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障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网络语言打破了现有的语言规范,有意识地进行了“偏离”。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文化上寻到根源,都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当前,似一股湍流般冲击着人们的语言观念的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变化的产物。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现象的出现,总是和社会整体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巨大促进,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生活。“人们由于社会的巨变激发了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的运用明显地增多了文化的蕴含”。[1]

改革开放既是一个技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它所赋予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意识、心态,必然会在网络交际中有所反映,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产生种种投射。由于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形成,网络语言的运用自然会表现出新的形式,产生新的特点分化,其结果就是网络语言中诸多变异现象的产生。

网络语言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它在一定的网络区域(网络论坛BBS、网络留言板、网络虚拟聊天室等)流通,由网民约定俗成并普遍流行,而且不断地更新换代。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已达6800万以上,[2]网络交际中较常用的“网络语词”也已超过2000条。[3]如同行业语一般,网络语言正以其鲜明的语汇特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社会方言。下面请看一道网上流传的“网语扫盲班入学考试”的试题:

泥表酱紫PMP,小心偶给泥彩色笔。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偶有事,==。

(中国网《网络语言有话咋不好好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不要这样子拍马屁,小心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不要生气,我只是很想让你开心。我有事,等等。”如果你有三分之一以上看不懂的话,考试就不及格。再请看一段网上对话:

甲:哪?

乙:上海?U(英语词“you”的字母缩写)?

甲:北京,见到U真高兴!

乙:Me2(英语、数字谐音混用,“我也是”)!呵呵,^o^(^o^是网络表义符号,表示眉开眼笑)。

甲:家?

乙:No,公司。

甲:MMorDD(“妹妹还是弟弟?”,拼音字母缩略+英语)?

乙:D!我有事,先走!886(“拜拜了”的数字谐音转写)!

甲:ICQ(英文缩略句,“我再约你”),BB(“拜拜”的拼音字母谐音缩略转写)!

从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普通话全民使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二是网民变异使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也就是“网络语词”(包括变异文字、谐音数字、网络符号、变异组合)。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网络语词”的含义,你就很难看懂这些话。网络语汇意义是在网民中约定俗成的,非网民自然不知其中奥妙。这些“网络语词”、“网络符号”、“变异的组合”在电脑网络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着、流通着,在网民这个特殊的交际群体中传播着、流行着,其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约定、符号组合规则的使用都与我们全民的主流语言(普通话)系统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以致非网民与网民之间产生了语言的障碍。障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网络语言打破了现有的语言规范,有意识地进行了“偏离”。因此,主流语言系统发出了“有话为什么不好好说”的质询。[4]然而,从网络语用的角度考察,网语中的变异总是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每每变异之处,总是能让人有所感悟,体会到语用者的“别有用心”,感受到某种特定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与时代相关联的语言文化内涵。

从大量的语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它只是在民族共同语的要素框架内,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出于语用的需要,局部使用变异手段并发生“偏离”现象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主要产生于语汇、语音和文字层面,由于语法的稳固性和它强烈的全民性,这个方面的变异现象相对较少。因而我们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出现只是一种语用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和现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是由现时的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通过感受和分析、研究网络语言,我们认为,网络语言的变异主要是由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因素和网民的语言观念因素、语言心理因素综合作用而促发的。

一、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观念因素

“语言观念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观念在语言问题上的具体体现。”[5]它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性质、功能、规则、效用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理念。语言观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民族性、政治性,它受社会主导文化理念的影响而具有趋同性。例如,民族共同语的认同体现了人们语言观念的社会性。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台湾人民抵制日语,体现了语言观念的民族性、政治性;“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鄙视学习外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重视学习外语,都体现了语言观念受社会主导文化理念影响而具有的趋同性。当然,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语言使用者却分属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因而语言观念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交际群体会有不同的语言观念,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语言使用倾向;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们的语言观念也不相同,可能是比较开放的也可能是相对封闭的。网络语言出现在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网民们当前的语言观念支配的语言行为的产物。就语料来看,从文化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体现了网民们的语言开放意识、语言效率意识、语言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语言观念因素是促发网语变异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开放意识

根据调查,网民中30岁以下的约占80%,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在80%左右,[6]这标志着网民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化使这批人在既得利益和传统观念上(包括传统的语言观念)束缚得最少,最易接受“改革”和“开放”的观念,而他们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使他们最先和最多地接受了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化使他们更为理性地认识到与世界文化融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们是最易接受“INTERNET”(国际互联网),也是最具语言开放意识的群体。所以,他们始终是网语变异现象的弄潮儿。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适应键盘上的快速“会话”,拓展面对新的交际模式已不能“自足”的常规表达方式,展示他们的语言文化个性,以及满足某种语用的需要,他们不仅大量地使用外来语汇,还把外来语汇、外文缩略语、外文字母与汉语语汇、汉字、阿拉伯数字通过谐音谐义糅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了许多“变异的组合”。不少研究网络语言的文章都对其变异方式进行了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可说是“不拘一格”,“十八般武艺俱全”(如上文所举两例),正如于根元教授总结的,其使用方式是“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这种非传统的语言使用方式,凝聚着语用者拓展网络交际表达形式,“一切为我所用”的创造心智,体现了多方式、全方位的语言开放意识。

(二)语言效率意识

改革开放的时代崇尚效率,市场经济的竞争促使人们注重效率,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效率,体现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就是简略原则的侧重。网络交际是一种付费的交际,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交际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输入速度,网民们采用了各种变异的语言手段。为了避开找字的麻烦,他们采用了汉字谐音,如[猫](调制解调器,即“modem”的译音汉字转写)、[8147](“不要生气”的数字谐音转写)、[笨三](奔腾3,即Pentium Ⅲ);为了避免打汉字,他们索性用字母替代,如[PLMM](漂亮妹妹)、[BT](变态)、[hh](叹词,呵呵);为了避免完全输入的麻烦,他们运用了字母的缩略语形式,如[BF](男朋友)、[HRU](你好吗,由How are you缩略而成)、[BRB](马上就回来,“be right back”的首字母缩略)。这些语用变异手段的采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语言变得更加简单,以方便和适应网上的交流”。“所以,简略是网语遵循的一个更基础的原则。”“大部分网语还是遵从简略原则创造出来的”。[7]简略是网语追求的主要语用目标,也是网语创造所遵从的基本语用原则,语言变异手段的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而语言效率意识则是这一切语言行为产生的深层支配因素。

(三)语言创新意识

在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中,青年人最富语言的创新精神,朦胧诗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是一群青年诗人突破传统束缚的一次语用创新尝试。网络语言的出现与之异曲同工,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青年人的语言创新精神。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语言创新的产物。在网语的创造过程中,变异是创新的主要手段。变异是和规范相对立、相对应的,网络语词总是伴随着对现有的语言规范的突破而产生的。当然,采用变异进行创新多是出于语用的需要,例如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喜欢将“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坏蛋”说成“坏坏”,“笨蛋”说成“笨笨”,把语言规范中不能重叠的语素重叠成规范语言中没有的“新词”。这是因为,在特定的网络交际中,交际者不在同一空间,只能借助键盘和屏幕,以“我手写我口”的方式进行谈话,传统口头交际中的语音优势在这里已不复存在,采用叠音结构,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这些变异运用的语词,比较成功地“转写”了口语中亲昵、俏皮、强调的语气,表现出风趣、幽默、调侃的意味,并且适合青年人求新求异的语言接受心理,较好地达到了语用的目的。这样的创新语词是具有语用价值的。正因为是有语用价值的,所以它们才能在网民中流行。

在与时代合拍的抑或是受时代影响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网民们在网上的语言创新是多方式多层面进行的。例如“E我”(还有“拷我”),是“给我发EMAIL”的简略说法,网语中普遍流行。既有语法层面的变异创新,也有语汇兼文字层面的变异创新。“E我”简化了原来相对复杂的动宾结构,“E”同时又是英语“EMAIL”(电子邮件)的开头字母缩略语形式,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整体来看,英语字母缩略词“E”与汉字词“我”又形成了一种变异组合。这种多重变异的“句子”,可以说简略得不能再简略了,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类似的变异句法和变异组合,在网语中还有不少,有人称之为“另类语言”,认为“网络语言让中国话串味儿了”,担心它们会破坏语言规范。当然,这些“另类语言”会不会由网上交际向其他交际领域蔓延,进而破坏我们的语言规范,的确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慎重对待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是适应网上交际的,网民们已经约定俗成习惯于这样便捷地输入。它们既然在网语中存在着流行着,那么我们就应该面对它,研究它,探究它们存在的理由。

在语言各要素中,语汇总是最活跃、最开放的,也是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因而,语汇系统成了网民们展示他们的文化个性、进行网语创新的最佳舞台,采用各种方式,蕴含着各种文化内涵的大量的网络新词便在他们的指下产生了。例如:

[伊妹儿]英语词“Email”(电子邮件)的音译汉字谐音转写,诙谐,有形象感、亲切感。

[美眉]“妹妹”的谐音转写,有形象感、视觉美感。

[猫]调制解调器,英语词“modem”的音译汉字谐音转写。有“慢猫”和“快猫”之分,拨号时连续的啸叫声是“猫叫”。简略,风趣,有形象感。

[青蛙][恐龙]丑男人;丑女人。由比喻转而形成别解。幽默、戏谑。形象感。

[网虫]对网民的戏称,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形象感,调侃、戏谑意味。

[GGJJDDMM]“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汉语拼音字母声母的缩略形式。简略、新奇。

[大虾]是“大侠”的谐音转写,喻指资深网络高手,转写后字面上又形成了别解,同时让人联想到网络高手经常伏案工作,弓着背,犹如大虾的形象。戏谑,风趣。

[菜鸟]使用香港方言由字面义而形成语义别解。对网络新手的戏称。戏谑,形象。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语义别解,对某种人的谑称。

[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而空洞、“水分”含量很高的文章。通过比喻转而形成语义别解,形象,风趣、戏谑。

[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语义别解,形象感,戏谑意味。

[555,526,886。]谐音数字组合句。句意为:“呜呜呜(哭泣声,表惨状),我饿了,拜拜了”。简略,风趣,别具一格。

[F2F]“Face To Face”即“面对面”,英语字母缩略+谐音数字变异组合短语;[FYI]“For You Information”即“获取有关你的信息”,英语开头字母缩略短语。简略,时尚,标新立异。

这些创新方式各异的网络语汇(包括一些缩略短语、缩略句),带着网民们的创造心机与文化印记,以及特定的语用价值,在网上传播着、流行着,形成了我们时代的一道语言文化景观,同时也冲击着我们的语言观念。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语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社会主流语言——普通话的语汇系统,在其他大众媒体上传播了开来。

二、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心理因素

如果说语言观念因素在网络语言的变异运用中较多的是体现了网民们的语言文化共性,那么,语言心理因素在体现他们的语言文化共性的同时,还体现了不同的网络交际者特定的语言心理个性。这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变异运用中的崇洋心理、幽默心理、戏谑心理、针砭心理、自娱心理等方面。

(一)网络语言变异的崇洋心理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借鉴西方成功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我们生产力的发展。而吸收外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外民族的语言。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近现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民族向西方的学习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改革开放是又一个高潮,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对外语的学习也更为重视。西语(主要是英语)负载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走进了我们的语言生活,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语言标志。在网民中,学历层次越高,他们受外文化的影响就越大,也就越熟悉外语。社会主导文化理念中对外语学习和外文化吸收的重视,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普遍形成了崇尚学习外语和外文化的观念。因而,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外语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那些学历层次较高的网民,他们熟悉外语,习惯于使用外语,并且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由此,网络交际中便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字母缩略语、缩略短语、缩略句以及汉、英、数字夹杂的变异组合。下面是一位江西籍赴澳大利亚留学生给网友的留言:

nice2(to)c(see)u(you)guys here.(非常高兴见到你)

he he,I finished my exam(examination)la.(呵呵,我完成了我的考试啦)

I’ll have the exam in 4hrs(hours).(我考了四个小时)

大量运用英语句式,使用英语缩略语、汉字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夹杂的变异组合,而不使用已有的汉语词语、汉语句,既是网上交际显示文化个性、文化身份的语用时尚,深层次分析,更是崇洋心理的语用表现。

(二)网络语言变异的幽默心理

现今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一直延伸到了青少年的学业阶段,即便是获得了高学历,步入社会仍然处于事业竞争的压力之下。面对如许的压力,需要有一种释放和排遣的方式,而幽默是最好的精神减压剂和情绪释放剂,一句幽默的话语往往能使人们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因而,网民们需要幽默也喜欢幽默,这就使得一些“智勇双全”的网民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交际环境中拿“郑重”的语言规则开起了“玩笑”,“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创造幽默”,[8]在“幽他一默”[9]的心理支配下,借以减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释放紧张的情绪。

关于“幽默”,《辞海》的解释是“语言或举动有趣而含意较深”。胡范铸先生认为,“作为氛围和方式的幽默,明显地受到审美主体的心理、意识的制约的,就主体而言,幽默主要的是一种创造和表现情趣的心力,一种感受和体会可笑的心力”。“所谓主体的‘心力’,包括暂时性的心绪(心境、情绪)和相对稳定的心性(心理素质、性格脾气),也包括智力(善于幽默)和勇力(敢于幽默)”。“幽默氛围所体现的是幽默的心力,而使这种体现成为可能和事实的,则是幽默方式”。[10]对语言规范的“变异”或“偏离”,就是网上交际的“幽默方式”。例如,[油饼]是骂人话“有病”的汉字谐音转写,故意写成可笑的别字,令人意会后笑不自禁,被骂者也会因其幽默而“阴转晴”。[94酱紫]即“就是这样子”,数字谐音转写加上汉字谐音转写形成一种变异的组合,还带有粤方言的味道,这是典型的“有话不好好说”,意在“幽他一默”,逗你玩儿。[瘟都死瘟酒吧]是“Windows”、“Windows98”的谐音转写,转写出的汉字组合与原意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且讽刺戏谑意味十足,从而产生出浓郁的幽默效果。“我来了”写成[我来乐],“气死我了”写成[气死我乐],“没救了”写成[没救乐],都是在“了”字上大做文章,利用同音别字,形成语义“飞白”,意在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请看一个网名为“恰似你的温柔”的男网民与一个网名为“风中玫瑰”的女网民的一段对话。“恰似你的温柔”说道:“这是一个恐龙横行的时代,7456(数字谐音,“气死我了”)!”“风中玫瑰”反唇相讥道:“青蛙更多,你这个286(低档次的,意为“你这个弱智”)。”许多网络新词就是在这种幽默风趣的网络对话中产生出来的。

(三)网络语言变异的戏谑心理

戏谑是“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可分为雅谑、善谑、恶谑。戏谑心理与幽默心理有一定联系,都是一种宣泄、释放心理,但也有差别。幽默心理更多的是娱人娱己心理,而戏谑心理则还有涮人娱己的心理,正像有些网民说的那样:“偶(我)涮人已经病入膏荒(肓),没救乐(了)!”[11]在网络交际中,“菜鸟”(网络新手)往往是被“涮”对象。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这是某个年龄段较为突出的一种恶作剧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种亚健康的释放心理。体现在网语交际中,则是对语言要素的变异运用,对语言规则的有意“偏离”,也就是“有话不好好说”,采用语言恶作剧的方式,获得心理的释放。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语汇层面上,主要是采用“别解”的修辞方式,产生语义的新解。这样产生的网络语词往往具有很强的讽刺、嘲弄、戏谑意味。例如:

[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天才]天生的蠢材。

[偶像]令人作呕的对象。

[流言板]网络留言板。利用同音别字形成语义别解。

[王八]网吧。

[口水]网上质量不高的文字。

[梅兰芳]冒充女性的男网民。

[菌男]俊男。

[霉女]美女。

[烧饼]“烧”谐“骚”音,放荡的女性。

类似这样的网络语词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颗颗“地雷”,在创造它们的网民的精心“埋设”下,等待着“菜鸟”的被炸。许多网络新手往往不知深浅,误把戏弄当成了奉承,把讥讽理解为赞扬,就此成了“大虾”的盘中“菜鸟”,被“涮”了而不知觉。这些网络语词在创造之初体现了某些网民的语言心理个性,带有他们特定的文化印记。而这些语词由于具有某种语用效果,如讽刺、戏谑、幽默的意味,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得到了网民们的认可,便在网上传播了开来。

(四)网络语言变异的针砭心理

网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特别是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转型、大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中,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现象,既会对他们产生种种影响,也会使他们产生种种看法。对于那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许多网民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态度(从一些语词的流行上可以看出),产生出对之进行批判的心理。因而,在网络交际中他们便通过语言变异手段的运用,创造出一些具有贬斥色彩的网络语词,来表达他们对时弊的针砭。例如,[假A联赛]、[假B联赛],原形为“甲A联赛”、“甲B联赛”,这里采用谐音转写的手法形成了别解,有力地抨击了全国足球联赛中的“假球”、“黑哨”现象。[腐败],这一词语的三个义项大家都很明了,但在最新流行的网语中,[12]却产生了反讽意味很强的语义新解,网民们用它来表示“吃饭”或“聚餐”的意思,如“某月某日我们(网友)一起到某餐馆去腐败”,这种语义的别解,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辛辣嘲讽和无情鞭挞。[钱途],网民们不用“前途”而说“钱途”,以戏谑、嘲讽的口吻表达了对“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的否定。[小密]或[小蜜],特指年轻的女性秘书,利用“秘”与“密”、“蜜”曲折的谐音喻义转写,形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网络新词,揭露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某种不正当两性关系。[炒B股],本来是股票市场用语,通过语义别解,在网络交际中用来表示婚外恋行为,带有很强的讽刺、贬斥色彩。

另外,语言运用和语言接受中的求新求异心理,年轻人需要社会认可的“我言故我在”的自我表现心理,通过各种语言或言语技巧体味“文字游戏”乐趣的自娱心理等,也都是促发网语变异现象大量产生的语言心理因素。

三、网络语言变异的特殊语境因素

网络交际是一种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应该是一种口头谈话式交际,在网络论坛BBS、虚拟聊天室中,身处天南海北的人可以同时在一起讨论、聊天,但交际者在同一时间却不在同一空间,只能以“我手写我口”的方式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笔谈”,既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因而,丧失了传统口头交际中的许多语用优势。当然,键盘和屏幕的存在,也为网络交际者提供了传统的口头交际中不曾具有的可资利用的许多新的表达手段。语境因素的变化导致了语言特点和语用特点的分化。在这里,新的语境因素的形成,有的是物质文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新的物质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新的精神文化因素促发的。例如,网络交际的特殊方式网络论坛BBS、网络虚拟聊天室的出现,以及键盘、屏幕的存在,都是新的物质文化因素形成的网络语境因素。而新时代新事物新现象又形成了大的社会文化语境,受其影响的或者由其赋予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心态,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大语境)的组成部分,这是精神文化因素形成的语境因素。新的物质文化因素和新的精神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网络语境,导致了网络语言现象的出现。在网络交际中,由于语音优势的缺失,网民们便创造了许多非常规的叠音词、谐音词来弥补。由于交际时间的货币化,为了提高输入速度,网民们就创造了大量的变异的缩略词、缩略短语、缩略句。由于交际中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网民们便充分地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表义的图形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式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例如:^o^(眉开眼笑);:((表示生气);:-k(表示严肃);(:-((紧皱眉头,又愁眉苦脸);:-#(表示无可奉告);:-O(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图示格”,是一种修辞格,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适应特定的网络交际模式而创造的一种类似于“象形文字”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它们是有表达功能的。此类表达手段的出现,也是由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因素决定的,是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必然产物。

网络犹如一个管轨,它的交际模式决定了它的语言运用自然地必然地会呈现出如是的发展轨迹。网络语言作为整个社会的文化镜像,多侧面地体现着语言的文化渗透。在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变异”,语用的“偏离”,真正折射出的是网民们受制于时代的现时的思想意识、变革的语言观念和深层的心理诉求。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它已经不可逆转地正在向全民的主流语言系统渗透,强有力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它的非传统的语言使用观念和变异的语言使用方式,已经对我们社会的语言运用产生了种种影响,积极的或消极的。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从语境学、语用学的角度来考察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对于我们处理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认识意义。

(原载《修辞学习》2004年第6期)  

【注释】

[1]刑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新华网《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第七部分》。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河南报业网文章《网络语言:有话为何不好好说》。

[5]刑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6]新华网《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第七部分》。

[7]《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32页。

[8]胡范铸著《幽默语言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63页。

[9]《宁夏广播电视报·幽他一默》栏目。

[10]胡范铸著《幽默语言学》,第58页。

[11]《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32页文章例句。

[12]中央电视台一套2004年5月《闪客》专访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