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是文化

语言是文化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前述各节,就可以明了,语言是文化、是千姿百态的文化创造之一。这种语言音也称为语音。而所谓语言,就是由这种为实现人际间信息交流,由人类发声器官所发出的,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音所构成的。只有语言才是摆脱了人这一物种的本能,为了信息传达之所需,在自觉创造的主体意识驱使下,并获得社会广大共识的,有巨大价值的创造物。所以,语言是人造财富,是文化系统。但是这些“咿咿啊啊”的声音却不是语音,它无法构成语言。
语言是文化_符号学Ⅰ——文化符号学

对照前述各节,就可以明了,语言是文化、是千姿百态的文化创造之一。

1.语言是人造财富

(1) 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 自然界的声音有两类,一类是由非生命体所发出的声音,如潺潺流水声,呼呼狂风声,叮叮打铁声,呜呜喇叭声;另一类是由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如啾啾莺啼声、汪汪犬吠声、喃喃人语声、琅琅读书声。但是,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声音都不可能作为语言音使用。凡无生命的物体所发出的音响,它们是自然界的音响,都不可能成为语言音;凡是人类之外的动物所发出的音响,也不可能成为语言音;即使是人类发声器官所发出的声音,也未必都可以作为语言音。如所发的[muigei]这一声音,就不可能成为汉语普通话的语言音使用。可作为语言音使用的声音,只是世界上所有音响中的很少一部分。如所发的[meigui](玫瑰)这一声音,就可以成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之所以可作为语言音使用,这是因为[meigui]对汉民族的人们来说具有明确所指的,有主体意识的声音创造,而前面的[muigei]则不是。就是说,只有在自觉创造的主体意识驱动下所发出的,作为承载信息的符号使用的,即用于传达语义的那部分声音才是语言音。这种语言音也称为语音。当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时,这种主体意识就有可能驱使我们发出能实现交流的语音。而所谓语言,就是由这种为实现人际间信息交流,由人类发声器官所发出的,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音所构成的。

综上可知,虽然动物也能发出各种声音,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未能摆脱本能的束缚。只有语言才是摆脱了人这一物种的本能,为了信息传达之所需,在自觉创造的主体意识驱使下,并获得社会广大共识的,有巨大价值的创造物。所以,语言是人造财富,是文化系统。它不属于自然界与动物界,只属于人类社会。

(2) 语言因价值而创造 人类的主体意识之所以要自觉地创造语言,正是为了语言中所蕴涵的,对人而言的重要价值。那么,究竟语言中蕴涵的是怎样的价值呢?

早在上古时代,由于人类自身能力有限,个人的力量往往不足以抵御猛兽袭击,更难以顺利斩获猎物。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生活,乃至生产之所需,人类就不得不结成群体,采取集团的行动。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具有共知共识的周密规划,统一协调的行动,才能凝聚起足够的力量,才足以抵御猛兽,才能斩获对自身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猎物,也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也才能给社会带来进步,也才能最终使人类成为一个胜利的物种而存留于地球。为了统一思想与行动,人类就出现了语言的创造,借助于语言所具的意义或价值,来实现人际间主观的思想、感情或意志,以及客观的信息、价值等明确迅速的传达与交流。所以,若问什么是语言的意义,那正是语言中所蕴涵的抽象语义。

具体地说,什么是语言,《辞海》中有如下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就是说,语言学家对语言所下的定义是:①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认为语言是传达主观的思想、感情或意志以及客观信息,实现交际的最重要手段;②语言还是实现思维活动的工具,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躯壳”。也就是语言还是“思维,即自我传达或交流”的工具。上述定义说明了不论要在人际间实现广义的信息的交流,或是在自己脑海中实现的思维活动,都需要语言这样一个工具或躯壳。这是由于不论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意志,以及客观信息与价值,甚至包括自己的思维的对象都是抽象之物,都不可把握,不可感知,也都无法在交流或思维活动过程中实现操作。于是人们就创造了一种可被感知的语音这个“东西”,来替代无法感知的主观的思想、感情与意志、以及客观信息与价值等这些抽象的东西,即语义,来实现对它们的传达。也就是如图1-23所示的那样,利用可感知的语音来替代不可被感知的语义来实现传达。

这里既谈到思维就必须注意,所谓思维,有两类。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于形象的感知与形象间的类比关系,来识别形象、发展形象的形象思维;二是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在从大量个别事物中抽取并逐渐掌握的整体与整体间、整体与局部间、局部与局部间内在因果联系的逻辑思维,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一般所指的思维都是指思维的高级形式,即逻辑思维而言。所以,既然“语言是思维的躯壳”,就说明了语言与逻辑思维间具有同构的关系,没有脑海中尚未出声的概念语言,思维活动也就难以为继。反之,如果语言活动不符合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言语就变得语无伦次,交流也无法实现。

图1-23 语音语义的结合关系

可见,语言与一切文化现象一样,之所以被创造都是为了在其可感的形式中所承载的某种不可感的意义或价值。只不过语言的可感形式是一种只能被听觉所感知的语音,承载在形式(语音)中的价值就是它的语义。

(3) 语言因价值的传达而创造 尽管说语言是人类主体意识下的创造,但是,并非某种主体意识驱使下所发出某种声音就必定是语音、由这种声音构成的就必定是语言。这只要看看一位聋哑人,在他想与人交流时,也会发出“咿咿啊啊”的声音。但是这些“咿咿啊啊”的声音却不是语音,它无法构成语言。这是由于这些声音虽也是在主体意识的驱使下所发出的,虽能为他人所感知,但却不是自觉、理性创造的产物,所以不能为他人所识别。在“咿咿啊啊”的声音背后也没有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供遵循,替代某一特定的抽象语义,所以也就无法实现语义的忠实传达。这里所说的替代关系也可视为一种承载关系,也就是,在语音中承载有为社会所共识的、确定的抽象语义,而在聋哑人的“咿咿啊啊”声中并不承载有为社会所共识的、确定的抽象意义。可见,之所以要创造语言,不仅是单纯地为了一个语音、或是若干语音的连缀,主要是为了在语言音之中按社会性的约定俗成而承载复杂程度各不相同的确切语义,也就是将语音构成一个既复杂又完整的“话语”,来表达既复杂又完整的语义,以实现在人际间的传达或交流。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的话,他无需与他人交流,他还需要语言吗?据传说印度的狼孩,从小就孤身一人在狼群中成长,他就并不掌握语言,也无需语言。近年来,诸如日本东京之类的大城市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也就出现了老龄化社会的社会问题。不少独居老人,去世多时都无人知晓。这样的老人在世时会有多少语言交流的需求呢?又如上海等大城市,现在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于是继之也出现了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如老伴离世,子女或出国、或在外地也不在少数,他或她除了喃喃自语,还会有多少利用语言的交流呢?不禁令人想起孔夫子的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更何况家有独居老人呢。当然这是别话,这儿只想说如果世界没有了信息交流与传达的需求,还会有语言的传达吗?

2.语言是人与现实世界的中介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没有了人类所构成的社会,这时也就没有了语言活动的需求,语言这一文化现象将会消失。可见,语言这一文化系统,是人与外部现实世界间的一个中介,语言的外部现实世界就是外部社会。语言是为了在人际间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交流而创造,所以,失去了外部社会,语言这个中介也就无需存在,也就必然消亡。自从人类步入文明开化以来,人类也就结成社会,也就出现了对语言这个中介的需要。在社会中,人虽然仍生存生活在这个外部的现实世界中,但更主要地人还能再自在不过地、自觉地生活在一个人造的、文化的世界中,语言就是这样一个人造的文化的世界。

3.语言是对本能的超越

由此可见,人类与外部自然,或与外部社会相遇时,都不是直接地从其本能出发、单纯地生活在这个现实的外部自然或外部社会中。如学生们每日来到了学校,来到一个由学生群体与老师群体组成的小社会。每个人与这个社会之间都用这人类的“创造物”语言、有时也用文字进行着相互间的交往与联系。老师在课堂中用语言、黑板上用文字进行着传道、授业与解惑。如将这个群体扩大到全社会也是如此。人类都是用自己的语言,乃至文字实现与全社会的交流。这一点完全有别于动物界,如果动物群体所组成的也能称得上是“社会”的话,动物在它们的“社会”中,一切就单凭本能了。

综上可知,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语言也是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也是文化。人类之所以要刻意地创造语言,是由于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法统一群体的思想、协调群体的行为。在严酷的自然中无法使脆弱的人类能最终成为一个胜利的物种,顽强的存留在这个自然条件严酷的星球。所以语言在人类的交往中,也表现出了人类自觉创造的主体意识对本能的超越。

4.文字系统

既然谈了语言,就不能不谈文字系统,因为语言毕竟只能实时地、在线地使用,离开了这一场所、错过了这一时刻,语言就像一阵风一吹而过,之后将什么也不会留下。为了使这种传达能扩展到别的时刻、扩及其他场所。所以,人们还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与语言有类似功能的,但少了语言那种在时,空上种种限制的文字系统。世界上的文字系统与语言系统一样,多种多样,不计其数,但从它与相对应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归纳为如下两类。

(1)非独立的“文字”系统 文字系统中的一类是非独立的系统。所谓非独立,是指这种文字系统相对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并非是独立的。如图1-24所示,也就是这种文字系统每一串可视的文字形式,所替代的并非直接是所对应的抽象字义,而只是它所对应的某特定语言系统的语音这一感性形式的连缀而已。只有再经过语言中语音与语义的替代关系之后,这种“文字系统”的字形才能最终与某一抽象的语义相结合。所以,这种“文字系统”就完全依附于该特定的语言系统,脱离了它所对应的语言系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这种替代关系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称为承载关系。如图1-24所示,非独立的“文字系统”在其可视的字形背后所承载的还不直接是所对应的字义,而只是该“文字系统”所对应的语言系统中的某组可听的语音而已。只有通过该语言系统的这组语音所承载的语义,才能最终得到该“文字系统”的这组文字所承载的字义。所以,脱离了所对应的文字系统,这组文字也就失去了意义。可见,它是以对应的“语言系统”的存在为前提的。

图1-24 西方文字的非独立性

西方的拼音“文字系统”,就属于这种非独立的系统。不妨说西方的文字系统几乎只是用来作为西方语言的一组“表音符号”。只有通过这组对应的语音之后,它所承载的才是抽象的语义。由此可见,西方文字并不独立,还完全依附于各自的语言。所以说,西方文字只是语言的附庸,尚不具备自己完全独立的地位。

(2)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 文字系统中的另一类是独立的系统。在中国,卓绝的汉字体系,自身就具备了构成独立文字的一切条件。可说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能称为文字的文字体系。它能很大程度地独立于它所诞生的汉语这一语言而直接用汉字的字形表义,成为一个与汉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字系统。至于该汉字的发音如何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所谓汉字的字形并不关系到汉语的发音,也就是说汉字的成立并不依赖于汉语。它不像西方的所谓“文字”,仅仅是它们有声语言的一种附庸、一种直接替代而已,而离开了它的语言,它将什么也不是。

在阅读汉文时,常常会遇到以下这种情况。

①有若干个汉字或无法正确发音,或根本不知其读音,但是往往仍能直接通过汉字字形就正确地理解与把握它的字义,就能对整篇汉文表述的内容具有相当确切的把握。

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发音的差异之大或许远大于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所以语言往往互不相通。但对同一篇汉文的阅读,却难以想象地仍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所以汉民族的人们在使用各自的方言实在难以进行沟通时,用汉字进行笔谈则一切迎刃而解。

更有甚者,在分别使用中、日两种完全不同语种,完全无法直接用语言沟通的人们之间,往往令人难以置信地也可以利用汉字系统来笔谈、来沟通。这进一步说明了汉字系统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汉语系统吗?不论从其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汉字系统如图1-25所示的那样,都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并平行于汉语系统的一个真正的,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即使它出现在不使用汉语的人类群体中,仍然成立。当然它更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系统。

(3)汉字系统的优越性 正由于汉字系统的发明,汉字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可胜数的恩泽

①使世界上一个最大的民族、经历了最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文化意识中仍牢固地保持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国家。汉字系统在中华民族的民族与文化的认同上,在维护这个古老国家的大一统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语语音的因地、因时历经了巨大的变迁,但因为汉字系统能摆脱汉语语音束缚,在漫长历史的巨大变迁中仍能一如既往,成为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进行信息交流的可靠手段。

③正因为汉字系统能摆脱汉语语音的束缚,使人数众多、方言林立、并互不相通的汉民族,乃至不少周边的少数民族,只要用汉文进行交流就能消弭一切障碍。汉字终能成为全国各种互不相通方言的共同文字。

图1-25 汉字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④正因为汉字系统与语言的相对独立、能直接表义,使汉字还能被移植到世界的其他语种的文字体系中去。如现在的日文,过去的朝鲜文、越南文等。如果现在哪一个英语国家要移植汉字的话,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如写为“这是一块表”的文字,不妨读成“This(这) is(是) a(一块) watch (表)”不就行了?虽然看似玩笑,但并非没有可能。在与孤立语的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粘着语的现代日语中不就是如此吗?

⑤汉字还是全世界各种文字中信息含量最高的文字体系。只要看一下相同内容,具有相同信息量的译本,远远薄于其他文字文本的,非汉字文本莫属。

⑥汉字还发展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汉字各种书体为素材的书法艺术。在历史上汉字还承载着整个汉文化,不仅维护着自身文化的统一,还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但是,对汉字知之甚少的西方人常以直接表义视为汉字的缺点、汉字的落后。甚至在20世纪汉民族中也总有那么些民族虚无主义者们,没少随之鼓噪。他们吸吮着汉字文化的乳汁成长,却恨不得自己也是说洋话,写洋文,甚至唾弃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嫌它太古老,嫌它会“吃人”。可悲、可叹!汉字的直接表义非但不能证明汉字的落后,恰恰证明了汉字的优越性之所在。如果要找出一种语言作为世界语言,那简直不可能的。如果要找出一种文字作为世界文字的话,那就非汉字莫属了。即使时至今日在高度信息化时代 ,汉字在信息传达效率上也是位居世界文字之首。诸如联合国相同内容的不同文字译本,总是以汉字文本最薄。这正说明汉字承载的信息最丰富。再者,汉字还与人的视觉模式识别功能最为匹配,识别最快。曾有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个暗房中,三面的墙上分别贴着汉字的“山”字,日文的 “ゃま” (山字),以及英文的 “mountain”(山字),被试者分别面对三道墙而坐。利用千分之一秒的闪光灯一闪,每位被试者当面对汉字时,利用残像就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山”字,而每位被试者面对英文时,谁都无法识别“mountain”字,而面对日文“ゃま”时,也都难以确认。可见汉字在视觉模式识别之优越。汉字是祖国母亲滋养子民们的富含营养的乳汁。凡谈起符号学,就不能不令世人(当然除了汉人之外还有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人)叹服于汉字的脚下。

凡文字与语言都是文化。正是汉字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文明,五千年来不断散逸着勃勃生机。除了汉字,哪里还有不仅还活着、并且还充满着生气的数千年古老文明?唯有汉字、唯独中国!汉字对这一切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随后还可以知道,这也可说是汉民族对符号学研究的一大贡献。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切莫愧对祖先,但这是别话,暂且表过,恕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