度与忠诚度。这种新型的电子报刊,将以往静态的报纸的电子版概念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博客,或播客、拍客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成为一个用人性化的简易方式就可以书写、画图、播放视频的个人平台,也是从网络互动的角度强调了读者的参与性质,并且进一步把读者变为作者,成为与网络平台共同的开发者、制造者。更重要一点在于,博客通过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展现,改变了以往门户网站千人一面的状况。网站在今天还普遍存在“抄袭”和“模仿”的特点,但是随着网站应用的日益简易化,每个人都能使用网络制作和发表自己的声音,互联网将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与用户达到真正的水乳交融。

目前,人人都在说web1.0把工具给了门户网站,web2.0则把工具给了个体。从博客与电子报刊的特点来看,web2.0其实体现出更加人性化的发展。

其一是互联网应用的人性化。无论是电子报刊、还是博客,都已开发出易于使用的工具软件。不必是计算机专家,不必对网络有着深刻理解,一个普通人运用这些界面非常人性化、容易学会的工具,同样可以创造出图片与文字结合,乃至与音乐结合的作品。这体现出web2.0的社会性特征。

其二是互联网内容的人性化。从前是各个网站从报纸上获取内容,网站彼此之间拷贝信息,新浪等于搜狐,搜狐等于网易,强调了互联网“互联”的“技术”性,却忽视了内容创造的重要性。随着博客的兴起,DIY概念的兴盛,原创成为网络内容不可忽视的需求。这体现出web2.0的个体性特征。

2.互联网用户进入成熟的年龄段

从纯粹的年龄来看,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年龄依然处于低龄阶段。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年轻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的内容就是肤浅。

首先,距我国第一次上网高峰(2000年)六年以后,彼时网友的主力军在18—24岁的青涩阶段,此时已进入25—30岁的成熟时期。这一人群对中文互联网的风格、格局的影响至深。由他们奠定下来并且继续由他们主导发展的互联网面貌,也必将随着他们的成熟而成熟。六年前,他们是玩互联网,玩QQ,争论坛;六年过去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要求不再只是玩。他们对于内容有了深度的需求,对于应用有了更高的标准。于是web2.0的出现适逢其时。

其次,在目前的网络主力军之前,年长者使用网络不多,因此网民基本都是年轻人。但是随着第一批网民的成熟,一些高龄化人群也参与了网络的大军。今后的网民年龄分布必将是全年龄段,年轻人上网,年长者同样也是从上网年轻过来的,从而构成一个全年龄上网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于互联网内容的需求有年轻的需求,但必然也有更深度的内容需求。与web2.0随同出现的人性化、深度的内容需求,为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变化选择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依据。

三、报纸的选择性变化

1.报纸与网络的互相渗透

报纸与网络比较,过去是网络搬运报纸的新闻,现在是报纸搬运网络的即时信息:这与其说是报纸的与时俱进,毋宁说是报纸在网速中迷失了自己。网络太大,因而泥沙俱下。网速再快,也需乘载合适的信息。读者不仅需要了解最新的新闻,也要求了解即时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分析。对于统一化的甚至带有机械性质的网络新闻,读者已经出现疲倦,他们期待更具人性化和深度的新闻报道。因而报纸的新闻内容的深度有其新闻价值,应当说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些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新闻报道的本质之一,即“快”,但是一点也无法满足新闻核心的另一面“深”。只有通过新闻工作者的深入采访、独到分析,才能使之实现。这是单纯的技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进入网络世纪,还是22世纪,新闻报道的本质核心总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传播新闻报道的工具载体。

2.报纸与互联网的双向同构

报纸拥有的资讯深度以及品牌公信力,为网络媒体所不及。网络媒体所拥有的网络技术、视听技术,也为报纸所欠缺。网络媒体在今后必将加深自己的报道深度,报纸也需要选择新的新闻载体。目前,在报纸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无疑是一种优势互补。

中国计算机报社长李颖曾言:“传媒产业的未来不是‘新媒体’,而是‘新技术驱动的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报纸的这种合作选择,其实表达了对于本身既有的“纸”载体的放弃。同样,网络媒体对于报纸的合作选择,也表达了他们对于新闻价值的深度追求。这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中,技术一方和内容一方各自决定的有选择的变化,既有对内容本质的坚守与追求,也有对旧有形式的果断放弃。这种选择基于对未来的媒体形式的预见,即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的新型媒体。他们双向同构,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构建着一个同样的媒体形态。

3.报纸、网络、手机的互动

报纸的本质是客观真实的新闻和有价值的内容资讯的提供能力,这种报业核心能力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迁徙应该是自由的和可以选择的,新闻纸只是其中的一种介质,尽管目前仍可以老大自居,但在新媒体的诱惑下,它显然已经不是新闻内容和资讯的唯一可供选择的平台或容器”

因此,在网络背景下的报纸,可选择报纸、网络、手机组合互动。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近期推出手机、网络、报刊的互动,集团报刊记者都能在第一时间用手机短信向集团新闻网站报道即时动态新闻。网络编辑选择重要突发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到手机报用户的手机上。报纸在网络背景下的选择性改变也代表了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

(张梅君系《解放日报》原《网络周刊》主编,现《倡廉文摘》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