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加工中的抑制机制

认知加工中的抑制机制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 认知加工中的抑制机制认知是个体对知识获取、使用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如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等。然而,对干扰信息的抑制,却是完成认知加工的积极因素。后一种观点认为,出现干扰过程是因为抑制机制未能有效起作用。此外,抑制还和以往心理学研究中的负启动有密切联系。再次,干扰和负启动是探索认知加工中抑制机制的方法。

4.1 认知加工中的抑制机制

认知(Cognition)是个体对知识获取、使用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如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等(林崇德等,2003)。

4.1.1 抑制加工研究的兴起

抑制是指个体为实现特定目的,对干扰性优势反应进行压抑的能力。学者们一般使用“Inhibition”来指称这一概念,也有一些学者(Gernsbacher & Faust,1991)用“Suppression”来指称。激活和抑制是人类认知加工的两个基本过程。与激活和抑制相关的概念是生理学家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两个相对立过程——兴奋和抑制。巴甫洛夫认为,后者表现为机体受到外界作用时无反应,或反应水平降低,并认为它是大脑皮质的一种积极的过程。它调节机体活动,以适应环境。抑制过程在进化史上比兴奋过程晚,比较脆弱,容易受损、弱化。抑制与兴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神经运动过程中,兴奋扩散则使抑制集中,抑制扩散则使兴奋集中。抑制和兴奋还存在相互诱导的关系,神经活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波动性是抑制和兴奋相互竞争的表现(朱智贤,1989)。

在个体认知加工中,抑制是与激活相辅相成的另一个过程。在抑制被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之前,心理学对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干扰进行了研究。尽管早期学习理论对干扰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些研究是建立在经典的联想理论基础上,对干扰的分析往往局限于实验中某一具体的干扰物。而且通常只从负面来分析其消极作用,没有从认知加工全部过程必然包括对干扰信息的抑制的角度来积极评估与干扰密切相关的机制。然而,对干扰信息的抑制,却是完成认知加工的积极因素。因此,早期学习理论未能对干扰的实质和作用方式进行有深度的解释。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认知心理学兴起,信息加工中最明显突出的一个过程——信息的激活首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个从激活的角度来解释各种认知加工过程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以信息的激活为主来解释认知加工过程的方法,忽视了信息加工中与激活相辅相成的另一个过程——信息抑制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对信息加工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界对加工中的抑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们认知加工过程既有有关信息的激活,又有无关信息的抑制。抑制是认知加工的另一个重要过程,它在知觉、注意、学习、认知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无力或释放会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和提取,进而影响加工相关信息。

4.1.2 抑制与干扰、负启动的关系

抑制是另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和机制,它与干扰有密切的联系。较早时候,有研究者认为干扰现象就是分心对目标的抑制作用(Glaser & Glaser,1989),把抑制与干扰等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倾向于把抑制与干扰区分开来,认为抑制是积极的压抑加工,是一个保持干扰信息于工作记忆之外的过程。干扰则是在多重刺激下加工或反应间的竞争(Harnishfeger,1995)。后一种观点认为,出现干扰过程是因为抑制机制未能有效起作用。此外,抑制还和以往心理学研究中的负启动有密切联系。概括起来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首先,干扰和负启动都可能作为研究者使用的实验范式,两种研究范式所揭示的是人类认知加工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抑制。除了目标物(Target)外,干扰和负启动两种实验范式中的刺激物(Stimula-tor)均含有分心物[1](Distractor)。作为对干扰实验范式的进一步发展,负启动在实验程序上有严格的要求。其次,干扰和抑制用于陈述的对象不同。干扰主要指分心物对加工主体——被试的作用,抑制则是被试认知加工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再次,干扰和负启动是探索认知加工中抑制机制的方法。衡量抑制效果好坏的标准是,被试的抑制干扰和负启动数量的多少。抑制干扰或负启动数量大,则抑制能力强;反之,则抑制能力弱。影响抑制效果的因素有个体的抑制能力、加工对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