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即新的刺激信息与大脑已有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交际主体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作用下,来自外界的新的环境因素与大脑已有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了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三、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即新的刺激信息与大脑已有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王img9、汪安圣,1992)。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所谓大脑已有的信息,是指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与生活过程所形成的人格结构和知识结构;所谓新的刺激信息,是指出现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现场系列的环境信息,话语系列的环境信息,以及主体系列的客观性环境信息。这些新的环境信息经过注意机制的选择作用而进入交际者的认知系统的高级加工阶段。它们激活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有关知识,并在交际主体的人格特征的引导下形成各种假设,实现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不论是缺少了客观存在的外在环境因素,即新的刺激信息,还是缺少了交际者内在的人格结构和知识结构,即已有的环境信息,或是缺少了交际主体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都是不可能的。在交际主体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作用下,来自外界的新的环境因素与大脑已有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了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一旦发生,交际主体便会面对大量的外界环境因素。他(她)的认知系统要加工处理所有的外界环境因素,势必支出大量的认知资源。然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处理交际主体面对的所有新的环境信息。受到认知资源有限性的作用,注意机制对交际主体面对的外在环境信息加以筛选,只容许一部分信息进入认知系统的高级加工阶段,而另一部分信息被挡在这个高级阶段的外面。

人类认知行为的一般倾向,是以尽量小的认知资源的支出来获得尽量大的认知效果。认知资源的支出与认知效果似乎是正比的关系,即支出的认知资源越多,获得的认知效果就越大;支出的认知资源越少,获得的认知效果就越小。不过,这一关系经常受到外界环境信息的质量影响。例如,受到外界环境信息的质量限制,交际者可能需要支出更多的认知资源才能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有时注意机制分配再多的认知资源也无济于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要想听清别人的说话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一般情况下,外界刺激信息的质量越好,所消耗的认知资源就越少;相反,刺激信息的质量越差,需要的认知资源也就越多。刺激信息的质量与认知资源的支出是反比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可能影响言语交际行为的环境因素越清晰,交际者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就越少,通过注意选择而进入高级阶段认知的环境因素也可能越多,导致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的效果也越好。

注意机制分配给某一环境因素的认知资源多了,就意味着分配给另一环境因素的认知资源减少了。相反,它分配给某一环境因素的认知资源少了,就意味着别的环境因素可能获得的认知资源增加了。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环境因素之间存在认知资源的竞争,而决定这一竞争结果的主要有下面三个条件。

第一,外界环境信息的感觉清晰程度,即环境信息对于感觉登记的明显程度。它对获得认知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在注意选择的层面,人们通常忽略周围不明显的外界环境因素,例如身边出现的微弱声音或别人不明显的动作;但在有的时候,人们也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把注意投向不明显的外界环境因素,例如一个人正在沿着绿阴大道行走,来往的车水马龙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忽然树林深处晃动的一个人影却引起他的注意。在高级加工的层面,由于感觉清晰的外界环境因素所传载的信息明确,加工处理它们所耗的认知资源就可能比较少一些;而那些感觉模糊的外界环境因素所传载的信息不明确,因此消耗的认知资源也就可能比较多一些,甚至有时耗尽所有认知资源也可能得不到基本的辨认。

第二,外界环境因素与言语交际行为的关联程度。外界环境因素对认知资源的竞争不仅受到自身的清晰程度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它们与言语交际行为的现行状态的关联程度的影响。言语交际行为的现实运行不需要也不允许认知系统加工处理所有的外界环境因素。一方面,言语交际行为的具体形态只与对应的外界环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电话交谈、网上聊天的具体形态决定了交际主体要把大量的认知资源用在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上,而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往往可以忽略。另一方面,说话行为的瞬时性和话语结构的线形性往往要求交际主体作出即刻反映。言语交际行为的这一特性也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有影响。受到言语交际行为的现实运行的作用,认知系统只是加工处理那些与言语交际行为的现阶段运行(话语的生成或理解)有关联的外界环境因素,而对与言语交际行为的现阶段运行没有关联的环境因素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三,外界环境因素与交际主体的关联程度。不论是外界环境因素本身具有怎样的清晰程度,还是它们与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具有怎样的关联性,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都是在交际主体的心理认知的作用下实现的,因为言语交际行为的主体毕竟是交际者,它受什么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形态,更取决于它的主体。只有在环境因素对交际主体产生了作用,言语交际行为才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根据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那些与交际者的人格特征相一致的外界环境因素更可能获得认知资源,并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加工。而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2001)的关联理论,外界环境因素的易识性是其本身的状态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因素的易识性不仅在于它们自身的清晰程度,而且在于它们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具有怎样的关联性。外界环境因素越是与交际者的认知能力一致,或者越是在交际主体的认知范围之内,就越具有易识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酒会一类的社交场合,某人的注意力正集中于他参与的交谈之中,这时突然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的注意力会立刻发生转移而投向说他名字的方向,并对那边的环境因素给予认知加工。这些都说明,与交际主体有着密切关联的外界环境因素更有可能获得注意机制分配的认知资源,并进而获得认知系统的进一步加工而参与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界环境因素的所谓质量不仅在于它们自身的性质,而且在于它们与言语交际行为的具体形态和交际主体的相对关系。相应地,环境因素对认知资源的竞争也取决于这三个基本条件。只有那些获得了认知资源(即获得了交际者的心理认知加工)的外界环境因素才可能参与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因此也影响着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呈现怎样的具体形态。如果有更多的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获得了认知资源,那么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就可能更多地呈现为话语性的具体形态;如果有更多的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获得了认知资源,那么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就可能更多地呈现为现场性的具体形态;而如果有更多的主体系列的环境因素获得了认知资源,那么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就可能更多地呈现为主体性的具体形态。

然而,交际者的认知系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因素进入自己的加工过程,认知资源也不是被动地任由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竞争。注意机制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或对外界环境信息的选择,一方面要看外界环境因素自身的性质,以及它们与言语交际行为的具体形态和交际主体的关联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来自交际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限定作用。正是在交际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限定作用下,注意机制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或对外界环境因素的选择具有了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在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认知加工中,交际者的知识结构外显为他(她)的认知能力,而交际者的人格结构外显为他(她)的认知取向或偏向。它们的作用决定着交际主体能够认知哪些外界环境因素,又对这些外界环境因素作出怎样的认知反应。首先,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对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际者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认知往往是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信息与他(她)的记忆系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交际者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她)的认知能力。如果没有认知系统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就很难对外界的环境因素作出认知。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交际者运用内在的知识结构给予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信息以某种意义解释。外界环境因素是通过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而获得意义的。这样,外界的哪些环境因素可能受到交际主体的注意,并获得加工处理而成为言语交际环境的结构成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交际主体的知识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制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我们对身边的一些环境因素不能清楚地认知,以至于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来。

与此同时,只要留心一下身边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体的人格特征对他(她)的认知行为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本人有锻炼身体的习惯。由于冬季天冷的原因,我一般是在下午的五点钟左右出去活动。2007年12月的一个下午,在银川唐徕公园的一处活动场地只有我和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人在活动。这时,两个十来岁的男孩走来,其中一个走向太空漫步机,抓住脚踏用力荡动起来。脚踏板碰撞在扶手上,发出金属碰撞的当当响声。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意识到,男孩的行为可能损坏太空漫步机。我立刻有了制止男孩的想法,但是出于对语境问题的兴趣,我先扭头看了看那位六十多岁的男人。只见他正骑在骑马机上活动,尽管正面对着男孩的方向,却一副视而不见的表情,全然没有制止男孩的意思。我冲着男孩大声说道:“哎,干什么呢?不知道这样会把器械弄坏吗?”另一个男孩随声附和道:“你不站上去活动,小心给人家弄坏了。”摇动脚踏板的男孩有点难堪地咕哝了一句,离开了太空漫步机,拉着那个男孩走出了活动场地。脚踏板在惯力的作用下仍在晃动着,只是不再碰在扶手上了。从当时的现场看,那个男孩用力摇动脚踏板的行为和脚踏板猛烈地撞击在扶手上发出的当当声都是十分清晰可见可闻的,而且在四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应该都有“脚踏板与扶手的猛烈撞击有可能损坏太空漫步机”的知识成分。对于同一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信息,四人的知识结构所赋予的意义解释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但他们却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只能是各自的人格特征不同。

比较而言,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在交际主体的无意识层面对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产生作用的,而个体的知识结构则是在交际主体的意识层面发挥着作用,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人格结构的作用也可能存在有意识层面的成分,知识结构的影响也可能存在无意识层面的成分。一般说来,在紧急情况下,个体没有丝毫的思考时间,他(她)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受到人格特征的支配;而在平常情况下,个体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地思考,他(她)的行为可能更多地受到知识结构的支配。前者是所谓的本能或冲动,而后者则是所谓的理智。从这个角度看,人格结构与知识结构处在心理活动的不同层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情景: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话语;事后回顾,我们又往往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理智一些。这一情景的出现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在人格结构的内部力量冲突中,本我的力量占据了上风,而超我的力量处于了下风,自我被迫按照本我的驱动调节二者的矛盾;二是,在本我的强大动力作用下,人格结构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了上风,而知识结构处于了下风。于是,人格特征与外界的环境刺激相互作用,做出了不太理智的行为。事情过后,人格内部的力量冲突渐渐恢复平静,超我的力量和知识结构占据了心理活动的上风,于是我们便会比较理智地重新认知当时的情况。但是,不论是交际者的知识结构,还是交际者的人格结构,它们都是作为内在的环境因素(即大脑已有的信息)与外界的环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的。内外两组环境信息的融合决定了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